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教育"既是一种社会实践,也是一种制度建设,还是一个专门学科、一种思想方式、一套文本系统.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说,教育思想的嬗变以及教育制度的转型,至关重要.一部作品之成为"经典",除了自身的资质,还需要历史机遇,需要时间淘洗,需要阐释者的高瞻远瞩,更需要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现代史视野中的教育与文化,决定了"现代中国教育"不可能安于校园一隅."文学教育"必须介入当代文学进程和当下的思想文化进程,而不应局限于大学课堂和具体知识的传授.对于"大众文化"研究,我更倾向于在与精英文化的对话状态中,来讨论它;而不是将其孤立起来,越说越深刻,越说越伟大.理解二者之间的互相对立与互相转化,可以把事情说得更全面,课题做得更深入.  相似文献   

2.
现代大学制度是一种世界性的教育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高度的文化共识和共同遵守的思想原则.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理论,可以有体现本土特点的“中国特色”,但基本原则应该与世界大学制度没有冲突,应该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能够令人信服.而我国目前流行的现代大学制度理论,则明显具有实用主义的特征,无法使大学脱离传统的工具性质,实现本质性进步.我国大学从创办至今都没有成长起自主、独立意识的现象表明,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将是一场教育思想、理论、制度的变革,其成功既需要大学内外的思想共识,更需要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与儒、佛相比,“道”对于道家、道教来说更有根本的、全面的、深刻的意义。道家、道教离不开“道”,名实相符,“道”也在道家、道教思想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中国所特有的“道学”。道学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老庄学、黄老之学、道教经史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4.
城乡教育一体化:基于文化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教育一体化不仅需要教育制度的创新,更需要城乡之间文化鸿沟的消除和城乡文化的融合。文化的视角有助于克服以“分别看待城乡教育”的方式讨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吊诡思维方式。中国的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具备“一体化”的基础,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二元分割的制度安排造成了二者的区隔。依赖于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文化自觉的精神,可以形成城市和农村“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共处的守则”——“现代中国文化”。 城乡教育一体化需要在“现代中国文化”这一平台上重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用普世价值和地方特性相统一的文化内容、以宽容和对话为特征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既体现本文化特质又能理解、尊重异文化的文化主体。  相似文献   

5.
一、启发式教育思想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看望北师大学子时指出:有人认为启发式教育是苏格拉底的发明,其实应该是孔子的发明。孔子出生早于苏格拉底82年,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笔者认为,就当时条件而论,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语:心求通而未得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谓之悱)较之苏格拉底的谈话法、“产婆术”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因此,作为孔子后代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地发掘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弘扬启发式教育思想,让世人更了解中国的这一文化瑰宝。这不仅是知识产权问题,也确确实实是当今课改的营养之需要。  相似文献   

6.
数字时代“全球知识”与“本土知识”的协调是制定 21世纪教育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据。中国西部地区需要了解世界,也需要让世界了解自己,更需要让属于未来的孩子们了解自己生长的西部地区的“本土知识”。中国西部的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因其长期封闭与不平衡发展而越富有神秘色彩,这是西部地区的宝贵资源,也是西部地区“本土知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架起了“中国西部人看世界”与“让世界看中国西部”的桥梁,西部地区的教育也因此走向开放和交互。  一个国家,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传统就会灭亡。“全球…  相似文献   

7.
一、对于现代教育概念的不同理解及其评论目前国内教育理论界对于现代教育的理解基本上有两种:第一种认为“可以把现代教育定义为适应历史发展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和政治经济需要的教育”、“现代教育的概念主要是表示适合当今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济体系、现代文化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观念、形态和特征,表示需要提倡和应用的教育思想制度,管理体系、内容、方式、方法等等”。第二种认为,现代教育是现代大生产的产物,是指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教育,“现代教育是指的和现代生产,现代科技和现代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的“破坏”思想浸透着他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思想的深沉思考,同时又包孕着一种对于旧制度和旧文化的改造方略.以及对于未来新时代新景象的期许。对“破坏主义”进行研究,对于理解梁启超的整体思想及其历史影响,都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为解决当时中国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提出一系列教育理论。其中是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和关于青年品德教育的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尽管有些思想因“文革”到来而没有贯彻下去,但是这些理论对于今天,仍有许多有益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赵鸣歧 《上海教育》2010,(14):42-43
我国古人将“和谐”作为处理人类与自然、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人的身体与人的精神等关系的理想范式,从而使之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普遍原理。 中国所获得的国际地位要求中国有一种能够“平天下”的智慧,能够以一种更具有全球化意义的传统和理念来影响世界。而这都需要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扬弃。  相似文献   

11.
世情、国情、党情是大局,离开大局谈小局,往往会局部越精彩、大局越混乱。承担社会责任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贯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始终。一个无视资源开放的高校,注定不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需要大气,需要培育中国气派。大学党建工作要结合学生群体的时空变化,实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覆盖。协同创新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人与人的差别在于思维,思维与思维的差别在于智慧,智慧需要激活,智慧激活了,人就活了。人才制度是为事业发展服务的,不是为阻碍事业发展服务的。远程教育要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代远程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类型,更  相似文献   

12.
老师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总离不开“说”。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化,“说理式教育”恐怕都是我们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 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尤其是那些老教师,越“说”越皱眉头,越“说”越困惑:以前一“说”学生就“听”,一“说”学生就服;现在要学生接受一点道理,真难哪! 我认为,这个“难”字固然使人苦恼,但也说不定是好事,至少说明现在的学生,其思维独立性、自主性在增强,不轻信,不盲从。而过去我们“说”得“容易”,学生“服”得“痛  相似文献   

13.
敢说·想说·能说——谈中专语文的口语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专语文的口语训练课,从原则上说从属于语文课,但又绝对不同于通常意义的语文课,在教与学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口语训练课,必须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上,而不能上成讲解课、分析课。这种训练说到底是一种语文综合素质的训练。孔子赞“木纳”而批“巧言令色”,传统教育重写轻读,更忽略说的教育。针对中专生毕业后就要就业的实际,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显得重要。教育家陶行知在三十年代就提出:“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要教什么”的教育观点。因而教师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口语训练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对于建构教师素养框架、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理论模型”为框架,调查了解学生视角下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养,研究发现:学生认同教师需要具备七大素养,且认为自我素养和功能素养是最关键的素养,功能素养中“全人教育”素养更重要。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对于七大素养重要性的看法存在差异,学段越低的学生看法越“感性”,更重视教师的自我素养和社会素养,也更重视“育人素养”;学段越高的学生越“理性”,更重视认知素养,也更重视“教书素养”。建议可以将“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理论模型”作为教师专业标准修订的基础;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应凸显对教师自我素养与功能素养的要求,且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需求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教育文化,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教育文化是一个历史事实,与教育活动相伴相生,与各民族的生存环境相关。因而,可以说,教育文化早于教育活动。本文从教育文化的含义、内容、特性和功能四个方面阐述教育文化是人类发展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积淀。不同国家和民族,其教育事业发展不同,主因就在于教育文化不同。中国的教育事业有别于其他国家,原因即在于教育文化的差异。深入分析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教育文化的产生、特性、演进规律,对于改进教育、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史实为依据,全面探讨了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学术渊源,即以湖湘体育文化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以动养生”的精神为内涵、合理地吸收了西方的体育思想和教育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汇百家之说而成一说,取精用宏、根茂实盛。”形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之治”是实践、理论、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包含中国之“治”、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三层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国家治理功能,是一种意识形态“软治理”。将“中国之治”的价值理念、制度逻辑、生动实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进国家治理共识和培育国民政治素养。“中国之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结合大思政课的价值观教育、历史教育、法治教育、时政教育进行,并从理念创新、队伍建设、内容拓展、载体选择等方面调整优化教育教学范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文化,文化比意识形态的生命更久远.我们似乎需要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既然它是近代中西文化精华相融合的思想成果,那么它在中国的传播也需要与中国文化有新一轮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证明,凡是两者结合的适当,事业就会健康发展,一旦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尚需时日,但是,只要不断寻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精华、中华民族智慧的新结合,这一目标终将会实现.  相似文献   

19.
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使当下的国人深刻认识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文化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推进文化建设,既要有紧迫感,也要看到长期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而传统文化则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新向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融合,不仅是一种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更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钟璞  刘美生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6):35-37,50
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是在“道法自然”的“无为”哲学中追求自由的,是一种非理性的无欲之精神自由;而西方自由主义是在与其生产关系适应过程中追求自由的,是一种理性的占有之物质(包括制度)自由。对道家文化之自由与西方自由主义之自由作一比较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也可以更全面地批判和借鉴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