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徽教育》2011,(3):43-43
【正】本刊讯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编发的《教育援疆在行动简报》2011年2期,以《安徽省规划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皮山县职业高中重点建设项目》为题,报道了我省对口支援新疆皮田县职业高中的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2.
<正>丹阳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数十年来坚持以"不拘一格"为办学理念,以培养"本色儿童"为目标。学校早在2018年就积极开展"小幼衔接"的实践与研究,2019年受邀参加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学校作为小学唯一代表介绍了小幼衔接的课程改革。2020年,学校的"365小幼衔接"课程获得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2021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丹阳实小的"365小幼衔接"课程基地建设必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2012,(Z2):28-29
2008年9月,由杨浦区教育局领衔,义务教育科、学前教育科、小学教研室、学前教研室、德育室、科研室等多个相关部门及26所小学和幼儿园共同参与研究的课题"区校联动、小幼结对——区域整体推进小幼衔接的实践与研究"被批准为上海市市级课题。为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遵循儿童在小幼衔接期的认知规律,课题组开展了"课程衔接""适应性评价""教师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在"课程衔接"的研究中,课题组确  相似文献   

4.
“小幼衔接”的改革尝试北京市崇文区前门小学钱红石如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一年级搞好小幼衔接,使儿童愉快地转换角色,度过这一心理、生理的适应期,是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北京市教改实验学校,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小幼衔接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  相似文献   

5.
吕清山  徐金青 《天津教育》2023,(22):162-164
<正>小幼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小幼衔接更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的关注,开发校本课程成为小幼衔接教育活动的主要趋势之一。然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不少教育教学者都习惯将小幼衔接校本课程开发的侧重点放在知识的衔接上,  相似文献   

6.
小幼衔接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小幼衔接不畅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教师双向配合失衡,从师资层面形成了小幼衔接的“鸿沟”。小幼衔接不能仅靠幼儿园教师的单方面衔接,小学教师应主动对接学前教育,积极主动担负起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顺利渡过的责任,实现“幼小衔接”到“小幼衔接”的转变。借鉴日本小幼衔接的特点和经验,为我国小学教师努力走出幼儿园教师单方面衔接的误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幼小衔接”是备受家长和幼儿园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幼小衔接”衔接什么、“幼小衔接”如何衔接、“幼小衔接”何时衔接,也成了被广泛追问的问题。2021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及《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等文件,提出了“科学幼小衔接”的要求,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解答了幼小衔接内容的问题,提出“科学幼小衔接”贯穿幼儿园教育全过程,解决了有效衔接何时接的问题。那么“科学幼小衔接”如何衔接呢?其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而应是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过程,同时还应有家庭的配合与支持,这才是对如何进行“科学幼小衔接”问题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正201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2012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印发〈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纠正"小学化"教育内容和方式,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将有效解决"小学化"倾向和问题等方面的情况列入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青岛市教育局早在2007年下发的《青岛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机构管理规范办园行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幼儿不能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  相似文献   

9.
李栋 《福建教育》2022,(8):22-24
<正>一、问题的提出对于幼小衔接这个话题,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并不陌生。早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组织与实施部分就提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到2016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三条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坚持双向衔接"的基本原则,即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促进幼儿顺利过渡.双向衔接是指小学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互衔接,是"幼小衔接"和"小幼衔接"的结合.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在两个阶段的过渡过程中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身心也有很大的负担...  相似文献   

11.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连接与过渡,幼小衔接工作搞得好,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地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使他们在小学里健康快乐地成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总则的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幼儿园应与小学相互衔接。  相似文献   

12.
一、幼儿科技教育的目的幼儿科技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科技知识亦或培养科学能力还是其他什么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原则问题。我认为幼儿科技活动的惟一目的是培养儿童的综合性可能偏重智力性基础素质。近年来对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一些争论及科技教育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要害就在于此。所谓“小幼衔接”的问题,关键在于理解“衔接”的内涵,即衔接什么,我认为应该理解为“基础素质”的衔接,而非“基础知识”的衔接,否则难免使幼儿科技教育变成小学常识课。多年来“小幼衔接”问题解决得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此。其实解决了学前儿童…  相似文献   

13.
<正>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重要的工作内容。《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教育部也于2021年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幼儿园要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入学做好基本素质准备,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从1984年邓小平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到1992年7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从1994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到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颁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相似文献   

16.
探讨小学教育性质的内涵就是回答“小学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站在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从学校教育视角来看,小学教育具有制度化学校教育下的个体性、社会性、活动性的一般特性,它是小学教育的“枝叶”;从基础教育视角来看,小学教育具有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下的基础性和义务性的主要特性,它是小学教育的“主干”;从小学儿童教育视角来看,小学教育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奠基性、综合性、未来性、小幼衔接性的根本特性,它是小学教育的“根基”。只有同时厘定与澄明以上三个层面的小学教育性质内涵,才能从整体上真正理解小学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管理》2012,(3):66-67
安徽省安庆市高琦小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安徽省实验小学。学校于1929年建校,以在1921年"六二"学运中牺牲的姜高琦烈士名字命名。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幼小衔接是小学教育的关键,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小学音乐教育入手,做好幼小衔接,成为许多小学音乐教师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研究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为的是使孩子尽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因此,我园自2010年11月申报并确立了"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在幼小衔接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从1984年邓小平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到1992年7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从1994年10月,教育部颁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