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今围绕比较文学的“危机”有种种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危机乃是源于当初“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命名本身就是名不副实的,它导致了后来种种混乱的产生,使比较文学越来越走向无边与无根。走出危机,首先需要正名,重新回到法国学派。而有的学者则反过来提出了“泛比较文学论”的概念,主张进一步扩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今关于比较文学学科边界的争论,根源不在于所研究的那些东西是否有意义,而是学科之间画地为牢、占山为王的结果。其实,“未完成”反而意味着变化与新生的可能,围绕比较文学学科现状与未来的种种“焦虑”也就大可不必了。  相似文献   

2.
自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洲诞生以来,比较文学史上接踵出现了三大流派:即一、注重文学之间“关系”的法国影响研究学派;二、强调跨学科体系和各国文学之间“比较”的美国平行研究学派;三、研究文学现象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空间的苏联学派。以上各学派都以自己理论上的优势,奠定了他们在比较文学史上的地位。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比较文学趋于理论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种为理论而理论,在抽象概念上兜圈子的“客里空”研究风气,使得比较文学这门充满活力、前途广阔的学科,进入了一个非常狭窄的研究天地,门户森严,气息奄奄。  相似文献   

3.
百余年比较文学学科史的舞台上学派纷争层出不穷,法、美、苏等各派名家以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主张不断推进着比较文学研究向前发展,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以及历史比较文艺学研究共同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石.然而,比较文学学科到目前为止依然不够成熟,在学派纷争的背后,比较文学的“危”与“机”并存.在这种现状下,中国比较文学应充分利用其先天优势与后天机遇,以世界文学的视阈和胸怀超越“学派”性质,为比较文学学科和东西文明对话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是19世纪末产生于西方的一门文艺学学科,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它最初的任务,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的彼此影响和相互关系。这种崇尚实证、重视考据的研究方法,被称为“影响研究”,运用这一方法的主要是法国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学派堀起.他们认为,比较文学应通过研究各国文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比较文学界,日本的比较文学研究占有它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日本比较文学会的成立(1948年)早于法国(1954年)和美国(1960年),也尚且不论有继“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形成的所谓“日本学派”之称,日本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它所经历的一番曲折之中显示出它的独自特点,并给人们以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平行研究理论的形成与成熟凝结了一大批比较文学学者的心血.它克服了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局限,同时也自始至终在丰富自身和反思自身.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的高度看,通常所说的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结合并非完美无缺,因而有必要提出"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维度,重新考察和界定不同文明体系中文学现象的差异、变化和变异,从而更为有效地展开不同文学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长期以来,排斥和非难它的学者多半认为“影响研究”表现出的偏颇是只研究文学与文学间的外在关系,而失去了对作品内在的美学价值的判断。本文认为由法国学派开创的“影响研究”方法之所以引起不断争论的原因是对“影响”的界定不严密,实际上“影响研究”是研究“影响”,而“接受研究”和“传播研究”是研究“影响”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派基于本国情况和时代需求,建立了一个与法、美学派不同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具体而言,一是在学理资源上,法、美学派启用科学主义来建立自身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满足了他们宣扬本国文化的心愿,也迎合了西方的学术风向,而中国学派则以解构主义为学理资源,建构了以求异为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弥补了法、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存在的缺憾;二是在学术使命上,法、美学派秉持民族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立场,他们所建构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服务于这一点,而中国学派则出于“求新声于异邦”的目的,建构了寻求差异、沟通差异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三是在政治诉求上,法、美学派困于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他们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为西方的文化霸权保驾护航,而中国学派则承担起了不同文明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时代使命,提出了能够为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世界文明和平共处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相似文献   

9.
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法国学派卡雷、基亚只强调不同民族文学间的事实联系,否定了总体文学。美国学派雷马克存在定义泛化的问题。国内学者的定义也存在类似情况。在对比较文学定义时,应考虑全面,减少争议,符合学科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来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已经移至中国。中国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做了一系列新探索与新表述,提出了阐发法、原典实证法、三重证据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影响研究"与"传播研究"剥离,将"平行研究"优化为"平行贯通"研究,并在"译介学"与"翻译文学"、"世界文学学"与"宏观比较文学"、"形态学"与"变异学"等若干分支学科中做了新的建构与开拓。中国比较文学以其开阔的胸襟与宏大的视野,超越了法国学派、美国学派那样的学派局限,以东西方文化融合,文化视阈与文学研究融合,历史深度与现实关怀融合的方式,形成了"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形态与特色,也使世界比较文学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文革”期间.少量美国文学新作以“内部发行”的方式被介绍到中国。当时译介这些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在目的语社会中塑造出当代美国社会的形象。这种文学翻译既是文学行为,也是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12.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当代积极从事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 ,他的理论著作呈现出明显的比较视角。他不但关注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的差异 ,而且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其不同之处进行了研究。他视美国文学为“个人神话”而称中国文学为“民族寓言”,并指出了其历史根源 ;同时 ,他比较了第一世界文化中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在此基础上对美国当代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批评。杰姆逊提醒美国的理论家们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待不同的文化 ,并对第三世界文化的特性进行了强调 ,以便为其“全球化”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杰姆逊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 ,但他对“西方中心论”的反对则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品格,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特定时代文学的“现代性”。文学的“现代性”的存在是以特定的社会之“现代性”为前提,两者维系着一致或相悖的联系。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文学的“现代性”是替特定的“社会制度”编制意识形态的话语;它与特定社会的产生具有“同源性”和“同谋性,”以及抵制和消解等多层关系;而且文学的“现代性”本身就内含其特有的二重特性,其起落消涨又是一个相互“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决定了不同时代文学多彩纷呈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居于中国学理论传统主流的儒家学,倡导“以理驭情”,这一主流观念在其承继,发展与流变中走向了“以理灭情”歧路,在与道学传统和拟古主义的颉颃中成长起来的晚明尚情思潮,力求摆脱封建伦理道德的过分束缚,争取个性的自由发展,它重“本心”,“童心”,倡“真情”,“至情”给晚期坛带来了一股勃勃生机,这是对传统学观的一次有力匡正,对此,我们应给于足够的重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华林 《铜仁学院学报》2006,8(4):9-11,56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结论一直是高校研究文学本性的依据。但是无论是从文学的存在状况,还是从文学的理论推断,都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所有的文学现象。从理论上来看,马克思并没有把文学界说为“意识形态”。把“审美”这种充满无限生动性、具体性的活动全部纳入某种“思想体系”的概念中,既是让人难以信服,也是苍白无力的。如果说文学是“审美意识形式”,则可以比较合理地解决以上问题。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分析文学的本性,有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文学本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40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乌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的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17.
"学校大辩论"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3年《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发表以来,由美国的一些"教育政治家"以著书立说的形式展开的一场关于公共教育改革的论战。对"学校大辩论"的研究几乎是和"学校大辩论"同时展开的,囊括了史学保守派、史学激进派、重建主义教育学派和批判教育学派四大流派,形成了阐释性与批判性两条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学科框架的层面上,都市文化学的基本结构要素主要有五项:一是“都市”,这是都市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必须依托的“物质奈件”或“社会基础”;二是“都市文化”,在其最高环节上,都市文化即当代国际化大都市特有的文化模式;三是“都市文化生产与消费模式”,这是都市文化在当代世界中的典范形态与集中表现;四是“都市文学艺术”,这是都市文化生产与消费过程最直接、最重要的感性表现形态;五是“都市社会”,这属于“外部研究”,是理论解释、批判现实的自然延展。在方法论上讲,马克思“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为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总体性的方法论。在价值理念上,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个人”理论是研究都市文化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报刊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贯穿五四时期新闻史的一条主线。《晨报副刊.诗镌》作为新月诗人的主要的文化阵地,对于其诗歌理论及其创作的远扬起着很好的传播作用,并成就了前期新月派的声名。而新月诗人的文学主张推动并奠定了《晨报副刊.诗镌》的形成及整体的创作基调,在一定程度上辉耀了《晨报副刊.诗镌》。可以说二者互为依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颜氏家训》作为南北朝时期家训的集大成之作,其中的文学理论和思想也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文章立足于《文章》篇,从文学观、文学创作观、文学本质观和文学批评观等四个方面,就颜之推的文学理论及思想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