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姚合是中晚唐之交颇具影响力的诗人,以“武功体”闻名。目前学者多注意其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及闲适尖作品的成就,对姚其他类型的作品则缺乏深入的探讨。姚合的反映幕府戎旅生活的作品,在姚合的诗歌中独具特色,此类作品多为胸襟抱负的直接抒写,感情浓郁而强烈,反映出姚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思与济世之怀。研究姚合这类作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姚合诗歌风格发展演变的轨迹以及全面地把握姚诗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2.
论姚合《极玄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贾诗人群体是中晚唐间重要的诗人群体和文学流派,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往往被韩孟诗人群体所掩盖,它的独立性和意义一直为人所忽视。姚合《极玄集》为今存唐人选唐诗中重要的选本之一。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显示出选者对前代文学的认识。更在于它揭示出姚贾诗人群体的独特风貌,即苦吟的文学观念、五律的体验方式、重视感兴与咏怀的诗歌主题以及清幽冷僻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3.
苦吟诗风在中、晚唐时期蔚然成风,社会上出现了普遍的苦吟现象.“苦吟”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采取极度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每个词句都反复推敲,以求能获得最好的作品.苦吟一方面成为中晚唐时期诗人艰苦创作的自我自觉追求,而另一方面也成为一种新的审美鉴赏和抒发感情的有效方法.中晚唐诗歌在经历了盛唐的辉煌之后,艺术手段朝着求奇求怪求新求变上发展,写作技巧上倾向于精工细琢,苦吟的诗风日渐显著,大量以苦吟出名的诗人不断涌现.中晚唐诗坛苦吟几乎成了一种主流的创作风气,已成为绝大部分诗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是提高诗艺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苦吟”是中晚唐时期之重要诗坛现象。对于唐人“苦吟”,李嘉言先生认为有“生活苦”、“思想苦”、“态度苦”三个方面的含义。今本于唐代苦吟诗人诗中所论及相关材料,就此三点,寻绎“苦吟”之含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晚唐诗风对宋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风对宋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从北宋建国之初的西昆诸子,到南宋后期的“四灵”和“江湖诗人”,学习晚唐诗(主要是学习贾岛、姚合)可谓效之不遗余力。他们学习晚唐诗的清高,空灵和创作手法上的苦吟,颇能得警句佳对。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的民歌体诗作在唐代西南少数民族间流传甚广。民间迎神鼓舞所唱的歌曲,“率多禹锡之辞”。这虽然只占刘禹锡诗歌创作的一小部分,但能够博得人民的喜爱,就是最高的奖赏。可惜由于这方面的文献记载不多,无法作进一步的研究。下面主要探讨刘禹锡诗歌对后世文人创作的影响。一、晚唐诗人对刘禹锡的欣慕刘禹锡在中晚唐诗人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他的举世瞩目的诗名和喜欢奖掖后进的令誉,使不少与他同时代的或辈分稍晚的诗人产生了“识荆”的愿望。姚合的诗:“仰德多  相似文献   

7.
《极玄集》共选诗一百首,入选诗人二十一人。姚合把王维列为首位,正是想突出其在诗选集中的位置。从各位入选诗人的诗中,都可以看到王维对他们或多或少的影响。姚合以王维为参照精心挑选了其他二十位诗人,这是姚合挑选诗人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历来有很深的“夕阳”情结 ,“夕阳”意象不仅代表了时间概念 ,而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到了中唐以后 ,“夕阳”、“黄昏”等开始频繁地出现在诗歌中 ,主要被用来象征时光易逝、象征生命无多、死亡将至 ,或象征怀乡念人 ,或象征国家的衰微等等 ,这既与中晚唐诗人们感爱到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变迁有关 ,也与诗人自己迭遭贬谪的坎坷经历有关 ,更与时代诗风的演进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9.
在佛教看来,人世的真相,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苦”字,人身是受苦的载体,人生是苦难的历程。晚唐时代,社会动荡,在佛教最基础的“苦谛”理论中“人生是苦”的教义便深深的切入到了晚唐诗人的心灵,诗人李商隐在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都承受了巨大的“苦”,如果说晚唐的诗人都是在“苦”中成长起来的,那么李商隐就是其中体验这种“苦”最深刻的一个。  相似文献   

10.
中晚唐之交处士诗人张祜虽没有系统论诗之作,但其现存的少量论诗诗体现了对风雅精神的一贯推崇。其创作与诗歌主张是统一的,他的咏史诗和向来被人误会的宫词都含蓄隐晦地表达了讽谏之意,表现出哀而不伤,“谏讽怨谲”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1.
前人诗话中常把贾岛与孟效、姚合相提并称为"孟贾"、"姚贾"。本文试将这两种组合放到一起来比较讨论:贾岛何以与孟效及姚合分别并称于世,他们之间创作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与中晚唐之际的社会背景及诗歌走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唐后期诗人贾岛的诗歌特色:取材取境多样化但仍嫌褊狭;诗重“苦吟”和精心锤炼;诗风本质上是平淡的;五律尤有特色。这种特色形成原因:中晚唐社会现实;美学理想的转变;贾岛自身经历;前辈诗人的垂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唐代历史文献与地方史志、考古资料,考证了中晚唐刘禹锡、郑谷等九位诗人作品中的有关汉中诗作,着重考证其所涉汉中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人物掌故以及写作原由、时间地点、诗人游迹所至等。证实刘禹锡、姚合等并未有过山南汉中之行,其汉中诗皆为酬唱寄赠之作;而胡曾、郑谷、唐彦谦等皆曾亲历汉中,或旅次游览,或仕任有年,其在汉中所作诗篇是研究中晚唐陕南、川北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也是有关唐代汉水上游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关“苦吟”诗派诗论的理论内涵进行了论析和探讨。中、晚唐的“苦吟”诗派的理论表述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和历史背景。除了社会现状和诗歌发展阶段的因素外,诗人潜在的“自苦”意识是其深层的心理依据,而这一心理依据是与中国文士的传统人格观念密切相关的。在中、晚唐“苦吟”诗人的作品中,在关于“苦吟”的诗论以及唐代诗歌创作论的演变中,这一特点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写的叙事诗《卖炭翁》,开头有小序:“苦宫市也。”意思说劳动人民被宫市害得好苦。仅仅四个字,端在一个“苦”字,饱含了诗人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全诗不到两百字,但是细细品味,这“苦”味始终渗透在字里行间。开篇简介了“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相似文献   

16.
晚唐五代诗僧的"吟癖"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五代诗坛上尊崇贾岛、姚合的“苦吟”诗人极多 ,除了一些文士举子之外 ,还有贯休、齐己、尚颜等一大批诗僧推波助澜。他们酷爱诗歌 ,嗜吟成癖 ,与士大夫相比 ,有过之而不及 ,这种现象颇令人费解。本文通过对这种现象的描述和解读 ,认为弘扬佛法、做诗即参禅、追名逐利以及佛教的依附性是晚唐五代诗僧“吟癖”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作为唐代第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孟郊苦吟的心理机制主要表现在缓解内心苦闷、追求奇险诗风、希求汲引以及留名后世几个方面。对这些创作动因的探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出在普遍苦吟的中晚唐诗坛,孟郊及其诗歌的影响所在。  相似文献   

18.
“唐律”是指唐代诗人贾岛、姚合等人的诗歌创作所形成的风尚。南宋后期四灵、江湖诗人致力于追踪这种诗风。刘克庄对“唐律”的特点和它的优缺点,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对这一问题的阐论,构成了他的“唐律”观,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9.
"苦吟"是中晚唐时期之重要诗坛现象。对于唐人"苦吟",李嘉言先生认为有"生活苦"、"思想苦"、"态度苦"三个方面的含义。今本于唐代苦吟诗人诗中所论及相关材料,就此三点,寻绎"苦吟"之含义。  相似文献   

20.
结合中晚唐绮艳诗风兴起的背景,将元(稹)白(居易)“小碎篇章”放到由诗入词的文体流变的历史进程中考察,分析它的词化特征及其对“花间”词风的影响。同时,结合中晚唐开始的士人精神的转变,揭示这种文体流变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