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初期,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根本基础,它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培育了经济土壤,而且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政治、阶级和思想等方面的社会条件.研究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生产力基础有助于深化对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党的先进性的认识,有助于深刻理解党的历史使命和党领导民主革命的道理所在,有助于认真领会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坚持先进生产力标准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四年浩劫,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价值文明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这是他们由西方的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因素,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召开的"巴黎和会"所导致的五四运动,促使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这就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内外有一些人不顾历史事实,别有用心地散布所谓共产国际一手操纵的谬论,煞有其事地说:“在共产国际代表来华之前,中国没有一个人提出过创立共产党的问题。刀(转引自《党史通讯》1984年第3期第41页)对于这种在中共创建问题上的“外因论”,我国史学界一直没有进行过有力的批驳,前几年又出现了新的变种。即所谓“早产论”、“历史误会论”,造成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思想的混乱,危害十分严重。在中共诞生70周年之际,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史,阐明中共创建的历史必然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理论先导。20世纪初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艰难探索中实现了从"师资"向"师俄"的范式转化,逐渐聚焦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主要体现为四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多元性引入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性承接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整体性重构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研究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大众化宣传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式解读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中国化探索的结合。这四个结合共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立体图景,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干部队伍、理论基础、群众力量和实践基础,推进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纵观大汉奸周佛海52年的人生,虽然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但在中共"一大"前,他以《解放与改造》为阵地,积极宣传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参与筹备了组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工作;积极为《共产党》、《新青年》撰稿,为中共"一大"的召开进行理论上的准备;创建中国共产党日本小组,出席中共"一大",还代理陈独秀中央局书记一职。不论周佛海后来如何,但中共"一大"前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中共的成立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相似文献   

6.
中共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研究,既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历史支撑。《中国共产党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简史》专著的研究成果既丰富了中共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内容,也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历史基础,还为提高中共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7.
浅论谭平山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谭平山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是一位杰出的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爱国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他经历过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也是广东共产党组织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为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过历史性的贡献。本文拟对他对创建中国共产党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初,中国接连发生了两件改变近代中国命运的伟大事件,一件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一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深入分析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的内在联系,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工人阶级政党产生的基本条件。在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则从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理论等多方面为建党作了准备,这在中国以往是不曾有过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努力学习和探索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10.
192 7年 4月下旬 ,中共湖州支部在全国革命已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建立。中共湖州支部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建立 ,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 :湖州工人阶级的产生、发展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湖州地区建立地方组织的阶级基础 ;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出现 ,为中国共产党在湖州地区建立地方组织准备了潜在的干部条件 ;革命刊物的流入 ,本籍在外工作共产党人在探亲期间的宣传 ,尤其是北伐军途经湖州地区的鼓动 ,为中国共产党在湖州地区建立地方组织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四·一二”政变使湖州地区部分国民党左派及进步青年因对国民党失望而倾向共产党 ,这为中国共产党在湖州地区建立地方组织提供了契机 ;中共江浙区委和杭州地委的重视加速了中共湖州地方组织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本质。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因此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强有力的政党来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其合法性基础的诉求顺应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因此,党的执政合法性的获取是顺应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特殊需求而形成的。为适应这一要求,党必须不断调整其合法性基础,寻求新的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充分肯定了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决策,高度评价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五年来的工作,要求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作出了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与中国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特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现代化社会的普适性特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西和谐社会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自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在中国,从孔子提出“大同社会”理想,到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西方,从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蓝图,到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谐社会观,也基本经历了三个时期。相比较而言,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近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在西方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现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古今中外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核心价值导向,提出了新的时代内涵,明确了执政方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之一。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其先进性所决定的,党的先进性与和谐社会,无论从内在本质、理论基础还是从制度建设、价值追求都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认识党的先进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对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民主富强,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在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国家运用行政体系,将国家意志输入乡土社会,将分散和分割的乡土社会整合为一体。中国的乡土社会得以迅速整合,在相当程度依靠于强大的行政能力的渗透、介入和扩展。现代中国的建构又是"行政下乡"的过程。在20世纪的中国,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种行政机制向乡土社会渗透主要包括:依托于战争期间形成的强大政治动员、各种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全面介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及带有半军事化特点的命令式体制。其结果是将自然的分散的乡土社会变为一个行政的有组织的乡土社会,这是乡土社会融入国家体系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我们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不间断地开展反贫困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反贫困理论和实践经验。党在建国初期提出“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反贫困斗争的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小康行列,反贫困斗争取得初步成效;进入新时代党提出全面实现小康,打赢扶贫攻坚战。中国共产党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性地提出“四个现代化”伟大纲领来擘画小康之路,取得了反贫困斗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和谐社会都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社会。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艰辛探索、不懈奋斗的实践和认识成果,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