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英国自然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科技传播包括科技新闻、科技出版、科技信息、科技咨询、科学普及、科技影视、科技交流、科技写作与翻译、健康传播等诸多领域和部门,在传播科学思想、科技成果、科技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科技传播面临着新的环境和许多新的挑战。要发展我国的科技传播事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首先要深刻理解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所处的新形势与新环境。我们面临的新形势与新环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社会转型。现代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我们称为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基础,以底层社会为视角,通过分析草根情结在底层社会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中的异化表象,考察媒介化社会视域下底层社会传播生态对草根情结异化的深刻影响,揭示出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底层社会传播生态对于纾解阶层情绪、应对风险社会的重要性.文章认为社会转型时期结构断裂、功能落魄的底层社会传播生态成为草根情结异化的重要场域,这一生态中的大众传媒则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因此建构良好的底层社会传播生态成为规避草根情结异化的重要保证,而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理应在纾解草根负面情绪、草根理性启蒙、预警和报告社会风险上有更多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世界科技、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有其自身特点,科学分析电视新闻传播的五大走势对新世纪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解读科技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传播在信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现在,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采用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学"5W"模式来分析和研究科技传播的各个要素,在界定、剖析科技传播五大领域的基础上,通过宏观整合的解读和微观多层次的构建,为科技传播体系的创新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框架.  相似文献   

5.
科技传播是科技社会化的推进和增值方式,在科技传播中,一方面要重视发展传承科技自身,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大众和社会,使社会依据发展需要和文化环境对科技传播做出选择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6.
论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本试探讨如何建立灵活有效的科技传播机制,以及科技传播应坚持哪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骆玮 《考试周刊》2013,(78):11-12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由此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使生态学研究不再囿于自然科学领域,开始了"人文转向"。一些新的思潮与学科随之兴起,其中,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生态取向,对翻译进行综观的跨学科研究。它的研究主要包括生态翻译研究范式、翻译的生态环境、生态翻译的三维度及"翻译即选择与适应"的概念等。二十一世纪,生态电影在全球电影领域逐渐成为流行热点,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期,一些优秀的中国生态电影被创作出来,但在世界舞台未能嘹亮发声。如何将生态翻译学与中国生态电影的对外传播联系起来,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世界科学中心从古至今经历了数次的转移,本文通过对历次科学中心的转移与科技传播关系的分析,认为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与科技传播力度有关,科技传播力度大的国家必然会成为科学发展的中心.分析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方向,现代科学发展使西方机械宇宙论统治地位出现动摇,而中国的整体论、有机论、系统论的科学哲学思想面临全新发展机遇,我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科学中心,并从科技传播学角度分析了我国成为新的科学中心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对当前我国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模式的基本现状以及构建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模式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又指出今后科技博物馆在发展的过程中即将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论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试探讨如何建立灵活有效的科技传播机制,以及科技传播应坚持哪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arguably, may be seen as constitutive to scientific knowledge. Yet, ofte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gets cursory treatment in science studies as well as in science education. In Nature of Science (NOS), for example, communication is rarely mentioned explicitly, even though, as will be argued in this paper,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could be treated as a central component of NOS. Like other forms of 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is socially and symbolically differentiated. Among other things, it encompasses technical language and grammar, lab communications, and peer reviews, all of which will be treated in this paper in an attempt to engage on an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level with science as communication. Seeing science as a form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supplements the epistemological view of science that is standard to both NOS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dditions to the seven NOS aspects on Lederman’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education. Lawrence Erlbaum, Mahwah, pp. 831–879, 2007) list are put forward as well as preliminary thoughts on the inclusion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into NOS i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2.
13.
当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所引起的一系列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性问题,往往引发社会性的广泛热议,形成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SSI),SSI所调动的公众关注和兴趣是进行科学传播的良好契机,本文对SSI中的科学传播主体、内容和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在其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以美国主流传播学派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以欧洲批判学派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这两种相分离的基本研究范式,这种方法论上的“悖逆”似乎是不可调和的。其实,在方法论上融合两者的传播学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群体对待科学的态度及其与道德意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传播过程中,人们对科学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持有态度的强烈与否会直接影响着科学传播的效果,但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群体形成的对科学的态度是如何影响社会精神文化的诸方面的?社会道德意识是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伦理内核。研究科学传播中不同群体对科学的态度与其社会道德意识的关系,对探索科学进步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一样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选择了1100名农民工为样本,调查了该群体对科学的态度及其与道德意识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国内学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认为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实际上中国传播学更多地具有人文学科的特质。以人伦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以人伦为本的中国传播,具体表现为:形成了低俗化、人情化的传播质地,权力本位的传播机制,以传者为本位、漠视受者,缺乏有效反馈的单向的、线性的、居高临下的传播向度和传播过程。确认中国传播的人文特质,能有的放矢地深入地去批判清理中国传播理论和传播实践的丰厚遗产,能合理利用中国传播的丰富资源,能认清奋斗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建立科学的中国现代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7.
和谐“网络社会”的构建及其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生存方式。“网络交往”是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它既拓展了人的交往空间,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又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及法律问题。要构建和谐“网络社会”,应加强网络法规对网络社会问题的控制力;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网络社会问题中的作用;构建网络社会交往的基本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8.
Recent efforts in the science education community have highlighted the need to integrate research and theory from scienc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to more general science education scholarship. These synthesized research perspectives are relatively novel but serve an important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acts that the advent of rapidly emerging technologies will have on a new generation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including their formal communication with engaged citizenry. This cross-national study examined postsecondar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n?=?254 from five countries: Austria, Finland, France, Israel, and USA) perspectives on the rol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their own form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re broadly, we examined participant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erceived responsibilities of communicat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 the general public when an issue contains complex social and ethical implications (SEI). The study is contextualized in the emergent technology of nanotechnology for which SEI are of particular concern and for which the general public often perceives conflicting risks and benefit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tudent participants’ hold similar views on the need for their own training in communication as futur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hen asked about the role that ethics and risk perception plays in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 participants demonstrate similar trajectories of perspectives that are, however, often anchored in very different levels of beginning concern.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considerations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 training within formal science education curricula globally.  相似文献   

19.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在当代中国,人际交往既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特色,同时又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心理积淀。寻求一条科学合理的社会学路径,提高现代人际交往的质量,对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与冲突,协调社会关系,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代科学发展以来,西方科学传播先后经历了三种不同立场:旨在向社会传播科学研究成果的科学共同体立场;寻求公众理解与支持国家科学发展战略与政策实施的政府立场;保障公民行使参与公共决策权利与生活、生存能力的公民立场。三种立场的科学传播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高度科学化的社会发展中,仍需三种立场的科学传播共存,并有机配合,才能真正提高科学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