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新闻生态既是一个对当下复杂数字信息环境的比喻,也是数字新闻学作为新闻学研究新范式的主要观念创新。伴随着21世纪初新闻博客的异军突起而出现,新闻生态的概念发展及理论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脱胎于媒介环境学,到吸纳芝加哥学派的传统,到最后形成了基础设施研究与行动者网络研究的基本框架或思路。在当下的“平台化新闻生态”阶段,新闻生态理论具有三个基本内涵:以网络和关系为基本分析单位,为人、技术和机器赋予平等的认识论地位,秉持生态主义的进步性假设。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理论,新闻生态理论对于当前新闻学研究具有突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但仍需要吸纳来自不同语境的经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因应数字媒介技术的快速迭代,技术可供性为阐释数字新闻的实践问题提供了理论视角与阐释空间。技术可供性强调行动者意图和技术性能的相互关系,对于数字新闻而言,技术可供性所包含的内容可供、平台可供和社交可供等维度分别指向数字新闻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并通过具体指征构筑了数字新闻业的技术逻辑。然而,包括信息过载、“新闻掠食”以及不确定性等在内的可供性隐忧问题可能会反噬技术可供所能增益的新闻传播效果,科技谦逊主义的理论视角则有助于反思技术可供的边界问题。对于我国的数字新闻实践而言,学界和业界应在理论取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起自主的新闻业技术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3.
郑闻 《现代教育》2005,(8):28-30
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它以新闻实践活动为经线,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纬线,建构该学科的框架,从心理学视角来探索新闻认识主体的心理特点:因而掌握有关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把握心理学与新闻学的结合点是学习该学科的难点;而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去阐释新闻主体的心理活动,则是学习这门学科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数字媒体生态带来了高度开放的新闻生产机制与极大丰富的新闻形态,新闻生产者尝试通过形式、文化与价值方面的创新来与用户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这使得新闻内容(产品)呈现出更鲜明的美学化倾向。具体而言,数字新闻的美学化趋势建基于数字媒体架构的“技术-文化共生状态”,并在实践层面体现出符号繁博化、叙事接续化与风格崇高化等核心媒介特征。美学化趋势的出现表明,数字新闻学研究应当吸纳来自艺术学和美学的理论资源,超越信息论的局限而实现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张抛开现有新闻学概念,从新闻实践活动入手,抽象出了体现新闻实践活动共相和本质的“三元素”——“新闻理念”、“媒介功能”、“媒体形态”。文章通过对“三元素”的提出背景、内涵、对于当前新闻工作指导意义的分析.论证新闻理论创新应提“三元素”的必要性.也为新闻理论创新研究梳理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初新闻学萌生以来,对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知与诠释经历了从采访对象说到受众心理说、记者为主说、认识主体说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认识主体说高度概括了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涵,具有哲学的理性色彩,切合学科发展的客观实际,是一个科学的论释。  相似文献   

7.
新闻敏感是记者素质的核心,传统理论多从新闻学的角度研究新闻敏感。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视角对其进行探析,从而进一步探讨新闻敏感的心理发生机制.尤其是人格、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新闻敏感的制约.进而指出培养新闻敏感的途径及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蔡有恒 《文教资料》2010,(35):41-43
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从认知的角度对语义的构建过程提出新的阐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篇分析。本文拟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新闻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解释新闻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揭示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应用力,以为新闻隐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9.
全球新闻业的数字化导致了新闻生产主体的泛化,进而推动了整个新闻专业文化的持续演变。在新闻生产的观念与实践中,以“记者”或“新闻从业者”为代表的“职业中心”体系不断衰微,“新闻人”成为数字时代理解新闻生产的核心概念。以“新闻人”为观念起点,传统新闻生产体系得以重构,不断确立多模态、分布式、介入性的新规则,探索构建以公共性与透明度为核心标准的新伦理体系,并在人际关系与意义流通两个交叠的维度上形成高度网络化的新生态。对新闻人的构成与内涵进行理论化,有助于不断明晰数字时代人类与非人类新闻行动者之间的边界,拓展新闻学理论“人文的”认识论,塑造一种尊重实然和坚持应然并重的新闻专业文化。  相似文献   

10.
数字媒体产业被全世界誉为朝阳产业,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媒体技术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推动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动力之一。文章首先从技术角度对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并在分析中美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的研究体系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并简要阐释了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金融新闻英语的汉译分析是学术界较新的探索。以"环境"为契合点,从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生态环境"视角,分析金融英语新闻的汉译更是新的尝试,探讨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研究焦点: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和适应/选择中,后两者可作为动作执行人和动作的概念而与前者归为一体,从而使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更为明确且有利于金融英语汉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认识企业新闻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企业新闻策划在媒体和企业中非常活跃.但对其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本文试图从企业新闻策划的内涵、企业新闻策划的优势以及企业新闻策划的运作原则几方面稍作阐释,以期使企业新闻策划能更规范、更有效地为我国新闻事业和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政治、传媒经济、媒介生态以及新闻学教育的现状等四个维度来看,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对于新闻媒体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为新闻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今天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便在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缺失,因此强化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提升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在新闻学教育中的地位应当成为中国高校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4.
英语新闻的汉译对促进中英文化交流,实现国际新闻有效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新闻译者开始重视生态翻译的重要性,并应用生态翻译理论对英语新闻进行翻译。基于此,阐述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及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新闻翻译策略,以期我国新闻翻译工作者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方面做好对英语新闻的生态翻译,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5.
智能网联汽车是一种新型移动数字终端,可供性为跳出传统分析视角提供了新路径。在媒介可供性方面,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通过延伸人对环境的感知,为驾驶人提供了多样的信息与内容,推动了数字众包等信息生产,中介了人与技术、环境的互动。在技术可供性角度,该技术在重构社会生活的物理与虚拟空间的过程中,“规定”了驾驶人的持续性行为,对行为主体的具身实践形成了数字遮蔽;在与行为主体的互动中形成了地理社交等多结构、多因素的动态关系,实现了空间的移动,并使空间具有了媒介性。  相似文献   

16.
数字媒体产业急速发展的需求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的滞后形成的鲜明对比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伤筋动骨"的概念改造与创新,文章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视角阐述概念创新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7.
数字媒体产业急速发展的需求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的滞后形成的鲜明对比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伤筋动骨"的概念改造与创新。文章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视角阐述概念创新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8.
正确把握社会新闻的发展趋向就要改变社会新闻的理念,实现从社会新闻理念到公共新闻理念的跨越。公共新闻理念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对媒体与受众关系的重新定位;对媒体社会责任意识的再认识;对新闻本质的深入挖掘。公共新闻理念从媒体角色、新闻来源、新闻报道思想、新闻存在价值、媒体社会责任理论这五个方面影响社会新闻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被视为具有技术层,社会层和内容层三个层次结构的交往生态。新媒体行动研究是基于技术与社会协同进化观,吸取了行动研究的方法,交往生态为研究焦点的行动研究范式。本文拟从方法论的视角对其核心概念和理论进行简要述评,为我国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可供性理论(Affordance Theory)由认知心理学家J.J.Gibson提出,他从生态学视角揭示了行动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环境可供性具有动态性、多元性、层次性与差异性。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应有效利用环境中不同类型的可供性,特别是偶发的可供性;优先利用确定发生的可供性、物质文化产品的可供性以及语言可供性,从而促使学习者形成跨模块认知通道,能够快速、有效地感知、利用、塑造环境的可供性,习得第二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