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马光从小智慧过人,可谓人人都知晓。可是,司马光一生是怎样读书、写书的,恐怕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1019年,司马光出生在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sǜ)水乡(故后人又称他为涑水先生)。那年,他父亲已经51岁了。父亲是个读书人,他对老来所得的幼子十分疼爱,但却从不溺爱,从小就严格地培养他、教育他。司马光6岁那年,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并常常给他讲一些少年有为者勤奋好学的故事,勉励他刻苦读书。  相似文献   

2.
嘉康杰的生平:嘉康杰,1889年出生于夏县其毋村一个地主家庭。他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后留学日本,在北大读书时还参加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他曾领导了反对阎锡山与日本订立出卖山西煤矿合同的运动,还发动并组织了反对阎锡山增加盐税、征收验契税等群众运动,拒绝阎...  相似文献   

3.
七斋录!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对自己读书的要求是:读了抄,抄了读,边读边抄。他每读一篇文章,总是先把文章抄录下来,背诵一遍,然后烧掉,随后又重抄一遍,再背诵,再烧。如此反复七遍。就把这篇文章背熟了。因此他的书屋名为“七斋录”。聊斋!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时,每当清晨,就带着一个大罐子,里面盛着茶水,并准备好一包烟草,放在行人大道旁,地上铺上芦席。看行人路过,就强拉住说话,问人家所知道的,收集奇说异闻,并适时给行人让茶敬烟。有新东西,就提笔记录。他把书房命名为“聊斋”。缸庐!书画印诗四绝的吴昌硕,收藏有一只精美的古缸,故取名为…  相似文献   

4.
杂谈读书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两句名言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是他创作诗歌的经验之谈 ,也是他成为一位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其实无论什么样的人 ,读书都是基础 ,“博览群书见识广”。所以只有扎扎实实地多读些书 ,才能成为有用之人。尤其是学生时代 ,不能满足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而在培养读书兴趣。课外多读点书 ,对将来是大有好处的。凡是有抱负的人 ,总爱读书。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就嗜好读书。他少年时 ,母亲要他辍学经商 ,他毫无兴趣 ,他把商贾琐事 ,统统交给仆人去办 ,自己躲到小房间里去读书。一次 ,他躲在篱笆边入迷地阅读数学书 ,他的…  相似文献   

5.
无私奉献为成教记夏县成教办主任张文斌他,年近六旬的夏县成教办主任张文斌,现已在农村成人教育的园地里耕耘了12个年头。这12年来,他经历了多少酸甜苦辣,说也说不尽,但更多的是欣慰与自豪。1995年,夏县因成人教育工作搞得好,受到运城行署的表彰。1996...  相似文献   

6.
砸缸篇今朝"阳光无限好",我手持一书,穿过回廊,来到庭院。院中有一大缸,缸中莲花数朵。我边赏莲边读书,谁知那心爱的《精品散文》竟耐不住莲花的诱惑,"扑通"一声"跳"进缸里。我立即伸手去捞,不料书却旋转后游入深深  相似文献   

7.
以阅读为本     
《上海教育》2012,(23):56-57
从小和家长一起读书,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阅读我们一起坚持。习惯成自然。学校的读书要求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栓柱就把他的课外阅读书带回家来了。老师发给每人一个大塑料袋,里面放了一本书和一张读书记录纸,  相似文献   

8.
弄巧成拙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经过这几百年来的代代相传,大家对司马光充满敬佩之意。这故事听久了,我们的脑海中便产生了这样一个个疑问:这司马光能搬得动多大的石块呢?能被石块一下砸破的缸,是不是存在质量问题呢?要是司马光生活在现代的话,他又会采取哪些办法来救人呢?话说司马光驾驶劳斯莱斯豪华轿车,穿过时光隧道,去“好望角”度假。行车途中,他看见前方有一只缸,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不免多看了一眼,“救命,救命!”缸里传来几声惨叫,司马光驱车向前,在缸边紧急刹车,下车往缸里一看:原来是一个和他一般年纪的孩子掉进了缸里。孩…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一生爱孩子,特别爱穷苦的流浪儿,他与一群卖报的孩子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不但组织他们读书识字,还尽力帮助他们,给他们快乐。有一次,德国大马戏团在上海一个大剧院里演出  相似文献   

10.
祭弟文     
罗小军 《中学文科》2004,(10):45-45
爱弟大姨父之子,生于八九年,十岁夭折。呜呼表弟!汝其辨乎内而讷于言者也,奈何不以天年卒而遗恨汝父兄?汝之纯明淳朴,奈何不业姨父之家乎?姨父性苛严,虽无才学,愿汝能读书,厚望于汝,而汝竟早夭,何以遂汝父之愿乎!吾尝教汝读书,习至司马光砸缸救人之事,吾言曰:“司马光有高人之行,有独知之虑。故后能成名。商君有言‘疑事无成,疑行无功’,处事须当机立断,为人不可狐性多疑。”汝疑而问曰:砸缸虽智,然缸大皮厚,水浊又深。掷小石则不坏缸,掷大石则石亦伤人,且缸皮脱落,锋利如刀,不为上策。”吾故无言以对。汝父指汝而骂曰:“孺子不可救!书中圣…  相似文献   

11.
编辑冯永平司马光是北宋时杰出的史学家,他童年时就因为机智(司马光砸缸)而出名。成人后,司马光十分注意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为了完成修撰《资治通鉴》的任务,他不但找来范祖禹等人当助手,还要求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一次,司马光看到司马康读书时用指甲乱抓书页,他走过去认真地告诉孩子要爱护书籍,并把自己读书的经验与方法告诉孩子,如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告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应该多积…  相似文献   

12.
吃墨水     
《小学语文》2012,(10):38-38
陈毅爷爷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竞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  相似文献   

13.
奇妙的标点     
从前,有个老板要开一家酿造厂,悬赏征求对联。一个秀才前去应征。他写完对联吟道: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酿酒缸缸好,  相似文献   

14.
好笑的对联     
《家教世界》2010,(11):48-48
从前,有个地主想夸耀自己的财富,过年时请人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养猪大似象耗子已死完",下联是"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有个秀才看了后,偷偷用笔在上下联中各点了一个逗号,意思就完全变了。笑声惊动了老地主,他出门一看,立刻气得昏了过去。你知道秀才把标点点在何处吗?  相似文献   

15.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儒学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一生热爱读书,对如何读书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其弟子将他的训导归纳概括为"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对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通过解析"朱子读书法"的内涵,提出其对现代教学的启示: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学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万宏辉 《高中生》2014,(8):61-61
读书确实没有止境,然而读书有境界。我想起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句话,他阐述了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此所谓境界.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品行情操的方式,作为一项净化、丰富、扩展人生的崇高事业,读书当然有境界,而且有四种境界。  相似文献   

17.
寓言的马甲     
头悬梁,锥刺股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叫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害怕影响自己的读书效果,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只要一低头,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他自然就不打瞌睡了。这就是"头悬梁"的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常常读书到深夜。他每次想睡觉时,就用锥子刺一下大腿。这样,他就可以继续读书了。这就是"锥刺股"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万宏辉 《华章》2011,13(1):1-1
读书确实没有止境,然而读书却有境界。我想起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句话,他阐述了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品行情操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04,(11):42-43
鲁迅先生的读书方法。中国一代豪鲁迅先生笔锋犀利,力透纸背。究其原因,与他的博览群书、方法得当大有关系。概括他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0.
读书联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串璀璨明珠。出自名人之手的读书联凝聚了极宝贵的读书经验与体会。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写过一副读书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位老者告诉他,字是识不完的,书是读不尽的。于是就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既是他的读书誓言。又成了他一生读书生涯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