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中国史著体裁及其发展过程的最早研究是唐代刘知几,他的《史通》系统地考察唐以前中国史学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提出中国史著体裁分为“六家”:即尚书家,是记言体;春秋家,是编年史体的雏形;左传家,是编年史体;国语家,是国别史体;史记家,是通史纪传史体;汉书家.是断代纪传史体.刘知几认识到史学体裁是不断演进与发展的.强调“时移世异,体式不同”,留眼于变化.他认为百川归大海,这“六家”最终发展归并为编年与纪传二体。刘知几是全面考察中国古代历史体裁的第一人,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史通》是系统总结我国古代史著体例的第一部专著。然而.鉴于时代的限制,刘知几无法全面系统总结中外历史体裁的发展情况,更无法对史著体裁提出本质性的见解。因此,对史著体裁的深化研究是当代学术界责无旁贷的任务,它有助于历史学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3.
“体”是《文心雕龙》中重要的文论概念,具有十分丰富复杂的内涵,是一个概念系统,涉及《文心雕龙》一书的文章学理论的诸多方面的问题。综合来看,“体”主要包括有“体”(体类)、“体要”、“体貌”、“体性”、“体势”等不同的含义,这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体”的复杂观念共同构成了“体”的意义系统,表述了刘勰关于“体有六义”的文论思想。  相似文献   

4.
专业小百科专业名称:历史学专业分类:历史学学科门类,历史学类重点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适合人群:记忆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强的同学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发布的《“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显示,历史学专业已经成为“00后”学生最感兴趣的人文专业,受欢迎程度超过了中文、外语等专业。怎么看待历史学专业?学历史学专业找工作难吗?学历史学专业可以带来哪些潜在收益?  相似文献   

5.
释“势”——从《文心雕龙·定势》篇看风格的客观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心雕龙》的风格论中,《定势》可看作《体性》的姊妹篇。《体性》篇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定势》篇则论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体性》篇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文如其人”的概念的发展,所谓“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刘勰以贾谊等一大批作家来做例子,证明了这点。二是语言修辞风格的提出,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等八体,这是刘勰的创说,(在这以前,曹丕、陆机仅就文体的角度上说过)为以后司空图  相似文献   

6.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了“体由性定”的文学思想。按行文的内在理路,刘勰应该阐明文体创造的根本动因,即创作者的思想情性问题,但是刘氏选择用低层次的“形式训练”(摹体以定习)的办法来创造文体,并视之为“文之司南”。故此,刘勰在阐发如何解决根本问题的途径上,出现了理论漏洞,这是刘勰在面对理论困境时使用了“分身术”的缘故。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质性》诸篇对《体性》篇的理论漏洞做了修补。  相似文献   

7.
《文选》诗以"类"相分的形成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之前的总集录诗或学理论诗,多以“体”相分,而《选》录诗首创以内容之“类”相分《选》诗以“类”相分,或起自乐府分类,或受到类书影响。《选》之后的类书及诸总集,如唐代类书《艺类聚》、《初学论》及唐代总集《馆词林》、宋代总集《苑英华》所录诗,都是以“类”相分,印证了《选》诗以“类”相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台湾最早的职业分类为台湾省政府社会处于1962年编纂出版的《台湾省职业分类典》,计有9大类、70中类、208小类及1423细类。之后,台湾内政部于1978年为配合人力发展工作上的需要,编印“《中华民国职业分类典》”,计有9大类、85中类、308小类及1646细类。这两版本均参考了“《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修订而成。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词体体性的认识首先通过对《花间集》的体认得来,并伴随着词学的发展而逐渐具体和清晰。晚唐五代,《花间集》成为艳词理论的代言,北宋词体观在极大程度上是从《花间》词中概括出来的,强调词体应具备儿女之情与柔婉之风的独特格调,并从中总结和确立了“词为艳科”的观念,明人则明确地把言情视为词体最基本的艺术特质,清人在普遍肯定词之言情的前提和基础上,开始以《风》、《骚》之义来规范词体体性的情感内蕴,并且肯定了词绮靡艳丽、哀怨悱恻、情深语艳、雅艳相资等迥异于诗歌的外在体貌。  相似文献   

10.
两种“范式危机”论与怎样看待西方经济学梓中摘编《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发表的吴易风教授《两种“范式危机”论》,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崔之元先生《西方经济理试的还式危机——目樊纲先生商榷)和我国学嵩樊纲先生(“万联范式”批判)两篇文章中提出的两种“...  相似文献   

11.
一、“近代作品”无合适类入。史学工作者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作了科学的分段,即1840年以前为古代;1840—1919年为近代;1919—1949年为现代;1949—今为当代。在《中国法》Ⅰ_2中国文学的分类中,从Ⅰ_(206)文学评论和研究、Ⅰ_(207)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的下位类Ⅰ_(207、6)散文的下位类的时代划分中都可以看出我国的历史是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建国后四个阶段的。这样的划分与中国历史学上的划分是一致的,与《中国法》本身的“中国时代表”的时代划分也是一致的,但在具体作品的分类中,如Ⅰ_(22)诗歌、Ⅰ_(24)小说、Ⅰ_(26)散文等类目中,对中国历史时代的分段划分就与上述不一致了。  相似文献   

12.
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体斥文章形状,性谓人性气有殊,缘性气之殊而所以之文异状。然性有天定,亦可以人力辅助之,是故慎于所习。此篇大旨在斯。”在《体性》篇中,“体”就指风格,“性”指作家的创作个性,“体性”是一个“因内而附外”的统一体,然而“性”并不是因为先天的原因而成为固定的程式,还可以通过后天的“所习”来改变。全篇的中心就是通过“人性气”的有“殊”从而导致“为文之异状”来论述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刘勰在继承前人的理论遗产的基础上,总结创  相似文献   

13.
《文选》特立“杂拟类”有三方面的原因:时代风气、《文选》的编辑宗旨和拟作本身的突出成就。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不仅在“杂拟”类中有特殊地位,而且与《文选》诗的分类也有很大关系。《隋志》将《江淹拟古》归入“总集类”乃因其兼具“总集”之形态与功能。  相似文献   

14.
“说”是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言说行为,这种言说行为由于言说者的身份以及言说对象的差异而引起“说”本身内涵的重大区别.整体而言,祝官之“说”是一种仪式行为,它所指向的对象是神灵世界,而“解释”之“说”是以某种具体文本为前提的,“规谏”意义上的“说”所指向的对象是世俗的权力阶层.这些“说”的各种具体言说行为形成不同的文本,即仪式文本、解经文本及语类文本.《汉志》所录先秦小说在性质上可分为四类:一是《伊尹说》、《(鬻)子说》、《黄帝说》三种属于先秦的解经“说”体;二是《青史子》、《师旷》、《天乙》近于先秦祝官之“说”体;三是《周考》、《百家》近于先秦规谏意义上的“说”体;四是《务成子》、《宋子》属于先秦子书.《汉志》的这种分类其实是将“小说家”的学派观念与“说体”的文体观念杂糅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研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六经皆史”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不少史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歧见迭出。实际上,章学诚的“六经皆史”学说是与他的史学变革理论官切相联的。“六经皆史”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章学诚融通经史,探讨了经与史在精神本上的一致性;其次,章学诚从《春秋》中引发出“史义”的理论,从《周易》中引发出“变通”的思想,作为变革史学的理论核心和依据,并考察了《周礼》《尚书》所蕴涵的史学价值;第三,在史书体裁上,章学诚提出效法《尚书》“体圆用神”的撰述形式,打破后世史体僵化的局面,对新的综合体裁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材研究需要关注体性、类性、篇性。体性,守住语文课的定位不偏不倚;类性,指明教材研究的方向和路径;篇性,极力挖掘文本的形式秘妙。立足美学原理和审美体验过程,以此三者为视角分析《饮酒(其五)》一诗,关注“庐”“篱”“菊”等意象组合的浑然一体,探究王国维先生“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在本首诗中的意境更迭,运用比较还原法挖掘“见”“佳”二字的形式秘妙,品读诗人田园之乐与家国之忧双线并构的极化情感。  相似文献   

17.
《文选》文体分类不仅是文体学研究的对象,也需要美学研究的补充,发掘其中蕴涵的审美精神:例如,“行旅”诗与“游览”诗的分别刻划出中国人既安土重迁又向往出离自由的审美情结;赠答诗的分类规定了后世表现、抒发友情的审美方式;“杂拟”类诗反映了中国人希古的审美心理等这些审美精神作为中国传统审美范式塑造着后人的审美感受、审美欣赏和审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从“人文”“工具”二元属性的确立,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核心素养的横空出世,语文的学科边界日渐拓展,语文的学科体性日渐迷失。为避免学科内容泛化、学科特质模糊,语文需要回到“言语性”原点。通过学科体性审思、学科边界重塑和教学范式建构,铸造“学科之篱”。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文体研究的国家之一。文体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分类。只有将许许多多的文章按某种标准分成(亦即归入)若干类別,才便于一一深入探寻其特点,并据以释名辨体,考订源流,讲究作法。最初写文章的人并无“体”的观念,分类总是后人的事。如对《尚书》所载上古文件,其文体汉代孔安国撰《尚书序》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类,而唐代孔颖达所撰  相似文献   

20.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贯通古今的建构方式学界多有讨论,其著书之“体”实际上是更为基本和具体的研究角度。首先,钱著用两《汉书·儒林传》之“体”,“分经叙次、叙其流别”“明以原委”,加以“长编”“比类”;其次,“铺叙履历”“互见”应看作源自《史记》,而记录轶闻的倾向来自《晋书》;最后,钱著还杂取了《诗品》等诗文评类著作、《明史·文苑传》叙复社、互著法等写作方式。从“体”的角度来看,钱著承认了白话文作为一种“体”的存在,可为一代之文学,因此也就帮助建构了“现代性”,并且表达了新旧文学并无对立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