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与出走的“娜拉”和指归在反抗的“新人”不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对普遍意义上女性文学的一种反叛,既麻木冷漠,又自私、无情;既是被害者,又自觉不自觉地害人。张爱玲以冷峻的笔触揭开了女性文学温情的面纱,揭示出主人公无一例外的苍凉身世,从某种意义和角度上发扬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西爱情悲剧代表作品的《苔丝》和《雷雨》有着共同的特质:文中女性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男性的摧残,成为世俗偏见的受害者,并经过种种努力,通过爱情反叛寻求自我救赎之路。就《苔丝》、《雷雨》中女性爱情救赎与反叛之路坎坷的原因从多角度进行剖析,就其自我救赎与反叛之举的文化因素进行揭示,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女性救赎之路的文化实质进行比较,揭示其对爱情悲剧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3.
昆德拉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女主人公萨比娜个性丰盈、形象立体。一方面,萨比娜通过对“他者”的颠覆、对福柯式“圆形监狱”的逃离、对“媚俗”的反叛,执着追寻女性自我主体和本真灵魂;另一方面,她不断叛离、打破一切却又无所构建,最终成为了精神的流浪者。萨比娜的形象分析或可为现代读者探寻生命存在价值、追求人生幸福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诞生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红楼梦》与《狂人日记》,他们的思想价值取向,分别构成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远传统与近传统。两个作品的思想倾向的首要方面是反封建,但着眼点和支点不同,就主要方面而言,《红楼梦》以百科全书的规模,从封建的生产关系入手,其批判的主要支点是对封建制度文化“吃人”本质的揭露;《狂人日记》的着眼点是封建的意识形态,其批判的支点是对封建精神文化反人道本质的揭露。两个作品反封建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解放”,但《红楼梦》追求的是人的社会地位与生存方式的解放,《狂人日记》追求的主要是个体精神的解放。《红楼梦》要解放的人主要是青年女性,《狂人日记》要解放的人主要是孩子。两个作品都揭示了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的矛盾,但两个作品对家族内部反叛力量与家族关系的认识不同。《红楼梦》中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是“剥离”的关系,在剥离中凸现了反叛者的反封建性;《狂人日记》中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在联系中显示了反叛者反封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简·斯迈利的《一千英亩》的故事框架来自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但表现的却是不一样的主题和意义。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吉妮与三位男性的情感纠葛,揭示出了父权制对女性的压抑和紧闭,同时通过对吉妮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反叛的描写,表达了新一代美国女性要求摆脱传统束缚、获得独立和自由的心声。  相似文献   

6.
《简爱》对《圣经》的恪守与反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突破了英国传统女性的三“C”世界 (即 church教堂、cookery烹饪、children孩子 ) ,以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完成了对简·奥斯汀等前代作家的飞跃 ,不仅具有深刻的共时性意义 ,更有复杂的历史性渊源和价值。《简爱》是夏洛蒂蘸着心灵的经验运笔着色的 ,凝聚了极其丰富的形象思维。而在这个艺术形象世界的时空中 ,又蕴含了浓郁的圣经情结 ,即《简爱》对《圣经》既有继承和恪守 ,又有扬弃和反叛。《简爱》一经问世就引起巨大的轰动 ,人们或褒或贬 ,见仁见智。其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作者及其创作文本的思想倾向问题。虽然…  相似文献   

7.
兰陵笑笑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倾向充满了矛盾,因而《金瓶梅》有万千之谜。本探讨《金瓶梅》本既反叛“存天理、灭人欲”又张扬“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悖反现象,论证作主要是“存天理、灭人欲”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对解开《金瓶梅》万千之谜和考定作真实姓名问题或许有助。  相似文献   

8.
凯特·肖邦笔下的爱与死陈素媛提起19世纪末美国女权文学的先驱凯特·肖邦,读者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个反叛女性的形象。其中最感人的,是几位反叛女性的死:《德西雷的儿子》中的女主人公,怀抱婴儿,消失在一片死寂的湖水之中;《一小时故事》中的马拉德夫人,面对出...  相似文献   

9.
为“五四”文坛贡献了《卷麓》、《春痕》、《劫灰》这三部小说集的新文学女作家冯沅君,在此期小说中重点刻绘了女主人公在亲子之爱与情人之爱之间犹豫、彷徨、挣扎的痛苦情状。女主人公在“爱情”中痛苦挣扎的命运和作者自身因受新思潮的影响而具有的反叛性、因母亲之爱而具有的皈依性之间的冲突正相吻合。这种在反叛与眷恋之间的左右摇摆,拔心不死,正反应了“五四”一代刚刚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知识分子在过渡时期的艰难处境。而从冯沅君的《淘沙》(二)(三)来看,她以自叙传色彩浓厚的方式来抒写自己的“爱情”之痛,乃是一种有着理性认知背景的心然.  相似文献   

10.
作为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对沙俄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尖锐批判,同时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典型形象,为其赢得了不朽的声誉。但他的妇女观与农奴制息息相关,充满着矛盾与悖论。表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存在着妇女观与女性文学形象、男性霸权主体话语与女性反叛形象话语的双重悖反。托氏文本话语作家主体的“卧室理论”,实为“狼对小羊的真理”;女性形象反叛“卧室理论”的语义特征,实为“主体间性”的视界取向。  相似文献   

11.
种种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使中国现代作家笔下出现大量的叛逆女性形象。文章从作家文本比较、归纳出叛逆女性形象类型模式,并对男女作家视角下的叛逆女性形象作研究分析,试图探讨其差异性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到灯塔去》和演讲文章《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生动地描绘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不幸的被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并且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性别角色及其性别问题。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角度对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伍尔夫小说内外的女艺术家们所展现的对传统社会的反叛精神以及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正是解决当时性别困扰的一条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庐隐女性小说的剖析 ,展示刚刚觉醒的资产阶级知识女性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揭示在时代大背景下 ,女性要独立、要解放而背逆于时代的反叛意识 ,体现中国女性个性心理的发展历程 ,凸现庐隐对女性意识的发掘和探寻  相似文献   

14.
This Foucauldian case study examines the academic conflicts of Mexican American women and girls, how they negotiate those conflicts, and the identity effects of their negotiations. It extends Gloria Anzaldúa's (1999) work and builds upon those who have studied the schooling experiences of Mexican American women and girls. Similar conflicts for these women are found at all academic levels. The negotiation of these conflicts affected the identity of academia (transformation and reproduction) and the women (hybridization and colonization).  相似文献   

15.
《雷雨》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人物形象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艺术魅力。两部作品都各自着力塑造了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繁漪和安娜,但她们反抗的外在表现和精神内涵又有很大的差别,具体体现为她们的性格发展逻辑和反抗轨迹蕴涵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牡丹亭》作为我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璧",不仅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而且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崔莺莺与杜丽娘。这两个封建社会执着追求爱情幸福的大胆女子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她们都是封建营垒中具有叛逆性格的贵族小姐,都对"情"情有独钟,以"情"反理,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以各自的斗争方式对抗封建专制。但由于两剧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人物生活的环境不同,人物的反抗经历不同,崔莺莺与杜丽娘的人物形象内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从女性主义文学的角度来看,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主体的构建,是从四个方面进行的:畸形/变态中的女性;梦想/幻灭中的女性;无奈/堕落中的女性;青春/叛逆中的女性。  相似文献   

18.
从唐传奇中几起美丽、地位显赫的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探讨了唐代士人对女性、对爱情、对仕途的心态。唐传奇中的女性是美丽的,但多数是作为男性的观赏对象而存在;唐传奇中叛逆女性命运多是悲惨的,而作者却通过一定的叙事模式使男主人公摆脱了责任;唐传奇中女性身份高贵者众多,这是唐代士子渴望与贵族女性成婚的生活追求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9.
《失乐园》与《西游记》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文学名著,虽然产生的时间与国度不同,但是由于作者都想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主人公的特征展现出自身内心的反叛意识,所以让这两位不同的主人公显示出了相似的一幕。文章着重指出了这两位主人公反叛权威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喜剧中出现了许多聪明智慧的女性形象,她们敢于为争取自由、人权及社会尊重而斗争,具有反叛性。但由于历史及社会的局限性,莎翁在喜剧结尾处将女性塑造成了与社会传统习俗更为相符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