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理欲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论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诸子百家是"理欲"思想的源头之处,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提出了"以理压欲"和李贽提出"以欲胜理"的理欲观,王夫之批判了他们并提出了"以理导欲"的理欲观,戴震则主要继承了王夫之的"理寓欲中"的观点,坚持理欲统一观。文章通过对"理欲之辨"源流嬗变的历史探讨,深刻理解每个阶段理欲观的真正内涵,凸显其发展轨迹,阐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理欲关系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王夫之总结、分析了“天理”与“人欲”的统一性和矛盾性,以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论述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理欲观。王夫之的理欲观是对先秦儒家和宋明理学家理欲观的合理成分的继承,是对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理论的批判,是对中国传统理欲观的总结、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在继承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分析了人性问题,并为人在义与利、理与欲的追求上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王夫之的伦理思想及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熹的理欲观是其理学思想极为重要的部分。他的理欲观是对传统理欲观的继承和发展,他对理和欲的思想做了深入的阐发,"存天理、灭人欲"是其理欲观的基本内容。审视朱熹理欲观的得与失,对批判大学生拜金主义、极端功利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在实践上对弘扬大学生社会正义感,对建设和谐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的“理势合一”⊙何建华⊙先秦以来,从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到朱熹,都宣扬所谓的“三代盛世”,如朱熹就提出夏、商、周三代“天理流行”是“王道”政治,三代以后“人欲”横行,是“霸道”政治之类的观点。王夫之的“理势合一”观,首先肯定了历史是一个不断...  相似文献   

6.
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猛烈批判李贽,是思想史上值得深思的问题,三大思想家在理欲观,佛禅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三个方面李贽存在严重分歧,李贽提倡私欲,蔑视天理,三大思想家理欲并重,反对纵欲;李贽佞佛,三大思想家辟佛;李贽称赞冯道为“吏隐”,三大思想家坚持气节,贬抑冯道,从三大思想家与李贽的分歧,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具有阶段性特点,启蒙思想的承继与发展缺乏一种自觉的连续性,李贽的思想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抗争,三大思想家则是既批判了专制制度,又照顾到明清易代之际特殊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思想特征,二都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三大思想家虽然批判了李贽,但二之间深层次的思想逻辑上的一致性还是相当明显的。  相似文献   

7.
理欲观是儒家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看法,将理欲作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立的范畴加以讨论的始于宋代.朱熹认为天理人欲不两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戴震对所谓后儒持批判态度,否认理欲对立,而认为“理者存乎欲者也.“从朱熹到戴震理欲观的演变,是由明中晚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徽商也随之兴盛.正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作为徽州思想文化代表人物的朱熹和戴震,在理欲观上的演进,体现出徽州文化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我国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夫之提出过不少有关教育教学的主张,其教育教学思想在我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夫之针对当时国家危急的社会状况,通过总结历届王朝兴衰存亡的经验与教训,深刻地批判了唯心主义理学,提出了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点。基于此,主要从人性论、知行关系、教学方法和教师观四个角度阐述王夫之的教育教学思想,以期为处在关键位置的教师、学校以及家长提供经验,更好地促进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朱熹与王夫之一个是理学之集大成者,一个是气学之集大成者。两人对理与气的不同推崇通过理气观、道器观、有无观和动静观全面展示出来,恰成对立之势。这种对立并非偶然,而是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王夫之自觉批判理学的结果,他的哲学建构便是对朱熹哲学形上根基的颠覆。有鉴于此,朱熹与王夫之的哲学不仅表明了两人哲学的差异,而且直观地展示了宋明理学与早期启蒙思潮的分歧。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1619-1692)的《读通鉴论》,内容丰富,不仅全面地反映了王夫之的发展、进化的进步历史观,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倾向,可以说是王夫之史论的代表作。因此,对《读通鉴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祖国思想遗产,总结历史经验,是有一定意义的。一《读通鉴论》是王夫之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进步的社会历史观,批判地研究了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系统地评论了从秦到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之中写成的。在这部史论巨著中,他对中国古代各个学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了总结性的批判,全面地阐明了自己的历史观,明确提出了从事  相似文献   

11.
朱熹的理欲观既继承了先儒关于“理欲之辨”的思想,又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其作了阐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欲思想。具体而言,朱熹提出了人在“明天理,去人欲”上的理性自觉,“人欲中自有个天理”,“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以及“以理节欲”的修养论。朱熹的理欲观对于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长福 《历史学习》2007,(11):16-17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在批判传统儒学(主要是宋明理学)不合时宜的思想观点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患想、新观点,形成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思、批判思潮,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明末清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随着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别开生面”的启蒙思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提出了具有批判的、求实的和初步民主要求的教育思想,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的消费伦理思想以理欲观的理论探讨为基础,以俭奢观的辩证分析为重心,以“好民所好,恶民所恶”的“絮矩之道”为旨归.基本上建构起了一个既继承以往又正视现实且面向未来的消费伦理的价值模式,体现了民本主义与启蒙主义的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很好地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承传儒家德性精神,认为“义”是生命的价值所在,尽管他承认自然物欲的基础性。这在其伦理思想中一以贯之,体现在:义利、理欲之辨上的“以义制利”、“以理导欲”;天人观上的创造精神;理想人格上的自强不息;君臣观上的平等原则;民族观上的民族气节;生死观上的舍生取义。一系列伦理思想貌似分散,实则统一于生命价值这一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人之本,中国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范畴。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对诚信有过丰富的论述。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大师王夫之一生以“六经则我开生面”自期自许,为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尤其对诚信这一传统范畴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批判和创新。他从认识论上以及道德修养论上充分肯定诚的价值并将其定义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终极范畴。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重新认识和阐释王夫之的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金瓶梅》的五种主旨说笔者不敢苟同,特提出主旨新说:《金瓶梅》表现的是“理”和“欲”的对峙与两难。《金瓶梅》虽然在叙述层面表现出以“理”制“欲”的倾向,而在内的思想层面却是扬“欲”抗“理”,并形成“理”和“欲”的坚韧对峙,这体现了作者思想深处无法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对立论,戴震提出了“理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论。戴震认为,理欲关系的实质是絜情与同欲。戴震运用“自然”与“必然”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统一性。人的自然情欲满足的过程,就是必然之理逐步确立并得以实现的过程。戴震还运用“私”与“蔽”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矛盾性。“私”乃是“欲之失”,属于道德问题;“蔽”乃是“知之失”,属于认识问题。戴震重视“蔽”,针对的是程朱理学重视“私”而不重视“蔽”的现象,目的在于批判程朱理学以个人主观见解来蒙蔽人们,引导人们重视独立思考,不要一味信从。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公私义利观的优秀思想是贵公、重义、正义谋利、以理导欲。这些宝贵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公私义利观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思想材料;弘扬这些传统道德思想,对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规范人民的经济行为,搞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中叶思想家戴震提出的"理存于欲"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天理"和"人欲"关系的不同见解加以细致比较,以及对戴震理欲思想的深入分析,认为戴震对理欲关系的论断,充分体现了传统伦理道德和物质欲望之间的平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