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相对于"显教育"而言,"潜教育"囊括了除"显教育"以外乃至"显教育"背后的所有能够影响人发展的教育因素.它既表现为对个体成长影响深远而长久的个性教育,也表现为受众面极广的大众教育;既存在对个体内在性、决定性、连续性的教育影响,也存在对群体宽泛性、普遍性、社会性的长远影响;既奠定个体成长的起点,又改变受众群体的品质,还能推动整个民族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根据地。在语文课堂这块根据地上,教师必须完成教育学生成长的任务。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建构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知识的不断体验、不断重复的过程。因此,对错误的体验、更正、总结、反思就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必须。由此看来,"错误"应该是语文课堂教育的一个部分。但本文所阐述的"错误"是指学生潜意识中的非正确的概念认知,而不是某种不正确认识的简单重复。课堂"错误"是指互动情境下,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正确的想法、说法、解法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与教育存在着互为依存、交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而在这种互为及复杂的关系中,对教育而言,则更关注教师个体成长的现实状态,因为教师作为社会人,其成长无疑会受到社会现实的冲击与制约、调控与左右。尤其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覆盖下的教师队伍,其意识倾向、道德与行为准则等都发生着极为微妙的变化。一、教师个体成长的现状当代教师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被重视、被  相似文献   

4.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相遇"什么样的教师,是影响儿童当下及未来幸福人生的最为重要的"关键事件",因此教育要为儿童遇到能改变其一生的"最美"的幼儿教师做好准备。"最美"的幼儿教师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突出。就其本质而言,"最美"的幼儿教师所要探讨的是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象与气质神韵。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文章提出幼儿教师之"美"有"言谈举止"之美、"优雅仪态"之美、"传统文化"之美、"共同沉醉"之美共四种形态。  相似文献   

5.
课堂是师生每天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探究知识、充分展现智慧的场所,也是师生生命价值得以彰显的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1]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质量对他们个体生命质量的意义,"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  相似文献   

6.
康德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里,提出了著名的"曲木"难题,并认为这里面体现出的悖论既是最困难的问题,也是最后才能被人类解决的问题。与此相应,康德运用"曲木"和"森林里的直木"这一对略显矛盾的核心隐喻,系统地阐释了个体自由与社会法律秩序之复杂互动的关系。"曲木"隐喻也可说是柏拉图"洞穴隐喻"对人类感性缺陷描述的变种。它暗示人首先是自然秩序中的存在,这是一种"实然"的经验性问题,也就是人实际上是什么。而"直木"则体现了"应然"的价值追求,即人应当成为什么。它体现了个体在社会共同体里可能发展成为独立人格性的禀赋,凸显了人的个性和独立意识、人的尊严和价值。"曲木-直木"隐喻及其从属隐喻,是通向康德独特人类学观念的路径之一,也与康德对"自然"观念的反思和重构有着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工业化操作带来了"拔苗助长"、"个性缺失"等诸多问题。吕叔湘把语文教学喻为农业,受此启发,"教育即农业"的隐喻具有重要的实践批判意义,它吁求教育对儿童成长自然节律的尊重,主张个性化、"春风化雨"式的基于真诚爱心的教育。"教育即农业"隐喻带来实践功效,需要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建制,其中在普及思想共识的基础上,对基础教育实施"底线评估"是变革的基石,教师的有效专业化与基础教育物质基础的夯实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师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兴衰和民族的未来,但就教师个体而言,师德应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师德是教师实施教育影响的前提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为人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教师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是为新一代攀登高峰架设的"人梯",他们又是学生身心教育和发展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师从事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师隐喻遮蔽了教师的主体性,忽视教育场域中的师生"共生"关系,将教师置于圣人之位而忽视教师个人的本真生活。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传统教师隐喻存在着单一生态因子论、个体生态简化论与个体生态失衡论的特点。传统教师隐喻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单一职能的执行者而忽视了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应当合理看待教师角色,将教师看作是多重生态下的生命者、个体生态的主导者与群体生态的协调者。  相似文献   

10.
<正>《江苏教育》杂志本期以"课程意识"为主题,组织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就"课程意识"进行了对话,从不同的维度论证了教师课程意识的理解和重建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课程是"延展着、没有终点的线段"很多人把"跑道"作为课程的隐喻。然而,不管跑道设计得多么舒适、多么人性化,不管在跑道上帮助学生的教师是多么和善,也不管天气足多么适合,"跑道"隐喻的课程观都无法摆脱这样一个困境,那就是教师会过于关注终点,从而忽视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奔跑时的状态和内部经验。"跑道"隐喻使我们教师对跑道的关注胜于  相似文献   

11.
教育人种志是教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它既与自然科学研究认识论具有共同点,也有特殊的要求,是一种特殊的经验研究.教育人种志追求的真理是部分真理,一方面反映了其认识论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是教育人类学学科性质使然.强化理论积累对于克服教育人种志认识论的缺陷、促进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中国的教育人类学,其学科主题必然聚焦在中国教育的现代问题上.应在综合吸收国外各流派研究优势的同时,努力避免其缺陷,并依据中国特定的教育实践来确定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中国教育人类学应把学科主题确定在推动中国教育转向现代化发展上.应坚持综合性的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教育人类学本土化问题也是教育人类学中国化抑或建设有中国特色教育人类学的问题。在我国,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教育人类学因缺失厚重的根基,在其本土化过程中充满着复杂性。就其本土化的取向而言,我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化取向研究主要表现为"中体西用"、"‘方’‘圆’融合"、"本土‘内化’"三种。  相似文献   

14.
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以独特的视角研究人的生成与教育发展,深刻地揭示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内在动因和作用机理,受到广泛的关注而迅速兴起。对这一新兴学科的未来发展特别是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作相应探讨,对推动这一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清末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到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的20多年间,中国师范教育一直是独立建制,由 国家统一办理。《壬戌学制》颁布后,受美国模式的影响,高等师范教育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逐渐形成了颇具自己特色的高等师范教育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借鉴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教师教育技术基本标准",提出了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素养应当成为教师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7.
教育反哺刍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反哺是子代向亲代传递知识、进行教化的逆向教育过程。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反哺正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多元、内容弥散、方法隐蔽、效果滞后是当今教育反哺的主要特征。教育反哺颠覆了教育原有的表现形式,消解了教师的权威,扩展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空间,使教育从结构到形态、从内容到形式、从目的到手段,都有了新的变化,赋予了教育以新的意义。认识反哺、调整正哺、走向互哺,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农村教师大面积培训的成功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社会公益价值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有效结合,北京市启动了“绿色耕耘”京郊义务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与发展行动,由此促生了教师培训的战略调整、战术创新、格局变化与管理跟进。本文通过农村教师大面积培训的实践验证与成果延伸,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新农村、新教师、新培训”营造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生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在专业型教师教育中,实践智慧是赋予教师的教育服务以专业性品格的最高论据。专业社会服务产于社会分工,它是由特定人员为社会提供的一种社会必需的领域性服务。教育实践智慧具有稍纵即逝性、情景依存性,它不可能成为教师发展的目标,不可能为教育服务的专业化转变提供牢固支点。教育实践智慧寓于教师文化、发展于教师文化之中,其效能取决于教师文化系统。关注教师文化是教师面向社会构筑其专业教育服务的实践保证。  相似文献   

20.
教育智慧: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构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志,其实质是教师专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创新品质。教育智慧的形成与不断丰富的过程既是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主体性张扬的过程。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是思想者与实践者的统一体。教育智慧形成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