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对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解读,阐述了带有自传性的主人公九莉母性遗失背后的情欲意识的自信、自觉,以及其中体现的张爱玲对女性自身命运的深刻认知与关注。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在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盛九莉的故事,书写了自己个人的成长史、家族史和情感史。小说通过对九莉与母亲蕊秋、恋人邵之雍以及童年往事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爱情和童年的难忘回忆。文章据此分析张爱玲在创作《小团圆》时持有的老年心态和对自我形象的文学化书写。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缺爱的成长历程造成了她孤独自闭的缺失性心理阴影,并深深影响了她的小说创作。她所写的故事均来自她的生命体验的最深刻最悲凉的部分。自传体小说《小团圆》正是以小说的形式曲折的道出了她充满缺憾的内心苍凉的体验。正如张爱玲,女主人公九莉似一个在荒原般的世界中失落了希望的孤独者,一点一点地沉入巨大的心灵黑洞,摆脱不了缺憾的宿命。  相似文献   

4.
《小团圆》给“张迷”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兴奋点,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的读者,对这部小说都有太多的感受需要表达。文章立足《小团圆》所勾勒的盛九莉的人生之路,直逼盛九莉和作者张爱玲本人最真实的人生姿态--充满“竞争”意味的一生,深入探讨《小团圆》文本内外的“竞争”意味,归纳“竞争”的特点并分析成因及结局,并试图重新评价张爱玲一生及《小团圆》的艺术得失。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小团圆》文本的细读,提出张爱玲小说中的新女性九莉、蕊秋、楚娣处于一种自由的生存状态,她们卸去了历史强加给女性的依附身份,逃离了摇摇欲坠的古老家族的庇护与挟持,在男性权力下的世界范围内寻求女性生存的自由。交际语言的不透明性、情感的沉积性与凝滞性、人的心灵的复杂与阴暗性使得新女性在谋求自己的空间时出现人际之间的沟通不良。对人生自由状态的追求又使得新女性对任何威胁其自由存在的因素都充满了焦虑,同时爱的不确定性及岁月的流逝也为新女性带来闲愁般的焦虑。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文本中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复仇女性,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经典复仇女神的影子,如精卫、美狄亚、莎乐美、涅莉等,复仇女神通过借助张爱玲的神来之笔完成了复兴。张爱玲笔下的复仇女性通过两种反差极大的方式复仇:极热闹的复仇和极冷清的复仇。尽管复仇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同,可是却有一个没有争议的共同点:她们的复仇过程是深具痛感的,并且不能避免痛苦绝望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调查得出"当代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当代中学生接受心理的变化"等为主要论点,论证了"张爱玲作品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同时,本文也为张爱玲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张爱玲作品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几次升腾且愈演愈烈的"张爱玲热"中,张爱玲作为小资文化偶像和消费品牌逐渐被确立起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经由传媒引导和文化市场的介入,张爱玲成为一种经典,一种时尚.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通常情形,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这一文化品牌被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欣赏张爱玲变成了消费张爱玲."透支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张爱玲被平面化、庸俗化,张爱玲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消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9.
教海掬英     
禤莉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高中语文学科培养对象,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  相似文献   

10.
撞车     
上海孤岛时期,潘柳黛和张爱玲、苏青、关露并称"文坛四才女"。才女都有些个性,尽管"李鸿章曾外孙女"张爱玲火得不得了,潘柳黛还是毫不客气地就"李鸿章的曾外孙女"这个话题幽了张爱玲一默——"其实这点关系就好像太平  相似文献   

11.
当人们以文学与政治、革命的关系为标准来评判作家、作品的时候 ,张爱玲被拒于文学史门外 ,用柯灵的话说 :“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 ,偌大的文坛 ,哪个阶段都安不下一个张爱玲。”虽然张爱玲的作品在 40年代深受读者喜爱。而当人们从狂热偏执走向冷静宽容时 ,才发现张爱玲被读者推崇的个中原因。一、独特的创作历程张爱玲以其灵气和纤纤素手使其创造历程色彩斑斓 ,丰富亮丽。张爱玲在不负责任、仅凭兴趣的父母教育下 ,三岁便会背唐诗 ,七岁写成了较完整的家庭伦理悲剧 ,九岁向报社投稿并得稿费 5元 ,12岁写《理想中的理想村》已有“你可以听见…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七岁时,曾经在旧账簿上写《隋唐演义》,不过只写了一张纸;九岁时,张爱玲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个小文章,自己配上插图,赚到第一笔稿费。她的经典散文《天才梦》这篇文章就是参加杂志征文比赛的时候写的,成为她迈向文坛的宣  相似文献   

13.
"玻璃瓦"与"破布篮"20世纪40年代最当红的作家是张爱玲和苏青,有人问文海犁如何评价这两位女作家,文氏脱口而出说:"张爱玲似北京紫禁城头的玻璃瓦,有着雍容华贵的气息,以及饱历沧桑而细微的倾诉一切的脾气。苏青的文章像月经带,像小孩的尿布,像缝穷妇的破布篮,虽然平凡,然而也够大众化的。"为张爱玲押宝1961年秋天,张爱玲为写  相似文献   

14.
黄丹  黄晓梅 《海外英语》2013,(19):175-176
西奥多·德莱塞曾因塑造了"嘉莉妹妹"这样一个角色,在美国当时的社会一度受到严厉指责和批评,"嘉莉妹妹"真的跟"堕落"这两个字眼密不可分吗?当前研究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结合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加在嘉莉身上的"堕落"罪名其实是另有罪魁祸首的,嘉莉实际上是充当了替罪羔羊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两部小说《金锁记》和《怨女》,是运用同一素材创作出来的但又迥乎不同的两个故事。《怨女》的主人公银娣相比《金锁记》中的"疯狂"的曹七巧呈现出"常态化"特征,这种改写反映了张爱玲对创作风格的自觉追求,是张爱玲一贯的苍凉文风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解析这个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的题旨及人物的心理和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在大众消费文化时代,影视等图像压挤了文学生存空间,文学有危机感,大学文学教学也遭遇困境。但有的作家如张爱玲在图像时代逆势上扬,文学教学可选择张爱玲这类作家为突破口以摆脱困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有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张爱玲40年代创作的小说、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影视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相应的原则与教学方法;重要的方法有"语图结合"教学法等。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一位传奇式的作家,是在旧社会战乱纷繁的废墟上生长起来的"罂粟花"。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人生和她的才情以及她最终孤独地离去,都是中国文坛的佳话。张爱玲用她特殊的言语方式诉说着她鲜为人知的、充满了悲剧性的人生经历,因此浓浓的悲剧意味成为张爱玲小说创作充沛的审美资源。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里离不开母亲形象,可是在她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一个称职的母亲形象,她作品里的母亲多是狠毒、自私甚至是残暴的.在张爱玲的内心世界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导致了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是那种"巫母"形象?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经历决定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作家,历来的研究者往往被其富有魅力的小说世界所吸引.<爱>是张爱玲写于1944年的一篇散文,虽然它远非张爱玲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却对理解张爱玲创作的情感世界提供了重要线索以<爱>为着眼点,结合张爱玲的经历分析这一篇"心灵独白"及相关艺术形象,可以解读张爱玲荒凉感产生的原因,以及她在人生荒凉感中的心灵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