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故事     
我读研的路是一条充满曲折和荆棘的道路,但是在曲折中我逐渐成长,也学到了很多。在不幸之中也有万幸,我想这正是“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道理吧。  相似文献   

2.
塞翁失马     
【原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译文】祸与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坏事可能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有可能引出坏的结果。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塞翁酷爱养马,他养了很多马。  相似文献   

3.
老子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有风险,那么也意味着有转机。学生填报志愿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智慧。对于那些刚过重点线分数不具备竞争优势的考生而言,如果能够审时度势,目标明确,眼光长远,仍有机会进入理想的学校。  相似文献   

4.
因祸得福     
带着枷锁的囚徒在轮船失事后因枷锁的浮力而获救。其他自由的人却没有枷锁的庇护最终沉入海底。谁也意想不到的是,看上去最倒霉的人因了这倒霉而幸运。其实画中所蕴含的哲理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被我们的祖先体察。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相似文献   

5.
春节称得上是最喜庆的传统节日,也是孩子纵情欢乐的最佳时刻。然而"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一些疾病与伤害也会尾随而至,伺机偷袭孩子。看一看去年春节期间医院儿科门诊中哪些是"热门",对于预防今年春节期间孩子可能出现的疾病与伤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王需 《文教资料》2009,(3):19-20
在余华的小说中,人与世界的抗衡,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好像人一出场就被派定了失败者的角色,人物主体意识趋于瓦解,无力把握现实,更谈不上与现实的对抗。本文将以《活着》一书中的内容分析余华对人生兴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宿命感,在他眼中,生/死。善/恶,美/丑,爱/恨都不再具有原初的二元对立的性质,相反,它令人联想到黑夜白昼自然而然地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7.
正性格决定命运,一个性格乐观的人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竞争中会更具优势,而性格并不完全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培养改变的。现在的独生子女往往心理比较脆弱,怎么培养儿子的正向思维,让他更乐观积极,是我一直思考和努力去做的事情。《道德经》里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福相依,可以互相转化。我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上了大学之后。我初中毕业时正赶上"文  相似文献   

8.
大千世界,生死无常,人的生活轨迹,冥冥中谁又能是真正的主宰呢。星竹的《人生有什么好算计的》从数次劫后余生的桑巴,终于悟出达观的生存之道。表达的虽属"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老生常谈,但理解是一回事,坦然面对又是一回事。芦芙荭的《飞向空中的盆子》在童话般优雅的氛围里,叙述着孩提时一场令人心悸、一触即发的恶作剧。文字明净简练,内容极富巧意,多有玄机。人世沧桑,往事钩沉,当我们蓦然回首,曾几何时,命运之不测,人生之甘苦,会有多少酸甜苦辣值得咀嚼喟叹?或许正是那些"瞬间"骤变的记忆或"偶然"事件,会一再刺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在惊愕中反刍流逝的岁月。(编者)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和教育学均认定影响儿童身心成长的主要是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要素,但同时,无法给出三要素在影响人发展的作用方面各自所占比重.因为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极其复杂的多因素影响问题."多因素"是该问题呈现复杂性的一方面,因为每个因素又均由多层、大量且因时、因地、因事而发生不同组合变化的子因素所构成;由因素带来的"影响"是该问题呈现复杂性的另一方面,因为"影响关系"不同于"因果关系",不仅无法测量,甚至无法判定某一因素究竟在何时、何处、何情景下会产生何种程度和向度的作用;即便是影响的"作用",也构成该问题呈现复杂性的又一特殊方面,没人能够从静态角度准确判定某一动态要素的某种动态影响在儿童成长发展中究竟是"正向"还是"负向"的,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正是在告诉我们不能轻易对"作用"的正负贸然作出判定.  相似文献   

10.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辩证法,风暴过后,往往是一个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艳阳天。  相似文献   

11.
很快就要放寒假了。寒假到底好不好呢,各种说法都有。可不,这事都传到诸子那里了。孔子说:“应该放寒假!我们要提倡‘仁者爱人’。同学们学了整整一个学期,是应该抽空轻松轻松了。再说,到外面走走,也可以放宽视野,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非子说:“不可,不能放寒假。一放假,小毛头们的心都玩野了,开学后何以好好读书?学校威严何在?我认为要严,再严,再再严。只有取消寒假才能保证学校的威严。”老子说:“不不不,你俩说得都不对。学校放不放寒假是别人的事,随他们去,我们就休息吧。‘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只要静静坐着,看他…  相似文献   

12.
我与语文     
我与你,就像光电与影,就像线儿与针,就像山水与风景;我与你,就像鱼虾与水,就像瓜儿与秧,就像生命与太阳。学过几多精美的语言,你携着我去欢笑去哭泣去含蓄去张扬;看过几多动人的文章,你领着我去成长去感悟去寻觅去向往。孩提时,你启蒙我: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青春时,你期望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壮年时,你鞭策我: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衰老时,你劝慰我: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失意了,你指点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意了,你告诫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浮躁了,你提醒我:不能专己而非人…  相似文献   

13.
一、原题再现与漫画《路向何方》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A.旁观者清当局者迷B.失之东隅收之桑榆C.差之毫厘谬以千里D.祸兮福依福兮祸伏二、品味赏析该漫画直观显示了行者走到岔路口时面临的抉择:向东走抑或向西行?从哲学寓意上来分析,事物自身  相似文献   

14.
若使时光飞溯,追至千年看那场盛世宴歌硕人娇娆,是该庆喜庄姜的十里风光无限繁华,还是该为她忧怀此后的冷清寂寞红颜萧条。若使前尘飞过,置身北宋听那番盛德颂歌天下归心,是该喜悦这太平盛世熙熙民来,还是该叹息粉饰太平埋下的积贫积弱多少祸根。世间之事纷茫如棋局,有太多的难以捉摸又不可确定,看似福祉般的福音泰来又有多少可供长久欢喜,情不由己的喜悦中又是有几番变换可使泰及否来?迷瞑之中自有无穷善变,塞翁失马又焉知此祸非福?是以千年之前早有老子说过"福兮祸之所依"。  相似文献   

15.
一个电脑迷,竟被自己心爱的电脑中奔涌而出的数字洪流所击倒、淹没。看来,我们要仔细去研究数字化的辩证法了。数字化浪潮带给人类许多幸福,这是不容置疑的,但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尴尬。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此言极妙!电脑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切不可以为数字化之“福”就是“福如东海”,享受不尽,而应该理智地对待。在使用高科技工具的同时,我们应该掌握好一个“度”,不但要区别良莠,还要区分学校学习与网上学习的主次关系。否则,我们很可能得不偿失。推而广之,生活中,我们的所喜所好,能给我…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万物,所面对的命运,不少时候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非典”是人类的一场灾难,是世人的一场劫难,但对野生动物而言则是前所未有的大幸,对果子狸来说更是“三生有幸”了,那是人类遭受报应,接受教训的“痛定思痛”。人之不幸,可能会带来有幸,自己有幸,可能也会带给别人不幸,“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同门,利害为邻,因而“塞翁失马”的故事所说明的“祸福相倚”的道理是深刻的。古人所说的“李以苦存,井以甘竭”也深含着“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的意思。而虎死于皮,鹿死于角,熊死于掌,良马总是跑倒的,红颜总是薄命伴,才人常经磨难多。画眉鸟、百灵鸟,会学人话的八哥、鹦鹉,往往有失去自由之厄运,被人生生地关在笼中,虽有美食,却是悲惨。笼中关着一只麻雀,家里养着一只乌鸦的事委实是没有的。  相似文献   

17.
【经典视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人究竟什么时候会死?是心脏被枪打中的时候?不对。得到不治之症?也不对。喝了剧毒香菇汤?当然不是。而是……被世人遗忘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一部中国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经”的发展史。“经”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础,造就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质与文化个性,承载并涵养着民族精神。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矣子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其心,斯得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风萧萧兮易水寒…  相似文献   

19.
韩信之死     
中国有句古话:“狡兔死,走狗烹。”在许多人眼中,猎人养狗,是为了打猎,猎狗逮住兔子,应好好犒劳。这是因为,人们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没有看到另个一面。任何事物都是辨证、两面,甚至是多面的。所谓“福兮,祸之所藏;祸兮,福之所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明治时期是日本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同时也是日本试探、了解中国的过渡期。日本明治社会的对中国观经历过一次深层次的转型,其原因之复杂、影响之深广,在中日关系史上前所未有。这种深层次的社会转型,不仅体现在近代中日两国军事与经济实力的较量上,也体现在日本文化取向与价值观念的转变。本文着重从思想与文化的角度考察了日本明治社会的对中国观,指出明治时期的中国观对近代中日关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