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的城市化总体水平在现阶段是滞后的,但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前景广阔。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就决定了城市化道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我国的城市化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该文就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户籍制度改革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了加快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城市化总体水平在现阶段是滞后的,但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案下前景广阔.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就决定了城市化道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我国的城市化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该文就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户籍制度改革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了加快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城镇化虽然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但它有许多弊端 ,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冲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最终确立 ,也利用我国现在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契机 ,应该回复到城市化正常进程的轨道中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也包括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城市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心,中国的城市化有助于解决现阶段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因此,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中国的城市化就不会更好地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外城市化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即区位理论、城乡结构转换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城市化道路演进经历了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同步推进的阶段、城市化问题突出的阶段和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阶段三个阶段,并形成市场主导模式、自由放任模式和被动发展模式三种城镇化模式。我国的城镇化道路问题,经过长期研究、争论,基本上取得了共识,继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之后,又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探索。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首先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还要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如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等;其次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再次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为民"是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目的在于服务于人民的安居乐业。概括说新型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化的偏态发展与城市化模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化的偏态发展表明城市化模式正面临着重大的整体性变革,变革的方向就是“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模式与“离乡不离土”的城市化模式的对接与融合。这种变革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然产物,它对于正处在体制创新的中国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发展将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不同于城市化,城镇化更加关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两者虽仅是一字之差,却意味着不同发展路径的选择,其背后折射出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不断思索与考量。基于对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中突出问题和矛盾的研究,文章提出,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立足小城镇,推动城镇化协调发展;要缓解农民边缘化,促进城镇化和谐发展;要改革土地制度,实现城镇化突破发展;要破除资金瓶颈,保障城镇化建设长久发展;要夯实产业基础,坚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城镇化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国外城市化发展的实践为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基于中国城镇化的特殊发展进程,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益经验,汲取教训,对于中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体现,将城市化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相结合,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一方面要看到城市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体现,另一方面,寻求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化道路。闽北山区的城镇化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资源优势,选择新型的城镇化模式,创建绿色城镇,并由此带动相关的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城镇化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国外城市化发展的实践为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而基于中国城镇化的特殊发展进程,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益经验,汲取教训,对于中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工程。它面临机遇和挑战,历经家庭承包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四个阶段的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总体目标应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必须澄清“问题论”、“限制论”和“均衡论”等认识误区;并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改革城镇化体系和制定科学政策,包括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培育、用地制度的完善、投融资新体制的建立和区划的重新调整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由于快速不平衡的发展,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都被提了出来。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如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资源消耗过高、污染物排放快速增长、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差距拉大、非包容性增长过于严重。中国的城市化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强调速度而忽视质量的做法,加快新型城镇化战略转型,新型城镇化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做到集约化、城乡一体化、环境生态化。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和“城镇化”基本涵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是一个舶来品,“城镇化”一词更符合中国国情。城镇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从实质上看,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城镇化既是物质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明前进的动力。中国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发展进程、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规律、发展规模、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4.
“包客性发展”应深化与拓展为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概念性分析框架,它至少是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并列的同一序列,都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理念与模式的一种主动矫正.而且严格说来,“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比“科学发展”有着更为鲜明、先进的主题性指向或概括.“包容性发展”强调的是国内外社会系统在发展整体中的地位考量,“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生态系统在发展整体中的地位考量,而“科学发展”强调的仍是经济发展甚至经济增长在发展整体中的中心地位.中国的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正在将我们日益推向更加关注发展的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化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我们应坚持“多元、平等、综合、渐进”的发展战略,其内容包括城市化的定位、基础、方向、支撑条件以及负面影响的消除。  相似文献   

16.
工业是四川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支撑力,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城乡统筹的“发动机”,城镇化的“助推器”,吸纳就业的“强磁场”,是四川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文章提出了四川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发展路径: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做大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川渝互动与产业整合;通过引智引资、产业嫁接,提升产业水平和科技含量;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用城市化稚进工业化;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创新循环经济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释义     
21世纪是“城市世纪”。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成正比,呈现高速发展趋势。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文明标志及创新的载体,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具有集聚、规模和辐射等功能效应。2000余年来,城市内涵随历史发展不断丰富。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也有百余年历史,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理解不同。其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软硬件系统化过程,是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并向城镇的聚集,而且是城镇在空间数量、区域规模、功能作用诸方面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与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新概念有所区别。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论,从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论到产业集群论的演进,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理论的深化。不同学者对城市化动力机制认识不同,但在“推拉”机制上形成共识。不同阶段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相异,而其相同点包括:农业工业化推动、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应对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因社会各界对与之相关的基本要素缺乏厘清,致使新型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留存不少误读与疑问。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地发展新型城镇化。积极发展新型城镇化,就要遵循“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原则,科学地认识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正确地处理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农民市民化、新型农村社区化、城乡一体化、城镇群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化应以区域一体化为中心,重新认识“二元经济”理论。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不存在严重的资金竞争,在组织形式上存在差异区别,在服务对象、功能、产业结构方面是互补的。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可以在很长时间内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后,神垕镇在钧瓷产业的带动下,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达到较高水平。但神垕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不足,这一结果已明显影响到全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今后,神垕镇需以钧瓷产业化推动城镇化、以生态城镇建设促进钧瓷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城镇化与钧瓷业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最终实现区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