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在批改作业时无意中发现有这样一道题:已知3个梨的重量等于4个桃子的重量,3个苹果的重量=5个桃子的重量,问1个梨+1个苹果=?个桃子。结果大多数学生都猜错了。于是在辅导课中我决定在课堂上讨论一下这道题。我问学生他们是怎么想的。"我想把4个桃子中的1个借5个桃子,这样3  相似文献   

2.
在批改作业时无意中发现有这样一道题:已知3个梨的重量等于4个桃子的重量,3个苹果的重量=5个桃子的重量,问1个梨+1个苹果=?个桃子。结果大多数学生都猜错了。于是在辅导课中我决定在课堂上讨论一下这道题。我问学生他们是怎么想的。"我想把4个桃子中的1个借5个桃子,这样3  相似文献   

3.
多方位思考     
一家水果店采购梨和苹果共600千克,已知梨的质量是苹果的1/4,后来又采购了一些梨,这时梨与苹果的质量比是3:5,问又采购了多少梨?我是这样解的。把条件"梨的质量是苹果的1/4"转化为"梨占总质量的1/1+4=1/5",那么,苹果占总质量的(1-1/5),为600×(1-1/5)=480(千  相似文献   

4.
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较难理解,一些分数应用题可以转换成有关“比”的应用题。巧妙利用比的关系来解题,可以化难为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人教版六年制数学第十一册有一道题:商店运来橘子、苹果和梨一共320千克,橘子和苹果的比是5∶6,梨的重量是苹果的3/10,橘子比梨多多少千克?学生解答时,是用方程解的,计算过程很复杂,学生很容易出错误。其实,我们可以把这道题转化成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从梨的重量是苹果的3/10可知,苹果与梨的比为10∶3,又知橘子和苹果的比为5∶6,把两个比合二为一。橘子∶苹果∶梨5∶610∶325∶30∶9可列式为…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4期刊登了《一类盈亏问题的解法》一文,文章内容由浅及深,层层递进,让人读后受益匪浅。但笔者在欣赏的同时,发现文中三道例题还可以利用图形进行解答。这种解答方法与过程不仅直观可感,且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2把一些苹果和梨平均分成几堆。如果5个苹果和3个梨分成一堆,梨分完后苹果还剩4个;如果7个苹果和3个梨分成一堆,苹果分完后梨还剩下12个。问有多少个苹果多少个梨?解析:根据题中的两组条件先画出图1(粗线表示第一种分法,细线表示第二种分法),把图1中的两个图拼成图2,并标明序号。75苹果43梨12图1①…  相似文献   

6.
巧认牌价     
水果店的货架平台上,摆着4堆水果,每堆都标有价格。看图.你能把梨、苹果、桃子和桔子每个}水果的单价分别标出来吗2(谢革少<巧认牌价》答案 4堆水时总价6.60元,共4种水果,每种3个。6.60:3二2.20,为每4种(每种1个)的价目。所以,2.20一1.50=0.70为1个桔子的单价;2.20-1.60二0.60为I个桃子的单价;2.20一1.70=0.50为l个苹果的单价;2.20一1 .80=0.40为l个梨的单价。巧认牌价@谢革 ~~  相似文献   

7.
兰子 《良师》2004,(21)
有些应用题数量关系较复杂,我们用等量替换关系推算可获巧解。例1个西瓜的重量等于几个柿子的重量?1个西瓜葑1个哈密瓜+1个哈密瓜1个哈密瓜葑9个苹果1个苹果葑2个柿子1个西瓜葑?个柿子同学们可以这样想:因为1个西瓜的重量=2个哈密瓜的重量,1个哈密瓜的重量=9个苹果的重量,所以,1个西瓜的重量=18个苹果的重量。又因为1个苹果的重量=2个柿子的重量,所以18个苹果的重量=36个柿子的重量。所以1个西瓜的重量=36个柿子的重量。还可以这样想:因为1个苹果的重量=2个柿子的重量,1个哈密瓜的重量=9个苹果的重量,所以1个哈密瓜的重量=18个柿子的重量,2…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时,学生容易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见倍就乘的错误。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除了教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以外,还要采用对比教学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第四册99页例9(1)有苹果25个,梨比苹果少7个,有多少个梨?(2)有25个苹果,苹果比梨少7个,有多少个梨?这两道应用题,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①对比条件:相同点:两题都是已知苹果有25个。不同点:1题是告诉梨比苹果少7个。   2题是告诉苹果比梨少7个。②对比问题:1题是求有多少个梨?2题是求有多少个苹果?③…  相似文献   

9.
有些应用题,直接依据已知条件进行解答比较困难。这时,可以适当改变题里的已知条件,使数量关系更为明显,从而巧妙地找到解题方法。例:水果商店运来一批梨和苹果,已知梨重量的23与苹果共重620千克,梨重量的14与苹果重量的25相等。求运来的梨有多少千克?分析与解:由已知条件:“梨重量的14与苹果重量的25相等”可知它们的标准量不同,而且对应的分率也不相同,这时我们可以把这个条件转化成梨与苹果的比是:梨∶苹果=25∶14=8∶5,显而易见梨与苹果的相应份数分别是8份和5份,总数就是(8+5)=13份,其中梨占总数的813,苹果占总数的513,再根据“梨重量…  相似文献   

10.
分数应用题在生活中应用较多,但学生常感到困难。通常是先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什么是单位“1”。根据题意的前后关系,不难作出判断。然后,再根据题意,找出已知量及已知量与单位“1”的关系,进而确定算法。这样,采取层层剥皮,步步深入的办法,学生就不会感到很困难,也较容易学会和掌握。如:商店运来127.5千克苹果,运手的梨比苹果重,商店运来多少于克梨?细读题目可知,梨比苹果重,是拿染与技果比,本是梨比苹果重的份数。因此,此题中的莫让‘*’应是苹果。梨比苹果重十,梨应来l(牛,苹果重量为127.5千克,即“1”的实际重,所…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状元郎·课堂训练·五年级数学(配人教版)"(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第7页"六、生活中的数学"第2题"3千克苹果和5千克梨共需37.5元,1千克苹果和1千克梨共11.5元,每千克苹果和每千克梨各多少元?"我的女儿对这道题的解答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2.
学习了小数乘除法的简便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计算题:75÷(7.5÷0.4)、75÷7.5×0.4。我原想让学生快速练习,然后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这两题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自主发现第二题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但在课堂中,学生的计算情况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学生都算错了,算法如下:75÷(7.5÷0.4)=75÷7.5÷0.4=10÷04=25、75÷7.5×0.4=75÷(7.5×0.4)=75÷3=25。  相似文献   

13.
例题:“有两筐苹果,乙筐是甲筐苹果重量的7(10),从甲筐取出5公斤苹果放入乙筐,这时乙筐是甲筐苹果重量的8/9,求甲筐原有苹果多少公斤?”以前讲这样的题,我总是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强调指出题中先后两次出现的“甲筐苹果重量”表示不同的量,因此8/9与7/(10)的单位“1”不同,不能直接相减。再启发学生抓住不变量(两筐苹果总量)这一关键,转化单位“1”,从而列出算式:5÷[1÷(1  相似文献   

14.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途径。可是 ,在农村小学 ,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 ,迷信课本 ,坚信老师 ,更由于长期受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学方式影响 ,导致学生不敢质疑 ,不会质疑。我认为 ,改变教学方法 ,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 ,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是培养农村学生敢质疑的关键。  在学生已掌握一些应用题解法的基础上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有 18个苹果 ,吃了 3个。剩下的苹果每 5个放一盘 ,可以放几盘 ?  全体学生理解题意后 ,师 :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生 :会。  学生独立完成后 ,师 :今天老师想请同学来做小老师 ,帮我讲…  相似文献   

15.
题目:商店运来桔子、苹果和梨一共320千克。桔子和苹果的比是5:6,梨的重量是苹果的3/10。桔子比梨多多少千克?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级“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在例题之前.先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出示天平图.问学生:“你能看出1个苹果和1个梨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一个苹果的质量是一个梨的2倍:一个梨的质量是一个苹果的1/2)“根据两幅天平图,你能求出1个苹果和1个梨各重多少吗?”  相似文献   

17.
苹果换梨     
狐狸买了一筐苹果,小熊买了一箱梨。狐狸想吃梨,对小熊说:“我用4个苹果换你3个梨好吗?”小熊同意了。  相似文献   

18.
翟运胜 《山东教育》2004,(16):62-63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8的分合”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8个苹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8个苹果呢?”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8个苹果,给妈妈4个,我留4个。”“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生1:“我4个苹果,妈妈4个,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教师未做任何评价。生2:“母亲节到了,我给妈妈5个苹果,我留3个。”“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又问。生2:“妈妈这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他。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8个苹果…  相似文献   

19.
题目:苹果和梨有若干只,如果5只苹果和3只梨装一袋,还多4只苹果;如果7只苹果和3只梨装一袋,苹果恰好装完,梨还多12只。那么苹果和梨共有____只。(1996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7题)此题是有其他解法的,但若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同量为突破口去找隐蔽的差量,又从已知的异量为切入口,构建内在的等量,更易被学生理解,较为顺利得到解答。  相似文献   

20.
一名高一学生曾问我这样一道题:题一:一个三角形纸片内有99个点,连同三角形的顶点102个点无三点在同一直线,若以这些点为三角形顶点,把这三角形纸片剪成小三角形,问这样的三角形共有几个?无论我怎么暗示,他就是无法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与此题相关的信息,结果解题失败。为了探究他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我将题目作了如下变换:题二:已知等差数列{an}中,a3=1,a4=3,求a102.我发现他能很快地运用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解出a102=199,说明他在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不存在任何问题。我随即问他对“题一”现在有没有解题思路?遗憾的是他还是很迷惘,并说: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