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党派荟萃了知识分子的精英,担负着协助中共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重任.1950年3月各民主党派学习座谈会的成立开启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遣运动.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帮手,以其榜样作用推动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经过新中国初期的思想改造,民主党派不仅在政治上认同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且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建立起了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内外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发起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九三学社作为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群体,重点通过政治学习、社会实践、思想批判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造。这次思想改造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以及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均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知识分子进一步加深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是在当时中国语境下的必然逻辑和最终结果。它不仅有建国初期特定的民族语境,还有国内外局势的革命语境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的建设语境。此外,包括意识形态统一过程中的文化语境。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政治认同过程发生的重要思想事件,需要将其放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历史语境中,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心理基础。为了避免社会振荡,新政权在解放初期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凡是没有明显反动行为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被新政权的文教、科技、新闻和政府部门所雇用,对于有影响的、年纪较大的知识分子则给以闲职“养起来”。同时安排知识分子参加土地改革等社会改造运动,在社会运动中接受教育。经历了抗战和内战双重打击的知识分子群体.不仅在经济上陷入贫困,而且对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腐败极端厌恶,面对建国初期新政权的“清明政治”和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善,大部分知识分子认同新政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政策。对自己没有参加革命,却享受了革命果实,知识分子有一种“自责、愧疚、摘了桃子”的心态.他们希望积极配合新政权的知识分子改造政策,成为新政权信赖的建设性力量。少数知识分子对新政权虽然存有“同情了解”的期待,但是他们采取了“观望与沉默”的态度,并不无条件地拥护新政权的政策和主张。总体而言,参与、配合知识分子改造,力图融入新政权是知识分子群体在建国初期的基本心态。  相似文献   

5.
1949—1952年苏北人民行政公署开展了以中小学老师为对象的思想改造运动。因苏北新老区并存的特殊社会环境,对新区和老区分别采取了各有侧重的接管和师资改造方式,对中小学老师的思想改造要求也各有不同。1951年11月起,全区结合三反运动、批判《武训传》有计划、步骤的展开运动,分为思想动员、思想检查、思想总结三阶段,到1952年10月末顺利结束。此次思想改造运动基本上达到了整合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群体中存在的纷杂多元思想,且教育改造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使之为新中国各项建设服务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并在解放区广泛开展的新秧歌运动,不仅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动员、建构解放区革命文艺新秩序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也对改造民间社会及其民众思想,特别是整合知识分子的情感方式和价值观念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秧歌运动的工农兵主体文艺指向,在使延安知识分子发挥自身职能专长参与革命文艺秩序建构的同时,开始了角色的转变与思想改造过程.特定政治权力和大众意识的双重趋迫下知识分子话语的缺失及其文化性格的重塑,在这场以改造置换乡土民间艺术使之适用于特定意识形态文化建构的文艺运动中得到了富有意味的呈示.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接管和改造私立中学成为党对旧学校改造和城市接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放初期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党对北京私立文治中学的改造颇有历史地域代表性。私立文治中学以出让校舍谋求与北京大学合作办学,经历的波折背后,是双方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以及以文治中学教员为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对共产党政权态度的变化。北京市文教局的介入和调解,使得双方重新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关系,合作得以推进。文治中学自愿停办,其校址被改设为北京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教职员工并入该校。这一个案说明,在旧教育改造的最初阶段,以私立文治中学为代表的民间办学力量在与教育行政部门的互动博弈中,其本身的性质、教学和组织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厕身其间的自由知识分子思想也悄然转变。中国共产党改造私立中学的举措,赢得了自由知识分子对新政权的情感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认同。  相似文献   

8.
从1950年到1951年秋冬,全国数十万知识分子参加了土地改革,这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一系列改造运动中最为成功的一次。广大知识分子在土地改革中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劳动观点,加深了对工农群众和执政党的感情,效果是显的。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依据我国教育不平衡性的复杂特点,按照轻重缓急制定出对旧公立大学接收和改造的具体方针和步骤,开展了对旧公立大学的接收和改造工作,取得了大的成效,使得我国公立高等院校焕然一新。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旧公立大学的接收和改造工作的基础上,阐释党对高等学校领导和治理的规律性认识,可总结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有益启示:发扬革命传统,在改造中国传统教育基础上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坚持开放包容,在学习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立足中国国情,在总结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随着晚清新政的开展,中西交流的加深,出于挽救民族危机的社会责任,新式知识分子从知识观、历史观、政治观等层面,对"新"表现出广泛认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性日益彰显,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活动不断推向深入,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1.
革命、建设和改革,是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部奋斗历程的概括。"革命"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主题,党的群众路线是伴随着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而日渐清晰与成熟的。"建设"一般视为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前这30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主题,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都是在深入发动和依靠群众力量基础上不断推进的。"改革"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与主题,党的群众路线内涵不断获得新的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之"群众"也由抽象日益具体化,党群关系已经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根本考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中国共产党也始终将"群众"作为所有行动的基本依据和考量标准,党的群众路线与党所领导的人民事业在深度融合、共生互动的实践中不断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分子一开始就介入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发育过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国外引入"政党"概念,并在接受、传播和改造这一概念的过程中,一面消解了国人对"党"的心理障碍,一面身体力行直接参与了政党的实践。但他们对"政党"与"革命党"的刻意区分,也造成了国人对政党知识的某种误读。而这种误读直到五四时期才被逐步纠正过来。从中国共产党的酝酿和创建看,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就很少受到上述限制。与老一代的知识分子不同,这批新一代的知识精英更具不依附于政治权力的独立性特征。"五四"以后,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一面着手在知识青年中建党,以完成"党化",一面又大力推进国共合作,以实施"化党",并最终在"党化"与"化党"的事实推演中,逐步找到了一条改造政党、变革中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90年对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苦苦追求,90年对建设一个新中国的探索奋斗,90年对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改革创新,不仅缔造了震古烁今的历史新纪元,而且雄辩地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中国,才能领导和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传入中国,并迅速与中国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相结合,不仅在中国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而且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旅欧华人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先驱;旅日华人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使者;旅俄华人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生力军并协同共产国际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5.
党的创立时期,基于发动工人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内在需求,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以及中国共产党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和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不间断地开展反贫困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反贫困理论和实践经验。党在建国初期提出“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反贫困斗争的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小康行列,反贫困斗争取得初步成效;进入新时代党提出全面实现小康,打赢扶贫攻坚战。中国共产党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性地提出“四个现代化”伟大纲领来擘画小康之路,取得了反贫困斗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在这件大事中,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思想上,深入学习研究、多种渠道传播、自觉捍卫马克思主义;在组织上,培养优秀人才、适时酝酿建党、创建了共产主义小组;实践上,助力五四运动、支持工人斗争、推动理论实践相结合。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实践基础,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选择深受"尚礼"精神的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实质上是中国传统的"尚道"——"尚礼"精神的胜利。新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党的自身、对农民的态度、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三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整个世界文化处在文化转型、文化激变之际,中国保持文化自觉,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显得尤为迫切。恢复"尚礼"精神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代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在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站在民族复兴和民族团结的角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提出了以"再造中国"观、"自觉中国"观和"复兴中国"观为主要内容的"青春中华"思想。他的"青春中华"思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于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初步基础和开辟复兴中国革命新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繁荣复兴,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和幸福生活不懈奋斗的历史。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主建政、依法办事的政策方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相继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体系。以历史分析的方法系统性回顾党的百年法治历程,以及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法治思想的主要特征,以此从中揭示其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