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A3):189-190
社区居家养老具备家庭养老以及社区机构养老的双重优势,这为我国养老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将社区居家养老同"互联网+"相结合,能够进一步提升居家养老质量,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本文简要概述传统居家养老存在的缺陷,分析"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构建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十三五"规划明确强调"互联网+"益民服务,养老是新兴益民服务中的重点,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加剧,养老问题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弊端日益显现,养老到享老的观念转化以及养老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催生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产生.本文对现有"互联网+"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融合度进行考察,提出"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基本概念,深入分析目前蚌埠市居民养老状况及现阶段养老模式及其不足,最后,对蚌埠市借鉴先进社区居家养老进行分析并提出实用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养老模式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龄化是各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而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促使人口老龄化在国家还未富裕的条件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现实,我国需要一个完善的养老体系,尤其是养老服务体系,而西式机构养老模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冲突。通过对我国传统养老模式的分析、研究发现,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以网络化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将是我国未来主流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4.
供给侧改革需要创造新需求,养老产业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突破口,而96%以上养老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产业链提供。荆门市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已做出许多探索,取得一些成绩,但与大多数地区一样,养老产业体制机制不完善、服务资源难整合、服务管理效率低等难题亟待突破。运用"互联网+"思维,从创造供给的角度将发展重点放在社区居家养老产业链培育方面,采用PPP项目模式推动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重塑,实质上是推动政府管理重塑和产业流程再造,必将促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提高全社会养老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国际行列。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日渐显现,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家庭养老面临层出不穷,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通过对国内外养老模式探寻和发展经验的总结,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在目前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下,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当为首选。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叠加慢性病高发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医药和传统体育运动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巨大优势。构建中医药特色"体医融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能够使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养生保健和就医状况更好地得到保障,是推进健康老龄化的择优选择。目前,我国中医药特色"体医融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7.
戴艳 《考试周刊》2013,(60):153-154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21世纪一项重大社会问题,如何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数量不足且缺乏稳定来源。同时,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正蓬勃发展,但活动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本文通过分析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金晚霞居家养老工作室合作新模式,结合我国居家养老计划实施情况,探索大学生参与居家养老志愿服务的新路径,为社会化养老服务和大学生社区服务事业的开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社会嵌入理论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嵌入逻辑,分析当前社区居家养老存在养老资源结构离散、供需关系不够和谐、产业环境面临挑战的问题,提出要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嵌入结构,厘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嵌入关系,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嵌入环境,实现家门口的养老。  相似文献   

9.
在老龄化发展的今天,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大众较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的生成,较为符合我国国情。居家养老服务是实现"家"与"社区"服务的融合,由专业人员上门进行照顾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这种养老服务模式对老年人身心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效度。对此,本文围绕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论述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提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社会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西湖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便采取了通过招标以政府向社会实体购买服务的提供方式。为了解西湖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及满意度情况,采取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以"模式——服务人员——满意度"为研究思路。调查结果显示,西湖区在制度设置、体系设计上已取得不错的成果,养老产业的扶持引导、养老资源的整合、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服务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服务人员与老年人的沟通等问题是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责任主体需共同努力改善之处。  相似文献   

11.
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寿命的延长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居家养老服务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在信息时代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将居家养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寻实践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罗艳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人口老龄化趋势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个严峻问题,老年人生活状况如何,是衡量社会发展和谐程度的重要参数。文章以绍兴城区作为研究个案,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下的养老方式作出分析,尤其着重探索了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新型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3.
滁州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当前滁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不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智能化低。推行"智慧养老"服务事业,应该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滁州学院在老年居家健康照护技术方面的优势,深化与滁州学院"校地合作";要优先支持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开展智慧养老模式研究;要学习周边城市"智慧养老"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滁州城区以及辖县"智慧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居家养老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具有促进家庭和谐、保障老年人生活、吸纳就业等多重优势。目前我国城镇实行的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着筹资渠道单一、服务机构单一、从业人员水平较低、老年服务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文章认为,引进竞争机制使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有机结合、构建社会保险型筹资模式,不断完善服务监督机制和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水平将成为我国城镇居家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人口正处于老龄化时期,社会养老面临着诸多问题。我国现在主要有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社会化服务,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政府和社会力量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在养老模式的地位中越显突出。通过分析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合理化建议,以促进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85):190-19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到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得到发展。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伦理视角和工作方法为养老服务提供支持。本文积极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途径,尽力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逐渐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居家养老已成为大多数中国老人的首选。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探究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就显得尤其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新型居家养老模式中,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规范社区功能;挖掘市场调节潜力,促进产业效应;依托专业队伍建设,培育服务内涵。  相似文献   

18.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呈现加速趋势,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受到制约,老年人的养老方式的意愿发生改变,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严峻地挑战。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它是建立在社区支撑并依存社区的一种养老模式,能够实现家庭、社区、社会和政府良性互动,能够切实实现老年人的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区服务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一种现代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节约社会资源,营造社区氛围,提升老年人的归属感,提供专业服务和减轻老年人子女的负担等优势。政府、社区、老年人子女作为影响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三大主体,其合理的角色定位在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发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吉林省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为背景,系统研究了吉林省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适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发现,吉林省需要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数量增长迅速、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下降对养老服务的质量需求突出、老年人收入较少挤占了家庭消费需求;吉林省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存在机构数量不足、机构种类单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和缺乏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和储备等问题。最后,结合吉林省实际情况提出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引导和规范养老服务产业、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加强养老机构服务人才培训与储备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