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叙述了众多人物的死亡。对人物死亡的叙述可分为客观地叙述和抒情的叙述。这些死亡叙事不仅是作者在客观地叙述英雄们的命运,更是作者塑造英雄个性、承载自己伦理价值判断和情感的重要手段,而且这些死亡叙事也增加了小说情节的逻辑连贯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2.
死亡叙述,是《金瓶梅》与《红楼梦》文本叙述中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两部作品在死亡场景描写、死亡意象设置,以及死亡的叙述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金瓶梅》传达出的是“善恶有报”的道德劝戒,而《红楼梦》在体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倾向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存的悲剧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3.
鬼子的中短篇小说绝大多数很难逃逸出死亡的魔窟,作家鬼子以平民式的叙事态度对死亡进行淋漓尽致的叙述。这类死亡现象都是非常态的意外的死亡事件,然看似偶然的因素背后又清晰地显现着必然的脉络。鬼子小说中对死亡意识的叙述既是对传统死亡感阙如的补偿,又是作家个体生命主体意识觉醒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苏童的作品以意象主义著称,那些弥漫着忧郁与压抑心绪的意象群落里,有一类与"死亡"紧密相连。"死亡"意象作为苏童推动情节的一种叙述策略,它的能指颇为广泛,文章以苏童作品中关注现代两性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几个短篇为例,从中挖掘苏童小说中"死亡"意象作为叙述策略的深层内涵及其背后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余华是上世纪80年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他在创作伊始,就走了一条与当代作家完全不同的叙述路线。风格转变之后,依然不同流俗,沉迷于暴力、鲜血、死亡等冷色调的意象。他笔下的死亡叙述蒙上了一层宿命和暴力的面纱,残酷又在劫难逃。同时他不专注于人性美的挖掘而执迷于对人性恶的暴露和揭示,是当代别具一格的小说创作家。本文将从作品解读的角度来探讨余华笔下的死亡叙述,并借助于余华独特的死亡描写来探讨他创作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是基于他自身的种种亲近死亡的经历而形成的,是他对生命意义和社会现实的独到看法。从他的人生经历及作品中的死亡叙述等表象着手,可解读他独有的圣地亚哥式的死亡哲学,以激励人们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  相似文献   

7.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孤独"是小说的主题之一,也是小说惟一的主人公"。孤独"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孤独,而且是整个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人类的孤独。这也是一部描写死亡的佳作,"死亡"也是小说的重大主题之一。死亡的气息贯穿全书,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透露出对死亡的哲思。死亡是这个家族不可改变的命运,孤独是这个家族始终不变的情感。孤独与死亡是紧密相连的,孤独必然导致死亡,孤独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孤独即死亡"。  相似文献   

8.
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常常通过死亡书写关注平凡个体,呈现出碎片化和日常化的特征。苏童笔下的死亡书写主要表现为死亡符号的异质性、死亡图景的节制叙述以及文本内部的循环结构,传达了作家对"人"的存在的探索与肯定,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田汉早期的戏剧创作也不例外,无论是《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还是《名优之死》、《伏虎之夜》,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抑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田汉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10.
广西作家东西迷恋于讲述种种“死亡”。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于人生存的悲剧性,东西有着深切的体味,他试图通过日常苦难和生命消亡的沉重叙述,唤起生命存在的自觉和担当一个人的生死及其意义;二是通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存在的叙述,寄寓作家对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11.
杜甫逝世尚存悬疑,对《杜甫在湖南.杜甫湖湘诗研究资料汇编》一书及其他专家的论点论据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需要重新探讨、商榷杜甫的逝世地点、原由和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在我国现阶段保留死刑的合理性和应然性,并希望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研究,能对现代的刑罚体系构建有一些裨益。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生终结的死亡问题,无论在庄子还是在海德格尔那里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死亡既具有相同的一面即存在者在世沉沦中对于死亡的逃避,又具有不同的一面即庄子的死亡观是依乎天道、顺其自然的、洒脱的,“以道观死”面向“道”;而海德格尔的死亡观是凝重的、有责任的,人应该听从“良知”的呼声并具有“畏”的勇气,不能总沉沦于常人,是“向死而在”面向“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在赔偿数额方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因此引发了理论界、实务界及社会上关于"同命不同价"的激烈辩论。《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一问题,但是否符合法理而非社会压力下妥协的产物还有待商榷。通过讨论死亡赔偿金的性质,从生命双重价值观和人身损害赔偿类型两个角度解读了死亡赔偿金数额差异的合理性,对《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在指出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死刑制度在刑罚体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死刑的刑法根本就不是刑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废除死刑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有些国家虽有死刑的罪名,但也只是个摆设。不管各国的决定如何,死刑存废问题虽已争执了200年,但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我国同样陷入这一敏感话题中。  相似文献   

16.
死亡概念是生命科学领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概念。本研究选取100名3-6岁的幼儿作为被试,采用个别访谈法对幼儿死亡概念认知的特点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幼儿对死亡概念认知的年龄主效应显著、性别主效应不显著。(2)幼儿对死亡概念的内涵有一定认知,但是同时这种认知还不太成熟。其中,对死亡的适用性和死亡无功能性认知较高,对死亡的不可逆性认知居中,对死亡的普遍性和死亡原因性认知较低。(3)在三类生命体死亡概念的认知中,对动物死亡和人体死亡概念认知要高于对植物死亡概念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1、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脑死亡”立法存在着死亡判断标准具有隐蔽性、潜伏的社会成本过高、生命自主权的主张有违国情、对“脑死亡”立法后的社会预期不切实际等问题。2.我国社会公众目前普遍接受“脑死亡”标准的社会基础还不具备。3.死亡标准只能从“心死亡”或“脑死亡”中两者取其一,不宜并存共取,实施“脑死亡”标准只能从个别医疗条件好、民众观念较现代化的大都市率先试点。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死亡保险是人身保险险种,一定程度上满足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感情上的需要。未成年人死亡保险存在问题:保险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保险利益范围过于狭窄,保险法第五十六条未成年所面临的道德风险骤增,加大未成年人风险。未成年死亡保险的应对策略有:父母双方必须同时书面同意才能成立保险合同;父母双亡的情况下,可以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为其投死亡保险;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死亡赔付金额。  相似文献   

19.
1942年5月,陈独秀病逝。对此不同政治派别和立场的知识分子与政客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反应,有沉默不言者,有哀声痛哭者,有暗自庆幸者。文化人对陈独秀思想启蒙的肯定,政治人物因为观点立场的分歧而措辞不同的评价,让陈独秀去世之评价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死亡与生命是欧茨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她善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通过各种形式表达死亡与生命的象征,展现了欧茨对于这一认知客体的理解。本文通过对欧茨几部作品中象征的分析,解析作品中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