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两个数之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所以学生在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往往把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当作分数来计算,或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当作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解.学生对如何变通解答“分数”与“比”的应用题感到困难.为解决学生在解题思路上存在的问题,可把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试用题组形式设计练习题进行教学.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九义”五年制数学 (下同 )把“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当作“比的应用”安排在比的概念之后进行教学。课本介绍的解法是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转化为分数应用题 ,即先根据比的意义弄清楚把总量分成几份 ,每个部分数量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然后再列式计算。这样教学 ,学生容易理解 ,计算又方便 ,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但部分学生在解此类题时 ,觉得有“路”可套 ,不认真审题而致错。常见错误是在题目总数没有直接给出时 ,忽视“对应” ,找错“总数”。例 1 一种铜锡合金中铜与锡的重量比是 5∶7。现在有 350千克铜 ,需要加多少锡才能制成这种合…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按教材要求,是分块教学,即先讲分数乘法应用题,再讲用方程解答的除法应用题。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每块教学效果很佳。然而,当进行这两种应用题混合练习时,由于思维定势被打破,一部分学生往往产生“张冠李戴”的错误。为此,我们在教学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总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能应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正确解决生活实际中问题。 2.沟通“按比例分配”与“比”、“倍数”、“分数应用题”等有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思  相似文献   

5.
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关键,在于把各部分量的比转(?)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教学这节内容,应运用转化思想,揭示其解题思路。 (一)运用直观,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各部分量的比与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的关系。例1:农业专业组计划在400亩地里播种粮食作  相似文献   

6.
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我留给学生一个课后作业,内容是:1.调查一件按比例分配的事物,先了解组成其各部分量的比是多少,然后整理数据;编一道或几道按比例分配应用题。2.写一篇完成本次作业的数学日记。  相似文献   

7.
我教了“按比例分配”一章后,用了几个课时,对分数应用题进行加深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分数应用题的“1”是选定的,并非如有些人所说是固定在“比”字后面或者“是”字后面的,从而提高学生解分数应用题的能力。训练时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相似文献   

8.
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我留给学生一个课后作业,内容是:1.调查一件按比例分配的事物,先了解组成它的各部分量的比是多少,然后整理数据,编一道或几道按比例分配应用题.2.写一篇完成本次作业的数学日记.……  相似文献   

9.
由于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有其一定的规律 ,教学中往往给学生造成解题思路的格式化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和创造思维。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根据分数应用题的自身的内在联系以及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学生进行有关的转化训练 ,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题途径 ,从而消除解题思路的格式化。通常的转化训练有 :一、转化单位“1”的训练有的分数应用题 ,按常规的解题思路很难找到解题方法 ,如果根据题意把单位“1”的量转化一下 ,则解题思路就会海阔天空。如“五 ( 1 )班上学期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51 3,这学期又转来 3名女生 ,这时…  相似文献   

10.
在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应着力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诱发学生的解题思路 ,提高其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如 :学习了“比”的知识后 ,首先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下面一些单项训练 :分数转化为倍和比的训练 ;倍数转化为分数和比的训练 ;比转化为倍数和分数的训练。其次 ,进行倍、比、分等有关知识的联想训练。分数转化为比例1 果园里的桃树和杏树共360棵 ,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 45。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六年制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110页第5题中第2小题。)分析与解 :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如果用按比…  相似文献   

11.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逻辑思维范畴中的逆向思维又是思维训练的难点.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需要运用逆向思维学习的内容,在低中高各个年级都有.由于学生习惯于顺向思维,因而在遇到需要用逆向思维解答应用题时,往往感到困难.因此,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良好品质是极为重要的.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训练学生换角度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低年级教学中的“比多”、“比少”应用题,由于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学生往  相似文献   

12.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简析肃南县皇城羊场学校易其福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比的实际应用,是平均数应用题和为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统一。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其特点,通过知识迁移,明确这类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理清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与除法、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提高...  相似文献   

13.
说教材   说课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 61页“按比例分配”中的例 2、例 3。   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是比的意义、比和分数的关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加深理解比的意义,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能够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比较、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14.
低年级学生解答求两数和的简单应用题时,往往看到问句中的“一共”就不加思索地用加法计算。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练习了这一类型的题目,强化了“一共”与“加”的联系,形成一种趋向性,看到一共就会按固定思路作出用加法计算的反应。这种思维的定向性,心理学上称为思维定势。要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必须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其做法是:  相似文献   

15.
一、找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1.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如在概念教学中,让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等,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应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联想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联想分数应用题……这样可以调整和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的“几”,再到百分之几的“几”,从而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  相似文献   

16.
所谓思维品质,是指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表现,应用题复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我的做法是: 一、一题多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过程速度问题,它是指能够迅速地发现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迅速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应用题复习中,组织学生进行一题多问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复习时,我注意抓住时机,灵活进行。 例如,“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复习,我首先出示:“五(1)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比展开联想,提出可求出的问题。同学们通过  相似文献   

17.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分数和比的关系以及分数应用题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配的拓展。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较多,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可以运用整数、分数的知识来解答。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知识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必定会遇到逆叙条件应用题教学。学生在解答逆叙条件应用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定势思维,即:一见到“多几”就不假思索地用上“+”,一见到“少几”就毫不犹豫地用上“-”,一见到“几倍”就直截了当地用上“×”。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走出以上这种惯性思维的误区呢?在30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常采用以下四种做法来纠正上述问题,教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已知几个数量的和与这几个数量的比,求这几个数量分别是多少的应用题。它的解题方法一般是把这几个数量的比,转化成这几个数量分别占它们总数量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分别求出这几个数量,通常叫做分配法。适用于一般的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但对于复杂的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如果只限于这种解法,不仅局限了学生解题思维的创新,而且计算也较麻烦。若用分数法或归一法来解答这类应用题,则显得简捷而分明。现分类举例说明如下:例1同学们分组采集树种,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采集树种的比是5∶3∶4,第一组…  相似文献   

20.
教材中“正、反比例”的教学是安排在“比例尺”和“按比例分配”之后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正、反比例”的教学内容提在“比例尺”和“按比例分配”之前进行教学,效果较好。其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了教材的整体性教材在讲了“比的意义和性质”后,突然转到比例尺和按比例分配问题,淡化了“比”的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