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哲学的解释学转向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深刻影响,"理解"与"解释"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维度。心理学的解释学转向既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哲学溯源,又具备现实的科学基础。在解释学转向下,心理学研究出现了三个转变,即从本质论到建构论的转变,从方法中心到问题中心的转变,从价值无涉到价值关涉的转变。解释学转向引起了心理学的方法论变革,对于克服主流心理学面临的困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施莱尔马赫认为,“理解”是哲学的核心概念,理解的内容是语言,语言不只是交际工具,语言承载着其使用者的思维内容和世界存在的意义。语言的理解就是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对人和世界的理解是最艰难的工作,因此需要高超的理解语言的方法,理解语言的方法就是文本的理解艺术,即解释学。施莱尔马赫把理解艺术分为“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并认为只有在二者相互循环和交互作用下才可以消除误解,文本的整体理解才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3.
解释学是一种研究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哲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的系统理论。解释学视野下的儿童文学表现出思想感情美育的人文性、学科内容蕴藏的认知性、故事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人文精神展示的审美性等特点。解释学视野下的儿童文学教育体现为"文本"意义的审美生成过程,将学生的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要求教学符合儿童的理解方式、鼓励儿童主动参与文本创造、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等。这是儿童文学教育的重要命题,将直接关系小学语文教育的功效和成败。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解释,由于解释学主要涉及理解、意义、读者与文本之间关系等内容,翻译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将解释学与翻译研究结合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解释学主要是指关于文本的意义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和学问,它的方法论意蕴主要包括视域融合促成新意义的生成、超越文本促成新思想的发明、主体间性的关系是视域融合的必要前提、解释学循环是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机制、文本意义的增益需求理解和解释、彼此共识的达成依赖于对话与互动、一切的理解建基于个人的历史经验.解释学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启示在于:教育研究应将对象"文本化",促进文本意义的生成,形成一种新型关系,深入挖掘教育存在的本质意义,使用解释和理解的方法,将其作为一种对话,了解并解释教育事实背后的意求.  相似文献   

6.
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释学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旨趣在解释学的发展进程中发生了悄悄的转向,形成了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的分立。就其本性而言,作为解释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而作为哲学解释学之研究对象的“理解”本质上是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具体科学,哲学解释学属于哲学。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但两者的区别是基本的,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相似文献   

7.
哲学解释学视野中的理解主要不是对语言性文本的理解,而是历史意义、存在意义的宣示,这一理论逻辑内在地取消了理解标准问题;后现代解释学主观地取消了理解标准问题;解释学(狭义)的理解是对语言性文本的理解,理解的直接目的是把握文本意义。理解存在是否正确的问题,检验理解是否正确的标准应当是文本意义,即作者通过文本符号所表达的思想,而不能以文本的字面意义、作者的主观意图、作者的自我理解、理解者的自我理解、权威的理解、共同认可、客观实践或理解的“实践”为检验标准。理解的标准具有客观性,应用标准检验的过程包含主观性。  相似文献   

8.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  相似文献   

9.
正是在经历了三次深层的哲学转向(现象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和语用学转向)洗礼中,真实性评价得以提出并一步步地揭开了人的评价的哲学本质,凸显了人在教育评价中的意义和价值.基于人的评价理念,真实性评价从不同的方面变革着教育评价,即通过反思批判了传统教育评价中的"科学主义"和"控制化"倾向;通过创新在评价方法中引入了"文本"分析和"语境"分析;进而由此辩证地走向了教育评价的过程性思维.  相似文献   

10.
解释学,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了解。解释学作为一门理论学问,来源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是理解和解释诸多社会科学意义的哲学手段。解释学是一门西学,"西学中用"使探讨中国传统经典的解释学问题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但通过理解可以把这两种视界融合起来。理解之所以能实现,就在于双方的视界不断融合。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的视界不断与被理解…  相似文献   

12.
刘彬 《考试周刊》2009,(16):57-58
解释学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影响。在文本解读方面,尊重了读者的主体性与差异性。本文从理解的前结构与语文教学,"解释循环"与语文教学,"文本意义"的理解与语文教学等几方面分析了哲学解释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解释学,又译为释义学、诠释学或阐释学.广义地说,解释学是关于理解"本文"(Text)的理论.这里的"本文"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一切以书面文字和口头语言表达中人类语义交往的形式.解释的范围包括:对本文的作者、本文的结构和意义、读者接受本文等等的理解和说明.解释学与具体的注释学、训诂学等不同,它是从总体上对理解和说明本文问题进行综合的理论研究.当代哲学解释学则是通过解释本文,进而对人类全部意识形态的一种哲学反思,是一种解释世界本体的世界观.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正在流行的一种哲学理论.它主要产生在德、法两国,六、七十年代以来在欧美各国得到了较快传播.历史上,解释学最初本来是一门关于注疏、训诂  相似文献   

14.
哲学中的"诠释转向"是一种实践的转向,它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既有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诠释转向,同时也包含了诠释学哲学的语言实践转向。这种实践强调语言的对话活动,通过对话和交流达到"视域融合"。"视域融合"不是融合为一种解释和理解,而是要发现意义的多层次结构。意义的多层次结构是由指称所处的不同语境决定的,在这种意义上讲,语境是通过文本展现出来的指称的总体。而诠释学的任务就是通过揭示文本指称的关联语境,以获得文本的多层次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解释的范式转换对法律解释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奠基于法律解释学的一般解释学在发展中先后出现了解释的范式转换,即从特殊解释学到一般解释学的转换;从理解的方法论、本体论向文本论的转换;从作者中心、读者中心向文本中心的转换。西方解释学的解释范式转换对法律解释学发展的影响在于,法律解释学开始关注解释学的共同属性,应当以理解为基础;法律解释学既要探索解释的方法,也要关注理解与解释的本体问题;法律解释的出发点和重心在于法律文本。  相似文献   

16.
理解与解释的关系是人类科学活动的基本关系。作为理解、解释与意义的哲学理论,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具有合理性:符合哲学的本性和世界哲学的发展趋势,是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的实现,并且预示着一种新的科学解释观的出现;同时这种研究又是可能的;哲学解释学的本体认谢使之超越了传统解释学对科学解释与人文科学解释所做的对立性解释,其理论表现出来的主观性倾向也将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的引入而得到克服。  相似文献   

17.
就西方思想史而言,19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年代。来自于多方面的力量-德国唯心主义的、英法科学主义的、普遍神学的、哲学辩证法的,铸就了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的多维的和矛盾的个性。任何试图从单一维度界定施莱尔马赫解释学性质的努力,都将是对施莱尔马赫的误解和虐用。他独特地发现了普遍的和恒在的误解,从而终于将只是满足于具体的方法的鄙俗的“特殊的解释学”升华为方法论的恢弘的哲学,施莱尔马赫称“解释学之目标就是最高意义的理解”。他将心理阐释置于语法阐释之后,这不仅丝毫不能证明心理阐释次于语法阐释,恰恰相反,它所透露的是心理阐释对于语法阐释的优先性。推证心理阐释在施莱尔马赫解释学中优先于语法阐释,目的并不在于扬此抑彼,孰为优先的辨析使我们明了施莱尔马赫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堪称现代解释学之父。  相似文献   

18.
施莱尔马赫之后的解释学对主体问题给予了关注。在解释学的视野下,阅读者要进行直面传统、文本和自我的三重活动。以此,阅读者得以建构超越二元对立的自我,并融入到整体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中,教师的实践智慧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概念。哲学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后期有一个重大的转向,即从单纯作为本体论哲学的解释学到作为实践哲学的解释学的转向,旨在重新恢复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的概念,实践智慧于是成为后期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本文首先区分了实践智慧与实践知识以及技术性知识;其次,以其为基础,阐释了反思性实践和操作性实践的区别;再次,指出教师的自我理解是其实践智慧生成中的必要条件,并反思了以自我理解为基础的教师"实践智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李荣庆 《教育探索》2008,(10):71-72
解释学是关于对文本进行理解的学问。根据解释学的关于理解的观点,理解开始于“前理解”,理解是一种解释学的循环,理解是与文本的对话。解释学对学生英语阅读的启示,一是学生应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不断扩大“前理解”,二是要学会驾驭解释循环,三是要积极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