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教材中的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媒介和凭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正确解读文本,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感受和领略文本赋予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是必不可少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英语知识点的解析。事实上,解读英语文本时,教师需要站在多个维度,从不同视角挖掘文本的语言、人物、主题、情节等内容,引领学生全面、深刻地解读文本,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批判意识,促进学生全方位理解文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述人物形象的课文很多,于是引导学生解读、理解、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就成为贯串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往往都是通过文本对人物的外表及言行的描述而获得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根据教学参考书或者传统的认识,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价值取向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同时也暴露出缺乏深度解读与个性解读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文本解读是教师基本的专业能力。但在语文教育界,文本解读的内涵并未被清晰界定。文本解读的含义应从对教材选文类文本的解读扩展到对学生作文为主的习作类文本解读和对学生课堂回答的言语类文本解读。尤其后二者的文本解读对于语文教学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国内外文本解读的方法对语文文本解读具有普适作用,但对语文教师而言,文本解读还应该有其独特的切入口。教材类文本解读应该从重视初读、抓关键词、重视疑问和文本比较入手;言语类文本的解读应定位学生理解的程度,提出不确定性问题,引发课堂师生互动;习作类文本解读应通过解读学生作品,将其分类筛选,转化为教学资源。在人才观念已经转变的当下,后两个文本解读能力会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是指教师对数学教材进行认真的阅读,在对教学内容细致分析和对教材意义精准理解的基础上,整体、科学、准确地把握教材、理解意图.具体解读过程中可以从知识维度、思想维度、价值维度三个层面对数学教材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但大量课堂实例说明,现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在对文本解读的时候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误区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新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以新的角度理解教材,对教学有新认识,对文本解读有新发现。初中语文是中学生深入接触语文知识的核心载体,学生对文本有深刻理解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同时,师生要利用感知与文本产生对话。教师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教参,而是要用自己的悟读、思辨,进而教授来唤起、激发学生的学与思。基于此,以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为研究对象,从文本解读的必要性到当前学生解读文本存在的问题,自然提出解读策略,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董峰 《现代教学》2013,(1):62-62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是教学的准备阶段。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站稳课堂的关键,而做好解读文本与课堂之间的转换更是体现一名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环节。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做好文本的解读呢?本文就其中教师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这一部分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文本解读,是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教授。教师在教学中对文本解读往往出现越位和失位的现象。教师只有认真解读文本,才能更好地整合文本,准确定位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从作者视角、读者视角、语文视角出发,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文本解读就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作者在文字间进行沟通、交流,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相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语文教学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同文体的课文,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基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文本解读方法,提升文本解读水平,让语文课堂变得趣味十足,学生的参与性更高。以《梅花魂》为例,分别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开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1.
章丽 《学子》2014,(17)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方法"是为了解读文本而采用的一种技巧性的行为方式,而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路径"是为了解读文本寻求的一个方向性的角度。对这两者的辨析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建立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根据,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客观、更理性地选择解读文本,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突出对文本主题的解读,使学生明确文本的主旨大意、结构脉络、主要细节,并激发学生对文本话题进行思辨性深入思考,让语言学习与运用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无痕结合。为此,教师必须深度解读阅读文本,挖掘文本主题并围绕文本主题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本文以人教版教材必修二Unit 1 Reading and Thinking From problems to Solutions 阅读教学为例,呈现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统一过程,对如何运用问题设计实现文本理解和思维训练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编选政治化,文本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教科书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二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本,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对此,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诗歌文本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直接影响着高中生对诗歌文本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诗歌文本解读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内容。因为相对于其他题材的文章来说,诗歌更加抽象,其内涵更加含蓄隽永,高中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创新,以此促使高中生能够更好地解读诗歌文本。笔者针对高中语文教学诗歌文本解读的含义和重要作用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有助于高中生感悟到诗歌文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是第一步.也可能是最为关键、最为根本的一步。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很多教师也热衷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理解。但是多元解读并不等于随意解读.它仍然要以教材为依托.应该是在充分挖掘教材基础上所形成的多种理解。而目前的文本多元化解读存在着一种泛滥的趋势,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错位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生活的本真观照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由一系列复杂而又专业的活动所组成,其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涉及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因此,对教材文本解读方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本解读的几个概念】1.解读这里的“解读”主要是指教育教学中的解读,不同于一般的解读,它针对的是课堂教学,对象是教材,主体是教...  相似文献   

17.
许安宁 《考试周刊》2012,(25):16-16
深刻解读文本,领会教材的本质内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作者提出了深入解读语文教材文本的具体策略,即解读题目,理解文本的核心;熟读内容,把握文本的框架;自我真读,探寻文本真意,并结合教学实践加以分析,论证深入解读教材文本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8.
楼飞燕 《天津教育》2022,(1):105-107
每一次教材的改版,都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洗礼和教学实践的挑战.许多教师往往在没有充分解读教材、理解目标之前,盲目地排斥新教材,批判新教材,从而无视教材或不按编者意图开展教学.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以新课标为准则,以《教师教学用书》为向导,深入解读文本内容,透彻理解编者意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发现、延伸、创新的能力,就能有效地达...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由一系列复杂而又专业的活动所组成,其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涉及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因此,对教材文本解读方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本解读的几个概念】1.解读这里的"解读"主要是指教育教学中的解读,不同于一般的解读,它针对的是课堂教学,对象是教材,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解读是相互统一的两个过程,即教师先行"解"的过程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相互碰撞"读"  相似文献   

20.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说明同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文本阅读是人类高级的认知加工活动,学生的阅读力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力,那么教师的阅读力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力。这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师的阅读力直接相关。教材文本的内涵源自编者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思考以及感悟。教师通过文本解读将自己的思想与编者的思维意图对话,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冲突进行链接,使之产生或认同、或批判、或质疑、或补充等,使教材成为师本、生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