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如今,信息、物质、能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三大动力,人类社会也正面临着从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信息高速公路及因特网的出现,深刻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结构,同时将更戏剧性地改变人类现有的生活、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科学技术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明显和严重。人类要改变传统技术创新模式,科学技术生态化是人类的明智选择,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3.
当代家居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为人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传统装饰是当代家居设计实现人类审美需求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传统装饰运用于当代家居设计是一种赋予生活以丰富的形式和秩序,美化人们的生活世界,提高人们的生活审美境界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装饰运用于现代家居装饰设计的审美原则来阐述现代家居装饰设计"饰简重意"的审美原则,强调传统装饰的"取其形,延其叉,传其神"的表现方式,即在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和的同时.又要注重继承与创新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正>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总是在与环境进行着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随着近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直接危害着整个人类的健康和安全。环境问题成了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保护  相似文献   

5.
随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的现代化问题日益凸现,成为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同时世界信息化的潮流涌现,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化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外部环境,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现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却导致了现代人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的负面影响,它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转型要求政府转型,要求政府及时调整治理方式,把职能行使的重点转到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从而实现政府转型。因此,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教育就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的基本实践活动.它同"物的生产"及其实现方式"三大实践"一道,共同构成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职能同其本质是紧密相联的.首先,从人类生命史来看,即纵向看,在动物充斥的漫长的史前期,生物进化向着"人"的目标不懈努力."在人用手把第一块石头做成刀子"之后,人类的生命史随即开始,同时,"人的生产"的历程也发轫于此.原始人不仅生殖、哺育和抚养后代,而且还向后代传授物质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伴随人类生命的发展进程,前辈将积累起来的、日益增多的知识经验,同时也把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改进的遗传素质传递给后代,使后代浓缩地经历人类生命的发展进程,从而能够站在当代的前的沿,继续推动人类的发展.这种重现"历史人"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却导致了现代人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的负面影响,它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威胁。要使现代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保持完善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宗教·道德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物质发展水平借助科学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人类的幸福感、道德自律、审美情趣和共同生活的智慧没有同步的提升。这表现为人的生存的虚无化和价值观的低俗化。如果我们正视历史,就能体会到宗教的社会整合和赋予意义的功能。也许我们应当意识到:科学、宗教、艺术是人类面对自然发展出来的三种不同的、彼此无法替代的互补的认知方式。宗教与科学在当代的接触也促进了宗教的改变,使得她有可能与现代理性和谐地组成“经纬”关系,共同编织现代全球的文化生态。断言“人类历史未来的方向取决于现代人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可能不是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11.
工业文明造成的发展悖论与发展困境,催生了人类文明范式的转型与生态文明新发展观的形成。生态文明既是对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共同建构,也是对社会文明与人本身双向发展要求的内在契合。作为生态文明承担主体的人,其自身的生态化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体现,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重要支撑。通过文化创新,以确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新规范,形成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机制,进而促进生存方式的变革和生态社会力的建构,是实现人的生态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标尺,民族地区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社会的进步,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现代生活方式是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的产物,物质生活的富裕往往造成了人文精神和人类自身的迷失,严重的影响到当下年轻人精神与自控能力。民族地区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怎样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当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得休闲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如何休闲、采用什么方式休闲等问题值得思考。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闲暇时间浪费、价值异化和曲解以及运动损伤等问题,从休闲体育资源、项目以及加强学校教育方面实现休闲体育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带给人类丰裕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现代人类面临诸多的生存矛盾,走向全面异化:理性异化、人与人关系异化、消费异化等。资本主义制度下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和财产的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社会根源。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关系和谐,建立合理的生存方式,现代人类才能逐步摆脱异化,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精神教育内涵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人的生存来说,人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和对精神世界发展的向往,在根本上就是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理想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教育,作为促进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社会工具,它不能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充盈和精神生活的和谐。因此,倡导并实施精神教育,既是当代社会发展提出的合乎人性的要求,也是解决现代人精神困惑的必然选择。什么是精神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指为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体育锻炼是现代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调节心理、娱悦身心、适应社会的有效方式之一,在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大学和社会的紧密互动关系决定了大学发展必须结合社会需求。在转型阶段美国通过一系列立法和政策调整以及大学自身的变革,促使大学实现了主要功能的转型,然后逐步成为美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创新驱动力的源泉。目前处于相似转型背景下的中国,也应在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下,尽快建成激励创新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促使大学通过积极变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之源,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同生共荣、和谐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力量主要是道德诚信和信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权力寻租、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问题,亟需作出回应。道德诚信体系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解决"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的主要法宝,是新时期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和迎接新世纪的需要,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亟待改革和加强。 一、树立新观念 确定新目标 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着眼于现代人的培养这一目标。这里所讲的现代人,不仅应具有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敏感的大脑,同时也应有能高度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质,也就是必须是一个符合现代健康标准的人。 人类有两个世界,一个物质世界,一个精神世界。这就需要人类有两种生存能力,即自然生存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所以人类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为了适应物质和精神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我们所培养的人,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现代健康的观念和标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生的体质和健康与否,是今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类进入到20世纪后半期,教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凸现。人们不仅借助教育实现国家经济的腾飞,使物质文明迅速发展,而且,以教育为基点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发展观日益占居主导地位。1995年召开的世界发展首脑会议呼吁:重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价值体系,重视人的和谐发展,重视包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在内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都应该走文化内涵发展的道路。在当代,这种以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社会发展观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人们对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意识和社会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