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哲学常识第三课出现了两个“两点论”:第一个是单独的“两点论”,第二个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中的“两点论”。这是哲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学们应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1.二者的区别首先,二者对应的哲学原理不同。第一个“两点论”是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即事事有  相似文献   

2.
“望文生义”与“顾名思义”是两个语意相近的成语,因其短语结构相同(同属连动式短语),且语法功用基本一致,因而不少人难以将二者区别开来。其实,“望文生义”与“顾名思义”是有较明显区别的,现将二者涵义分别略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简要介绍《修辞学发凡》、《修辞学通论》提出的修辞原则——“适应题旨情境”和“得体”——的基础上,对二者加以比较,概括地从四个方面揭示了两种原则之“同”,从六个方面揭示了两种原则之“异”,以期有助于对二者作更为深入细致地理解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再”和“再三”是现代汉语中的两个副词,二者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时可以互换,但在用法上还是有各自的使用范围和特点,并不完全对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需要对这两个词加以区分,否则就有可能使留学生对二者产生使用上的偏误.本文试从词汇、句法和语义平面对“一再”和“再三”进行简要考察和辨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分析了中国古代“德治”,“法治”的内涵,功能及其本质,阐明了二者结合的历史意义,进而对新时期“德治”,“法治”的内涵,功能以及二者结合的特征予以阐述,揭示了二者结合的必然性,科学性,革命性,并且从制度建设和思想观念建设两个层面来探索二者结合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6.
“于”和“於”是古代汉语中两个重要的虚词(非纯粹虚词),在古代典籍里出现得早,使用频率高,词性、语法功能灵活多样。现代汉语中“於”简化为“于”,看不出二者的差异了,而古代汉语中“于”“於”相互间很不简单:有时二者毫不相干,有时二者如孪生兄弟;有时既能互相代用,又各自保留着其独特个性。本文拟从这些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没有”和“不”作为两个否定词存在,用法上有诸多相同之处,但又各有特点。以往的很多著作已对二者的用法及区别有较为详细的说明。现将二者使用中的语法功能略作阐述。  相似文献   

8.
“排比”与“层递”是两种很难区分、极易误判的修辞格,各种修辞著作和教材对二者的解说也不尽一致,同一个例子,有的说是排比,有的说是层递,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有关的言语现象,比较异同。给二者作个科学的界定。对于“排比”,许多修辞著作认识较一致,即“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  相似文献   

9.
钟彩虹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27-128,134
运用语言学理论,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出现在单句中的时间词“刚”、“刚才”和“刚刚”进行对比。主要对“刚”与“刚才”对谓语的要求,与“了”、“在”、否定词、时间词的共现情况及二者能互换的语境进行考察,并从语义上进行解释。其次分别对“刚刚”与“刚”、“刚才”与“刚刚”的异同进行考察,揭示这三个时间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陈江华 《语文知识》2006,(12):24-24
许多人会认为“五洲四海”和“五湖四海”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相同.其实不然。二者所指的范围不同:前者指世界各地。后者指我国各地。  相似文献   

11.
由否定副词“不”和表行为或情状的重复或持续的频率副词“再”构成的两个词组“不再”和“再不”。一般认为它们可互换,实际上两者在语义和用法上有着明显区别。本文主要考察“不再”和“再不”在语义和语法上的区别,希望能对找出区分二者的有效标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说白了”与“白说了”,中间的“说”和“白”前后位置关系的不同,使二者在语表、语里、语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本文即是从语表、语里、语用三个层面对“说白了”与“白说了”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关于现代汉语“+NP”和“很+NP”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比较,说明二者都具有强化语义的作用,是两个意义相对的结构,但是在使用中具有不对称性。文章还对二者在使用上的不对称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4.
“颂”与“讽”是汉大赋并存的两大政治功能,从表面来看,一个是“颂”,一个是“讽”,二者之间是矛盾的,但从实际效果上看二者又是统一的,归结到一点就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两者之间就是这样一个矛盾对立着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对其“科学性”、“人文性”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首先通过分析“科学性”与“人文性”二者的内涵,再分别从哲学角度、实践角度及党建角度阐述二者的统一,最后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求实现的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16.
“国事”和“国是”是一组同音同义词,它们都可以表示关于国家的大政方针之事,但二者又有不同之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辨异:  相似文献   

17.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和“才”的使用频率很高,二者同属副词,使用方法基本相同,但二者也存在差异。我们发现——二者前后词语词性的不同是造成句子意义不同的重要原因,我们从分析二者前后词语词性的不同,继而分析句子意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日语学习者都知道,日语中有两个补助动词“てぃゐ”和“てめゐ”,都与“て”连用,都可表示状态。因此,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很难做出区分。本文主要从分析“てぃゐ”和“てめゐ”的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二者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于”和“於”是古汉语中用的较为普遍的两个虚词。“於”比“于”后起,但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於”逐渐取代了“于”。由于二者并存期间在用法上尤其在用作介词时有诸多混用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区别,因此“于”“於”的历史发展情况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史记》为语料,对二者在西汉时期的使用状态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  相似文献   

20.
之所以要谈谈“作”与“做”这两个字(词),是因为将二者混用的情况很多。“作”的词性分类属于“不及物动词”和“系动词”;“做”的词性分类属于“及物动词”,这就是二者在词性上的区别。先看“作”的词性特征:“作为教师”、“装模作样”之“作”是它的系动词功能的表现,相当于“是”,其短语结构为,“系动词 表语”。这里“作样”之“样”表状态,而不是“作”的宾语。在这种结构中“作”也即“为”的意思。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