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去指导学生学习数学?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有指导的再创造."波利亚也说过:"顺乎自然地帮助学生."这里有两层含义:利用再创造的原则按照数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去指导学生学习数学;二是如何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去发挥数学资源的再创造价值.两者之间相互依存,数学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干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情感中,挖掘教学本身的兴趣因素,把数学学习与学生性格特点联系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转化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带着渴望去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保护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无趣"变"有趣",培养"乐趣",促进"志趣"的形成,让学生主动、独立、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地在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堂应当打开数学之门,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阻力",任务驱动学生自己去学习。笔者从"开启学生的疑问之门""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开启学生的探究之门"三个角度切入,简述怎样在数学课堂上让学习真正发生,从而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让"一节课"不仅仅是"一节课"。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如果让学生不厌其烦地采取题海战术去学习数学必定是事倍功半的。教师要想让学生事半功倍地学习数学,就必须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鉴于此,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千方百计精简课堂,为学生的思维"松绑",让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成为提升他们数学学习效率的"加速器"。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简略论述了初中数学几何教学的提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寻找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技能.  相似文献   

7.
凌琴 《新课程研究》2012,(6):159-160
新课标倡导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对学生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深入生命领域,调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能为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架起一道永恒的桥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和注重"体验学习"。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呢?怎样才能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如获珍宝的快乐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得出:数学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说题与纠错     
<正>错题是一种教学资源."说题"可以让学生真正去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去摆脱永无止境的题海战,减轻学生的负担.通过说题,让学生主动审题,不仅限于掌握方法,还要让学生表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布鲁纳说过:"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做习题或试卷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错误,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为了让学生能高效、有效的学习数学,笔者从教师"说课"中得到启发, 产生了让学生从数学纠错本过渡到数学"说题"的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堂不应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不仅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是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生活与数学课堂结合,融入生活找数学,回归生活用数学,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可以考虑把现实的问题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与此同时,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1.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数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学生的反复练习来进行的,为了保证所谓的课堂效率,很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注重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这样虽然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提倡让学生"做数学",让学习建立在活动的基础上,强调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理解和反思,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小学"做数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它把小学数学学习的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从目标、内容到教法进行全新改革,<课程标准>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式-应用与拓展"这种"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模式."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真正让数学与现实联系,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所碰到的现实问题."解决问题"应当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开展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3.
<正>镇江市首届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师德模范镇江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先进个人全国希望工程和教师培训特邀讲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允许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说"不"。——王文忠允许学生说"不",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思想的体现。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都是以教师或教材为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容器。允许学生说"不",就是将学生置于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凡是学生能想明白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因为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因为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教师用源于生活、富有童趣、贴近实际的内容呈现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在这方面,笔者有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5.
"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所创设的情境,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学生对数学发生兴趣后,学习时就会觉得"乐在其中"。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愉快的去学习呢?怎样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呢?  相似文献   

17.
<正>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达到"自己去发现"这一途径呢?给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实践性的作业,有利于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让学生能迅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更能通过个性化作业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近几年,我一直承担低年级数学教学任务,对如何通过个性化作业来提升低年级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意识地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要求我们教师基于儿童的立场去看待数学、思考数学、研究数学,构建有温度的小学数学课堂,全方位提升学生数学素养。课上通过多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合作探究中充分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将儿童引入一个神奇的智力世界,让学生触摸"真"数学,引发"真"思考,促进"真"发展,让数学课堂温暖,让深度学习持续发生。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焦点和主题。文章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通过实例探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的途径在于:创设"想"的氛围,激发探究兴趣;创设"动"的氛围,加强实践操作;创设"问"的氛围,鼓励参与探索。同时,提供生活实例,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创设成功情景,让学生在数学中体验成就感。如此,方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亲近和应用数学,最终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要想让学生们热爱数学,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地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师们总是在讲解枯燥的习题,并不断地让学生们去完成永远做不完的作业,使得学生们对数学学习毫无兴趣.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