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檀弓》的内容,当时是为说明礼制所记的现实社会生活片断,我们可以说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生活故事集。《檀弓》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一书,据徐坚《初学记》说,为戴圣根据其叔父戴德的《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所删定的,而《大戴礼记》又是根据东海后苍所撰《后氏曲台记》一百八十五篇所删定。后苍是汉宣帝时人,据此,《礼记》的成书最早是在汉宣帝的时代。但这只是就全书而言,若论其单篇,时代还要早。《汉书·艺文志》注说:《记》百  相似文献   

2.
《学记》存于《礼记》。《礼记》是十三经之一。据传,汉初河间献王得孔子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后由戴德与其弟戴圣先后删併而成。戴德删併为四十五篇,称为“大戴礼”;戴圣删併为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都是儒家解释、发挥《礼经》的一部文集。《学记》,杂记秦汉以前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方法,是我国古  相似文献   

3.
黄济 《中国教师》2006,(12):21-23
四、《礼记》解读《三字经》在讲到学《礼》时,是把《周礼》也放在其中;而且在讲到《礼记》时,同时提出大小戴(即戴德与戴圣)各自注释过《礼记》(即《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的问题。如“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我们这里所讲的《礼记》,是由戴圣所最后删定的《小戴礼记》,共49篇。后经东汉郑玄作《礼记注》,唐孔颖达作《礼记正义》,将其列入《十三经注疏》,《小戴礼记》便成为后世通用的《礼记》的范本。《礼记》,也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战国到西汉之际,其中对礼制的内容、礼制的…  相似文献   

4.
所谓“明器”是指仿实物而制的殉葬品 ,如俑、器物、家屋模型、动物模型等等。这些器物 ,仅供殉葬而不实用 ,应该说是古代人们对死后所谓“生活”的物化了的艺术猜想或安排的反映。据《礼记·檀弓》篇 :“夫明器 ,鬼器也 ;祭器 ,人器也。”这一解释 ,明确说明了“明器”与...  相似文献   

5.
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美轮美奂”不可滥用“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矣。’”献文子,即春秋时晋国的大夫赵武,晋悼公时曾任相国。轮,轮,形容高大宽敞;奂,众多、盛大意。上面几句文言的大意是:晋国的献文子新...  相似文献   

6.
教育之最     
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是《札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共1200多字。据考,它是战国末期孟哥的学生乐正克所著。该篇总结了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教育经验,对  相似文献   

7.
《大戴礼记》中《千乘》等七篇,一般视为《孔子三朝记》,但日本学者武内义雄认为这七篇只不过是《三朝记》的一部分,原本《三朝记》包含《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等篇。本文通过各种文献所记载的哀公与孔子的问答分析,推测《三朝记》不包含《千乘》等七篇以外的哀公与孔子的问答。《三朝记》的写作年代,目前不能确定,但无疑是荀子以前的作品;也很难推测《三朝记》的作者是谁,可能是曾子和思孟学派以外的儒家所作。  相似文献   

8.
梁任公在《二戴礼记解题》一文中,谓《尔雅》为《礼记》“百三十一篇中之一篇或数篇,而大戴曾采录之。”他的主要根据是: 一据张揖《进广雅表》所谓“‘《尔雅》篇,叔孙通撰置《礼记》。文不违古’也。”二据臧庸《尔雅古注》序中列举汉代人引《尔雅》称《礼记》之文:“如《白虎通·三纲六纪》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府最早在澎湖设官置守,学者一般认为是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所记,澎湖“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检司”。《岛夷志略》成书于至正九年(1349年)。南宋时澎湖在行政上隶属泉州,这为史家所公认,有宋赵汝适撰《诸蕃志》记“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为证。《诸蕃志》成书于宝庆元年(1225年),史家一般以此为澎湖隶属中国政府管辖之时间下限。宋隆兴元年进士楼钥撰《攻媿集·汪大猷行状》和周必大《周文忠公全集·汪大猷神道碑》(神道碑撰于1201年),此二书有关澎湖宋代置兵立戌的记载最早、最详。《汪大猷行状》记云:  相似文献   

10.
大学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题解东汉时期,多数《礼记》的选本被淘汰,而其中两个本子则被保留了下来:一个是汉元帝时戴德所编的85篇本,另一个是戴德的侄子戴圣所编的49篇本。前者称大戴《礼记》,后者为小戴《礼记》。小戴《礼记》后来被收入儒家十三经之中,较大戴《礼记》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其中包括《礼记·缁衣》篇等重要经学文献。作为差不多同时代、存在文献学上宛密关联的出土材料《郭店楚墓竹简》也保存了《礼记·缁衣》篇文字。两种出土文本记载的《礼记·缁衣》所援引的今本《诗经》有关文字,也都赖以保存,本文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校,对上具文献中引《诗经》部分的异文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2.
《学记》是“七十子后学”编篡的《礼记》里的一篇。西汉初年,《礼记》尚存一百三十一篇。宣帝时,戴德、戴圣叔侄,各传《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小戴礼记》四十六篇。到了东汉,马融在《小戴礼记》的基础上,增入《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共计四十九篇,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礼记》一书。  相似文献   

13.
《世本》成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本》乃研究古史要典,其成书时间夙存争议。余不揆梼昧,仰慕前修,有志重辑,先成拙文,以期博雅全其说。一、斑驳的诸家见解 1.周代古史官成书说首载《世本》作者的是东汉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讲:“《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刘宋范曄承其说,他在《后汉书·班彪传》中讲:“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梁朝刘杳讲周代成书。《梁书·刘杳传》记:“王僧孺被敕撰谱,访杳血脉所因。杳云:‘桓谭《新论》云太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以此而推,当起  相似文献   

14.
《隋书·经籍志》史部载 :“《应验记》一卷 ,宋光禄大夫傅亮撰。”此《应验记》即指南朝刘宋傅亮撰《光世音应验记》 ,国内久佚 ,1 943年在日本京都天台宗派佛教寺院———青莲院发现了该书的古抄本 (原书可能唐时传入日本 ,后经再度传抄 ,而青莲院本乃日本镰仓中期所抄 ,日本的镰仓时代相当于公元 1 1 92 -1 3 3 3年 ) ,其中包括南朝刘宋时傅亮撰《光世音应验记》7条、张演撰《续观世音应验记》1 0条、南朝萧齐陆杲撰《系观世音应验记》69条 ,合称《观世音应验记三种》。笔者 1 992年在日本得到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的影印本 ,其中大量的中…  相似文献   

15.
“名字”一词,古今含义不尽相同。因为今天的人大都有名无字,所以“名字”一词,实际上只是指的“名”,成了偏义复词了。古人则多有名有字,二者都可以作为称呼,只不过各有各的用场。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本文所说的名字从周代开始。《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所谓“幼名”,是说幼儿出生不久,由亲长为幼儿取名,以便称呼;所谓“冠字”,是说男子长到二十岁,要举行表示成人的冠礼。在举行冠礼时,由父兄的朋友为之取字。从此人们就应称之以字,不得再称之以名。这就是周代的称呼之道。《檀弓》这句话只是说的男子,其实女子也有名有字。《礼记·曲礼  相似文献   

16.
曹丕诗歌创作,在其作太子时,已有撰集。《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谓“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凋伤,帝深感叹。……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隋书·经籍志四》曾录其作10卷(梁时23卷),《旧唐书·艺文志》仍其旧。说明在隋唐时期,曹丕著作不仅保存完整,还较流行。《宋  相似文献   

17.
据《经典释文·叙录》,撰《礼记音》者都十五家。然今仅零星散见于《释文》等书之引用,原书之面貌,已无一见。所幸敦煌写卷重现寰宇,中有唐写本《礼记音》残卷(S2053_2),存《乐记》第十九至《缁衣》第三十三,凡百八十行。《乐记》篇前阙,首五行损泐严重,《缁衣》篇仅存首行。虽非完璧,然已占全书近三分之一矣,足可宝贵。  相似文献   

18.
西汉时,戴德把先秦古籍中有关解释《礼经》的文字纂编成书,被称做《大戴礼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最初便出自《大戴礼记》的“子张问入官”篇。意思是说:水到清得不能再  相似文献   

19.
《隋书.经籍志》的相关记载并不能成为《礼记》并非戴圣所纂集的证据;汉代今古文之争多为利禄之争,而非学术之争,所以戴圣纂集《礼记》时收入古文经作品是完全可能的;《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记百三十一篇"便包括《礼记》四十九篇。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中国古代人伦文化史上,成年的男女在本名之外多另取一别名,叫做“表字”、“配字”、“冠字”、“笄字”等。《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又《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这说明在周代,男子二十行冠礼和女子许嫁行笄礼,本名之外都要取字。人们这种命名上的特殊文化习俗,自周以后便沿袭下来,直到近现代。所以凡见于史传之人物,绝大多数都有名有字。推究起来,人们所以在本名之外乐于配字,大致原因有三:一是如上引《礼记》所云,说明其人已成年,男的可成家,女的可婚配。二是称其字而不呼其名,显示亲友间的彼此敬重。“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檀弓》疏)三是表明德操如何。“古者,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