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由于网络素养的缺乏,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学会生存”,势在必行。应将网络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学校教导、社会疏导、家庭辅导等基本途径来实施。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主动承担起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重任,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渗透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根据人的需要理论,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实效性,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因此,了解大学生的需要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要把大学生对“基础课”的潜在需要,转化为现实需要.同时,还要帮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优势需要”,并且,引导大学生把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结合起来,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3.
人生幸福是为了应对日益盛行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对人们生活消极的影响而倡导的人生价值观。人生幸福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价值旨归提供了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其价值旨归和大学生追求幸福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基础课教学要以幸福为视角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鼓励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为基点,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发现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理解入手,结合平日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探讨了在新形势下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效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生动展现了教育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到“素养本位”进阶的历史轨迹。在此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理念指导与学科核心素养追求不谋而合。由此,高中思政课教学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求教师以学科内容为基石、以问题情境为舞台、以学科任务为抓手,将三者统整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共建魅力课堂。  相似文献   

6.
耿卫华  雷蕾 《成才之路》2024,(11):29-32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大学思政教学课程体系的起点课程,重视从思想道德素养与法治修养的角度来培养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十分有必要将红色精神谱系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注重“课程讲授+实践探究”模式的构建,注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注重“课堂教育+日常教育”全面渗透大学生活,注重“传统+新时代”红色精神素材的优化选择,注重“红色精神+思政法治”作业设计等措施,有效培育大学生的红色基因,引导大学生明确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与作用,确保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法治修养。  相似文献   

7.
魏鹏 《教书育人》2024,(6):110-1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公共基础课,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该课程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理论水平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信息化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指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影响,进而提出通过慕课、微信公众号平台、微视频教学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一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现状 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05”方案以来,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集思想性、理论性、现实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特点,同时由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也受到了青年大学生的欢迎,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良现象。教师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当成一种“知识”来传授,学生就仅仅把课程当作“知识”来学,意识不到该课程是实现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法制观念形成、认识社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思政课,具有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作用。然而,育人者必先受教,“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法治素养,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思政课教师素养传统的“六要”的一种挑战。思政课教师不仅应守正“六要”,而且应创新“六要”,从而提出并满足“第七要”,即法治(素养)要高。尤其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精通法律知识、深谙法律本质、养成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律,这对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国在面对强敌时的强大精神定力,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动力,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资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两者在理论基础、目标、内容方面有内在一致性;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其独特的价值意蕴,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实践动力及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在融入的具体路径上,要把握整体与部分相协调,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系列课程之一,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德育功能的具体内涵。本文认为,要充分发挥法律基础课的德育功能,必须明确法律基础课的学科性质,建构有效实施德育的法制教学内容体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实现机制和科研作支撑。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是高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课是教授高校学生某个领域中专业技能的课程,两者之间其实有着内在联系。文章针对车辆工程专业课“发动机原理”,从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环节、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以及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发动机原理”上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应当采用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应以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时事为核心,以大学生的学科背景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在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实现教师和学生知识结构的良好对接。  相似文献   

14.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德育生成的逻辑样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成哲学认为,世界万物是永恒的发展变化和动态生成,在生成哲学的价值理性范导下,大学德育蕴含先验概念和认知图式的双重建构过程,德育生成的价值建构与意义阐释并非混沌无序状态,而是遵循德育生成的逻辑框架。"符号认同"德育生成愿景是价值判断的同质逻辑和事实判断的异质逻辑的有机统一,大学生"符号认同"的德育生成要统摄于德育符号"编码-解码"的生成机制和运作逻辑中,并在大学德育活动中建构着动态生成的效能方式和意象性的符码关系。现实运作中的德育出现了"非线性"偏移的"本源性危机",浮现出外在严苛与内在虚妄的价值偏移,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大学生德育实施的价值悬置和实践流弊。全媒体视域下"符号认同"的德育实践需要大学在境遇权衡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生成理路,并形成大学场域中"政治-符号-德育"的生成共同体,最终趋向于大学德育的"异托邦"。  相似文献   

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偏好表现为:爱国主义情感饱满,爱党意识有待加强;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理想;重视爱情道德、忽视家庭美德;强调法律权利、回避法律义务。对此,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浅谈如何上好高职法律基础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基础课是高职学生必修的理论基础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根据高职教育的德育目标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成才的实际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法律意识,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和道德观,选择正确的行为,走好人生之路。因此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如何上好高职院校的法律基础课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在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工作面临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单一的思政课程已经不能驾驭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需要,各类课程需要和思政课程携手前行,将思政教育与高职英语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对学生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合理的价值观引导,实现"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目前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面对就业及生活的压力 ,应对挫折能力较差的现状 ,从“两课”教学的角度分析了挫折感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求通过教育 ,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应对挫折 ,有效面对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19.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包括知识魅力、语言魅力、教学魅力、情感魅力和形象魅力等构成要素。这些独特的人格魅力有助于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加深大学生对"基础"课的认同感,对大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如今相当多的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想,学校干部比班干部更受学校与社会的宠爱。这就直接导致大学生对学校干部趋之若鹜,对班干部避而远之,然而这种道德教育缺失的怪相不是偶然的。本文通过阐述目前大学生"班干难"的现状,分析出现这种大学生道德教育缺陷现象的原因,对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