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滨州学院学报》2011,27(5):2+157
9月12日,第三届海峡两岸(滨州)孙子文化交流研讨会隆重开幕。本次研讨会以"孙子兵法与辛亥革命"、"孙子兵法与和平时代"为主题,来自海峡两岸的7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吴如嵩,台湾中华孙子兵法研究学会会长傅慰孤,山东孙子研究会常务理事曹永孚,台湾中华战略学会孙子组召集人李启明,中国新闻社江苏分社副社长、苏州支社社长、"孙子兵法全球行"记者韩胜宝,苏州孙武子研究会朱年,我校孙子研究院姚振文等专家学者在会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正>2008年9月12日,孙武故里兵学国际论坛首届年会在山东省惠民县举行,同时,成立了滨州孙子文化基金会,这是我国第一家以孙子文化研究为主题的学术基金组织。  相似文献   

3.
王维微 《教师》2020,(5):19-20
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简要介绍了闽南文化的内涵,分析了闽南文化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并从利用俗语俚语、闽南建筑艺术进课堂、闽南传统习俗进课堂及开展多种形式的闽南文化交流活动四个方面分析闽南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通过渗透闽南文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在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的同时也提升了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参考》2013,(12):80-80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号召,结合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上海市奉贤区五四学校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孝廉为核心"的廉洁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把廉洁文化教育作为"教师树师德、学生讲品德和家庭重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努力打造"追求贤德,崇尚清廉,做事智慧,做人优雅"的新生态校园文化。学校围绕"文化滋养心灵,廉洁奠基人生"的主题,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五进、四育"活动,即进校园,营造"廉洁育人"的文化环境;进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可称为"孙子"者至少有8人,并非都指军事家孙武。作为军事家和《孙子兵法》作者的孙武只是其中之一。区分之,对于孙子研究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滨州学院学报》2009,25(5):F0002-F0002,F0003
<正>9月12-13日,首届海峡两岸(滨州)孙子文化交流研讨会暨第二届孙武故里兵学论坛隆重举行,来自台湾的"中华孙子兵法研究学会"会长傅慰孤、副会长刘君祖、秘书长萧笕民等32位专家学者,与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寿晓松、首任会长谢国良,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吴如嵩、傅立群、任力,山东孙子研究会执行会长赵承凤等大陆知名专家学者共计80多人应邀出席研讨会。滨州市委市政府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伯牙子期传说是武汉市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以其及相关文化遗迹为核心的知音文化则是武汉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文化资源。在梳理伯牙子期传说渊源与流变的基础上,分析伯牙子期传说现存文化遗迹及相关风物现状,挖掘当代知音文化的多重隐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知音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参考,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司马迁在"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把吴起作为军事家而与孙武合传,对于吴起的政治主张和在楚国变法事迹,语多贬抑;班固在"前汉书"古今人表上商鞅列为"中上",孙子列为"中中",吴起列在商鞅和孙武之下,为"中下"等.近年来,学术界对吴起变法的具体内容、性质和历史作用,解释和评价不一,特别是吴起的学说思想,郭沫若认为是儒家?吕振羽和杨宽等认为是法家?意见不一.玆就我个人的一些体会,试论如下,提供大家讨论.二吴起事略及其时代问题吴起,卫左氏人,生年不详."史记":"孙武吴起列传"说:"吴起,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  相似文献   

9.
苏轼乐山遗迹有11处之多,分布在今乐山市市中区凌云山、龙泓山、白岩山、苏稽镇和五通区金粟镇等5个地点,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文献可稽的苏轼当年足迹到过而以后人的纪念形式留传至今的遗迹,形成时间较早,一般在南宋以前;第二类主要是因为苏轼有关乐山活动及民间传说形成的遗迹,时间较晚,一般在明代以后。经笔者实地调查,知其保存状况或好或坏。笔者认为,苏轼乐山遗迹均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是乐山乃至四川继承和宏扬东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方政府应吸取以往开发保护保护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坚持《文物法》"整旧如旧"的原则,做好现存东坡遗迹的开发保护留传工作,以提高乐山城市的文化品位,促进乐山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宁波是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活动的中国举办城市。作为一个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的平台,"东亚文化之都"在促进东亚文化交流,开展文化合作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东亚文化之都·2016宁波"为切入点,分析了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宁波借助"东亚文化之都"这一平台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智慧孙子     
近年来,《孙子兵法》的各种研究渐成热点,但对孙子其人其事的研究,因留存相关史料不多,研究者相对较少。对孙子的一生进行了梳理,详细叙写了其在吴国期间建功立业的主要事迹,佐以史实的考证、相关资料的征引,并结合《孙子兵法》的主要战略思想,解析其做事、做人、作战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智慧孙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近年来,《孙子兵法》的各种研究渐成热点,但对孙子其人其事的研究,因留存相关史料不多,研究者相对较少。对孙子的一生进行了梳理,详细叙写了其在吴国期间建功立业的主要事迹,佐以史实的考证、相关资料的征引,并结合《孙子兵法》的主要战略思想,解析其做事、做人、作战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孙子兵法研究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兵学文化;加强交流合作,推动兵学文化在经济等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进研究与普及的结合,树立全民国防意识;多渠道主动宣传,努力打造《兵者天地》文化品牌,为传统兵学服务于现代国防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滨州学院学报》2022,(1):13-19
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军事技术变革的冲击和推动,作为中国古典军事理论的扛鼎之作,《孙子兵法》研究有必要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以服务于时代的需要。而这就要求将孙子研究必须置之于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历史脉络之中,必须置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必须置之于现实军事斗争实践的需要之上,必须置之于中西方军事文化的对撞和交流之上。当代孙子研究只有建立在这四个新基点之上,才能够实现大发展和新突破。  相似文献   

15.
历代官私书目,或著录《何氏注孙子》,或著录《何延锡注孙子》,卷数或为三卷,或为二卷。《崇文总目》著录《何氏注孙子》二卷之何氏即何延锡。其余著录何延锡《注孙子》三卷或《何氏注孙子》三卷,其中增加的一卷,当是宋代"何氏"所为。故传本《何氏注孙子》三卷的注者有二:一是南唐何延锡;二是宋代"何氏"。三卷之中照录于《通典》及《武经总要》的文字及"梅氏之说得之"之语,当是宋代"何氏"所增益。而此"何氏"或许确是某一姓何的人,或许是伪托南唐何延锡而称曰"何氏"的某一人。故传本《何氏注孙子》三卷注,以五代何延锡注为主,又有宋代"何氏"增注。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孙子兵法传播与研究颇为兴盛,其研究受时代政治经济发展影响,对台湾经济发展贡献良多。"中华孙子兵法研究学会"的成立,改变了台湾孙子兵法研究个人或团体单打独斗的方式,有效地进行了组织性的资源整合,极大地推动了孙子兵法学术研究与普及工作。对《易经》与《孙子兵法》进行结合研究,建构一个以易演兵的孙子兵法研究体系,是当代孙子兵法研究的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约在四五世纪,最迟不晚于6世纪。吉备真备并非《孙子兵法》引进日本的第一人。日本的《孙子兵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奈良时代至室町时代(710—1603):秘藏家传时期;江户时代(1603—1868):刊印注释时期;明治时代至今(1868—)融合拓展时期。各时期研究呈现不同特点,从而使日本成为应用《孙子兵法》最为普及的国家。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孙子兵法》文献学研究曾一度贫弱,但在"文革"结束后,便快步向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诸如作者及成书时代、版本流传、注译和校勘等多个研究领域,都有一些重要的研究论文或专著诞生,渐渐成为《孙子兵法》研究的热点。当然,相关研究也存在着诸如"重复陈说"、"用力不均"之类的缺失和不足,需要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19.
《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唐宋人著述中有关孙武世系的记述基本正确:陈(田)完—田稚孟夷—田湣孟庄—田文子须无—田桓子无宇—孙书(齐景公赐姓)—孙凭—孙武,正确理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关于孙书的表述是解决孙武世系中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孙书被齐景公"赐姓封采"是乐安孙氏的得姓之源。  相似文献   

20.
《孙子兵法》的善本不外乎以下几种本子:第一是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第二是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第三是宋本《武经七书》本《孙子兵法》,第四是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对《孙子兵法》的主要版本作一概括性的介绍,可以为孙子兵法研究提供可靠的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