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长河中,战争一直就是古老而又常新的文学主题。但在当今和平年代,如何从新的文化视角和理论维度去重新审视战争文学显得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推动当代战争文学的主题研讨,促进战争文学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和发展,2013年7月,在湖南怀化召开了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9届年会暨“和平文化与战争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台湾近18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和平文化理论与战争文学叙事、战争文学整体研究、战争与人性以及日本的战争文学、台湾的战争文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人类发展史上一场最为重大而深刻的历史变故,这次战争不仅残酷而严重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哲学、文化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而且对人类传统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理性精神、人性理想和生存命运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激烈的震荡和冲击,促使人们从另一个层次和角度对此进行新的检测和反思,其深度和广度都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在这场亘古未有的反法西斯战争宣告胜利结束的半个世纪里,以这场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一直是战后文学的热门话题,并成为二十世纪人类文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战后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想,已成为现代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直接代表着它的基本成就.文学历来就是人类精神的传导,是人类心灵的先声,文学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尺度代表着人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反法西斯文学和战后文学思想的发展也不例外,本文将以此为内容进行考察和分析,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人普遍认同一种观点.就是德国的二战反思文学相比日本的二战反思文学来得更为深刻.即从不避讳自己在战争中的罪行.但对于德国人是怎样反思的、反思的内容和探讨出了哪些人类共性的东西都没有仔细加以研究.而对于日本的二战反思文学,长期以来都存在一直善意的误解,一厢情愿地认为日本人也在对其发动的军国主义战争进行着批判和忏悔,但和日本二战反思文学有着严重的偏差,更有学者指出疑问:日本是否有反思文学.正值中国学术界讨论这一主题时,随着柏林墙的倒塌,统一后的德国也出现了一股具有为历史翻案倾向的写作潮流--描写受害的施害者.这与日本惯对战争罪责进行回避、淡化与模糊化的矛盾处理方式既相同又不同.  相似文献   

4.
日本新世纪文学与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但是其主题既不是反对侵略战争,也不是反对战败,而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整个世界大战进行反思,描写战争的残酷,战时经济困乏以及给普通民众造成的感情扭曲等的心理创伤。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反战、厌战的思想意识,其中既有深层次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与作家的个人体验密切相关。日本反战文学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战争的揭露,二是对核战争的反对。纵观日本二战后的文坛,无论从数量上或质量上说,这一意义上的反战文学一直占主导地位。日本新世纪文学是从反战文学起步的。但是也毋庸讳言,由于战前的错误教育和舆论导向,日本人和日本作家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的认识和态度不尽一致,所以日本当代反战文学并不是清一色的反对侵略战争的文学,也存在打着反战的旗号为军国主义分子招魂和美化侵略战争的所谓反战文学。二者针锋相对、壁垒分明。,我们期待着日本作家能从加害者的角度,从整体上,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探讨和剖析这场浩劫的内在原因;如能对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给予必要的批判,将具有更加发人深省的影响和巨大推动力量。倘若如此。这必将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福音。  相似文献   

5.
战争文学是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规避性诗学指在战争文学创作中作家出于自身条件以及创作意图等的考虑有意识地回避战争中的某些方面不予以正面的直接的表现,而从侧面予以间接的有限的表现,把避而不正面不直接表现的情形留给接受者去想象、去补充、去丰富。战争文学中的规避性表现为规避战争中的流血牺牲死亡,规避战争中的战场场面,规避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规避战争中的拼搏冲杀,添加文化及生活元素,甚至规避文学的特,陡与艺术手法。规避性战争文学可以收到同样甚至胜于战争文学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6.
美国文学在经历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潮流的冲击之后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人们甜蜜于大自然温情的怀抱里,流连于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之中,沉浸在感性的香梦里。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这场由于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南北方制度的差异导致的内战以北方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南方蓄奴制而告终,使得美国政  相似文献   

7.
战争是自有人类以来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战争文学是中外文学史上特殊的一页,在战争主题的言说上.“人性”、“和平”、“启蒙”,乃是战争文学的重要母题,以此为内核而构成的和平文化及其思想指向,亦是战争文学的价值蕴含与灵魂所在。故,战争文本承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而战争文学对于“人性”有着立体的透视与深度刻写,战争主题则内含着“和平”的诉求与“启蒙”的意义,文章以此为学术支撑,在世界战争文学的背案上,对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展开理性透视与学理分析,在全面论述战争文学价值的基础之上,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辨证关系,阐释了战争文学内蕴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8.
战争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一般被置于"救亡压倒启蒙"的历史背景中加以叙述,并一度夸大了其中文学发展的种种不足,这都反映了我们对于"战争"本身的简单认识。要深入细致地梳理这些文学现象,就有必要适当跳出我们先前的完整统一的"民国(中国)文学史"视野,在更为复杂的文化逻辑中予以辨析。战争虽然摧毁了已有的文化出版业,但却藉由迁徙开拓出新的空间,文学精神也因战争的洗礼而获得新的品格;战争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多重时空内涵,并开拓和深化了一系列文学固有的主题。中国现代文学在第三个十年有了一份稳健与自信,中外文学有了平等对视、并驾齐驱的机会。总之,战争时期的文学生态丰富而复杂,它不是简化恰恰是加强了中国作家精神世界的多样性。文学在第三个十年进入中年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走向了真正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战争文学,教师在战争文学教学中,应尊重战争文学本身的意义指向,不要随义用一些时髦的词汇来演绎残酷的战争,不要随义调侃战争人物。这不仅是对投入过战争的先辈的敬重,也是语文教学对历史、对民族、对社会肩负的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战争文学是中国近代作家对鸦片战争、中日战争、中法战争、庚子事变中中国人民反对外来资本主义侵略、对国内封建统治反抗斗争的生动记录和广泛描绘,它是近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国军事文学的一个锁链环节。透过那弥漫的硝烟、审视这芜杂的作品,无疑有助于我们对中国近代文学特别是战争文学作多元切入分析和广泛的审美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作家创作的突出特征是对于中国人在战火中精神层面成长的深入挖掘。作家们对于战火中中国人成长现象的关注是伴随着中国人受到抗战文化的启蒙与独立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在作品中作家秉承着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以及文学的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创作主旨,更为全面地呈现硝烟中中国人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中国人用昂扬的姿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对于建设美丽中国、走在复兴之路上的当代中国人而言同样是一架助力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家族批判”是一个经典性的主题,作家们批判家族是基于改造社会的巨大热情,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叙事型作品中的“家”依次成了“个性解放的障碍”、“革命的异物”、“抗战的阻力”。作家由批判家族从而批判一个制度,一种文化,体现出现代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救世情怀。  相似文献   

13.
东北抗战14年(1931—1945),是东北多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东北14年的抗战文学也是由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共同构建、齐力熔铸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养成者的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做出了既非雷同而又相向而行的文化选择,这决定了抗战14年东北汉族作家文学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可比性的客观存在。从此出发所做出的同中见异、异中存同的比较文学观照,将有助于认识中国东北抗战文学的多元文化景象与民族文学素养,更有助于打破一元化的、“大汉族中心主义”的传统抗战文学研究视角,树立“中华多民族抗战文学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文学的小说创作中 ,有着一批还乡者的形象 ,这些文学形象的产生 ,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 ,以及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的影响有关 ;也和大多数现代作家的离开故乡 ,到城市寻求理想与发展后的种种人生经历、人生感悟有关。因此 ,这些文学形象不仅具有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而且和时代、创作主体的互为映照 ,使他们还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古代战争神话的文化意蕴进行挖掘,从失败者的反抗精神和反抗方式以及胜利者的捍卫安定和正义色彩两个方面,分析了反抗与安定的矛盾思维在中国古代战争神话中的具体体现。并进一步从中国古代战争神话的产生背景以及流传过程中记录者的立场、角度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分析了这种文化意蕴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国门之战》是以中东路事件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也是20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的文本具有明显的裂隙:与战斗相关部分,得益于作者万国安的军人身份,具有独特的写实品格,在中国战争与军事题材的创作中堪称佳作;而非战斗部分则有明显拼合报刊文章的痕迹,追求传奇效果。这一写作特色有助于我们对这部作品的文学史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也为我们初窥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中部分作家的写作方式和艺术定位提供了门径。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从1928年“革命文学”之争开始,由于无产阶级价值观的强劲介入,“五四”新文学作家的社会启蒙主体身份便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们不再是作为现代意识的启蒙者而存在,而是作为现代政治革命意识的被启蒙者而存在。这种社会身份的绝对转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以四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为标本,以两位古代文学家为个案,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儒道释在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现状,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呈现经历了曲折,重写中国文学史应该不断注入文化的血液,还原古典诗人、作家及其作品的本来面目,真正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无限风光、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9.
日本"笔部队"成员意识到"思想战"在掌握北京沦陷区文化艺术领导权方面的重要性,他们通过邀请北京文人参加"大东亚文学者大会",颁发"大东亚文学赏",成立官方文学团体,压制和利诱具有进步倾向的校园文学社团,对北京文坛实行干预、控制和渗透。然而,由于北京文坛根深蒂固的依然是京派文学传统,"思想战"不仅被具有官方色彩的文人在审美层面疏离,更被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的校园文学社团以各自不同的策略予以反抗。  相似文献   

20.
昭和时期,尤其是昭和战后时期,是日本女性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由于新宪法的颁布,女性得到了解放,女作家们开辟了自己的文学道路。富有教养及知性的女作家辈出。战后的女性作家无论在质还是在量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绩。同时所涉猎的文学领域也很广泛,不仅是小说界,在短歌、俳句、随笔以及日记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女性作家。论文首先纵观战后动荡时期的女作家发展态势,然后从各个文学形式的角度分别介绍并典型分析女作家及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