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格动词属于结果动词和转移动词.与格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这一形式转变成与格动词+直接宾语+介词+间接宾语的形式时,如果与格动词是隐含向外方向的转移动词,介词用to;如果与格动词不隐含方向或隐含向内的方向的转移动词,用介词for;如果与格动词是结果动词,介词用for.间接宾语加直接宾语与双宾语有区别,文章提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使用与格动词和直接宾语加间接宾语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习惯使用与格动词+直接宾语+介词+间接宾语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与格动词属于结果动词和转移动词。与格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这一形式转变成与格动词+直接宾语+介词+间接宾语的形式时,如果与格动词是隐含向外方向的转移动词,介词用to;如果与格动词不隐含方向或隐含向内的方向的转移动词,用介词for;如果与格动词是结果动词,介词用for。间接宾语加直接宾语与双宾语有区别,文章提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使用与格动词和直接宾语加间接宾语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习惯使用与格动词+直接宾语+介词+间接宾语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问"的双宾语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来分析。第一步,表问询对象的名称性成分逐渐取得了"问"的宾语位置,"问 于 NP1"变为"问 NP1"。这样,"问"就拥有了两种语义类型的宾语——对象宾语和内容宾语。第二步,"问 NP2 NP1"和"问 NP1 NP2"的竞争,汉语历史地选择了后者作为它的双宾语结构,"问"从一个二价动词变为三价动词。  相似文献   

4.
张伟丽 《双语学习》2007,(8M):154-154,156
“问”的双宾语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来分析。第一步,表问询对象的名称性成分逐渐取得了“问”的宾语位置,“问+于+NP1”变为“问+NP1”。这样,“问”就拥有了两种语义类型的宾语一对象宾语和内容宾语。第二步,“问+NP2+NP1”和“问+NP1+NP2”的竞争,汉语历史地选择了后者作为它的双宾语结构,“问”从一个二价动词变为三价动词。  相似文献   

5.
《论衡》双宾语句有两种结构形式:1.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2.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第一种结构占据主体地位,它的间接宾语或为直接宾语转移的到达地,即受者,或为直接宾语转移的出发地,即来源。第二种结构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类:A间接宾语为述语关涉对象,B间接宾语为述语行为指向的处所。《论衡》中,只有A是名词或带有名词色彩的“谓之A”结构才可认为是双宾语式。  相似文献   

6.
近来,网络媒体上非作格动词性成分带宾语现象日益增多。首先分析了NP1+VP+NP2的论元结构,认为NP1为表示人的名词性成分, NP2为表示人或处所的名词性成分,而动词VP为在语义上关涉两个名词性成分的协同动词、针对动词及一元二位动词性成分。然后分析了NP1+VP+NP2结构的构式义,觉得当VP为针对动词及一元二位动词性成分时, NP1一般为得失主体。而当VP为协同动词性成分时,则VP1、 VP2都可以为得失主体。最后通过NP1+VP+NP2结构分析三个平面的关系,认为语义是语用的一个基础,而语用又是影响句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上古汉语的"V+OT+于+OR"句式是与格句式;现代汉语双宾句式和与格句式共存的格局是上古汉语特征的继承.自先秦时期,汉语双及物句式由次要宾语型双宾句式和间接宾语型与格句式构成的混合型发展为由混合型双宾句式和闻接宾语型与格句式构成的新的混合型;"V1V2+OROT"和"V1+OT+V2+OR"两句式并无发生学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双及物构造中,给予类、索取类和置放类的NP2在句式上既可能实现为NP1+V+NP2+NP3的双宾语形式,也可能用介词把NP2、提前实现为NP1+PNP2+V+NP3的与格单宾语句形式,这主要受楱心动词在音节和及物性两方面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很多人认为同源宾语结构中的动词为不及物动词 ,没有赋格的能力 ,所以其后所接的名词短语 (NP)不是动词宾语 ,而是无格的附加语 (adjunct)。因为有格的名词或名词短语 ,必须符合θ准则 (θ—Criterion)和经受格鉴别式(Case -Filter)的鉴别 ;而附加语无格 ,不要经过格鉴别式 ,而且不在θ准则的应用范围之内。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 ,结合乔姆斯基的管约理论 (Government -BindingTheory)和对动词语义结构的分析 ,认为同源宾语由该结构中隐含语义因子 [CAUSE]赋予宾格。  相似文献   

10.
在“(V+O1)+O2”(动宾组合+宾语)结构中,动宾组合“V+O1”和宾语O2的组合有三种音组模式,其中的“2+2”音组模式已成为优势音节组配方式。“(V+O1)+O2”结构中的宾语O2大部分是体词性宾语,少数是谓词性宾语,体词性宾语是宾语O2的典型性宾语。  相似文献   

11.
1.Give it to Mr.Hu.把它交给胡先生。[问]这个句子属于什么结构?[答]“give 某物 to 某人”相当于“give 某人 某物”,是个常用句型。动词give后习惯上接两个宾语,指人的称为“间接宾语”,指物的称为“直接宾语”。当直接宾语前置时,间接宾语前必须用介词to(有的动词要用for)。但要注意,当所给的东西用代词表示时,一般不用“give 人 it”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英语228个可以带N1-N2的动词进行考查和分析,发现有38个动词后的N1是N2的逻辑主语,N1为宾语,N2为宾语补足语;有190个为“授予”动词,N1作间接宾语,N2作直接宾语;一个动词不能带两个直接宾语。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认为同源宾语结构中的动词为不及物动词,没有赋格的能力,所以其后所接的名词短语(NP)不是动词宾语,而是无格的附加语(adjunct)。因为有格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必须符合θ准则(θ-Criterion)和经受格鉴别式(Case-Filter)的鉴别;而附加语无格,不要经过格鉴别式,而且不在θ准则的应用范围之内。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结合乔姆斯基的管约理论(Govemment-Binding Theory)和对动词语义结构的分析,认为同源宾语由该结构中隐含语义因子[CAUSE]赋予宾格。  相似文献   

14.
"有界与无界"分为三个层面:客观实际层面、主观认知层面、语言语法层面,三个层面之间是参差互现的.宾语有界的方式也不局限于宾语为指示代词、专有名词、在宾语前面加数量词三种,还可以通过主语与宾语的关系、句意、乃至宾语本身来承担.汉语中为数不少的"V 了 宾语"格式不仅说明沈家煊先生关于这一命题的解释是有漏洞的,也说明"V 了 宾语为粘着结构"这一命题本身需要进一步细化.  相似文献   

15.
双宾语简析     
英语中的动词可以有两个宾语,一个指物,一个指人。指物的宾语叫直接宾语(DirectObject),是动作的承受对象;指人的宾语叫间接宾语(IndirectObject),是动作所向或所指的人或物(多指人,towhom或forwhom)。TomgaveabooktoJohn.TommadeabookcaseforJohn.这种句子的另外一种形式是:TomgaveJohnabook.TommadeJohnabookcase一、间接宾语前介词的选用在直接宾语在前间接宾语在后的情况下,间接宾语前一般要有相应的介词。介词的选用是由句中谓语动词决定的。一般说来,经常用“to”或“for”(个别情况如“I'dliketoaskaravou…  相似文献   

16.
"(V O1) O2"(动宾组合 宾语)结构中,宾语O2的语义类型有10种处所宾语、对象宾语、数量宾语、目的宾语、结果宾语、受事宾语、施事宾语、致使宾语、时间宾语、来源宾语,其中的体词性处所宾语是宾语O2的优势类型.  相似文献   

17.
领属性“NP1的NP2”结构的组合理据可以分为固有、配置、呈现、制作、拣选、经历和称呼等7种类型,其中各种类型还可以根据NP1和NP2的不同特征离析出不同的语义关系类型。“NP1的NP2”常常以整体充当“领属宾语”。受语用驱使,“领属宾语”的领事可以置于句首构成“领事话题句”,而领事话题和属事宾语之间不同的理据类型一定程度上规定了领事话题句中谓语动词的语义类型。  相似文献   

18.
蔡莉 《语文知识》2012,(3):36-38
句式NP1+V2+NP2中部分中心语为体词性短语NP2可以分裂移位到句首,部分则不能。文章从V2的语义特征和NP2的內部语义关系考察分裂移位的相关因素。分析认为当V2所在的句型与NP1+V2+NP2相符,NP2是以体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且语义类型均为受事和中性宾语时NP1+V2+NP2能进行分裂移位。此时,NP2內部结构还具有如下特征:NP2为限定性或描述性语义关系且中心语为实体名词,修饰语均对中心语有分类的区别性特征。最后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对分裂前后句式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周园 《现代语文》2006,(1):24-26
一、引言 动词拷贝结构是一种非常年轻的句法格式,大约只有两三百年的时间。动词拷贝结构的抽象格式为;V+O+V+C。其中,V为动词,O为宾语,C为补语。两个V代表同一个动词,前者带宾语,后者带补语。例如。  相似文献   

20.
该文比较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结构,认为此结构的决定性特征是“转移性领属关系”,并审视汉语中一些被认为是双宾语的结构,发现汉语中存在一种汉语特有的“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的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