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加强农村后备劳动力转移与培训对解决用工荒具有现实意义。正确认识用工荒背景下农村后备劳动力转移与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后备劳动力转移,并增加对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保障措施,以及加强政府支持、鼓励和引导,重视培训实施过程,强化企业责任等,都是改善农村后备劳动力转移与培训,解决用工荒的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2.
职业学校与成人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起骨干示范作用;职成学校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了农民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了转移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增加了农民工的经济收入;职成学校通过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了自身的办学能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存在一些不足,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农民工的要求。为此,根据广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求状况,职业院校应积极参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并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际情况进行职业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4.
如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新动向——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同时,不少先行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陆续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等回乡创业。这些“衣锦还乡”的农民工带动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与逻辑分析等方法,并运用发展经济学中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深入剖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与特征及对村落传统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湘西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造成留守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失衡,导致本地域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及场地、器材的"公地悲剧"、返乡农民工的都市文化理念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冲击、艺人的衰老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造成文化的断层等方面制约村落传统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就业结合起来,才能破解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徘徊不前的根本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竞争力、创新力和现代化水平,所以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培训.而科学的培训又能促进农民工的有效转移.研究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问题,关...  相似文献   

7.
打破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年怪圈"的教育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时的角度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正步入"青年怪圈",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化、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性矛盾等产生了不良影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相对不足,尤其是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长期滞后发展,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年怪圈"得以形成并不断循环的重要原因。文章建议通过大力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推动农民工培训工程,开发农村中年以上劳动力资源等途径,打破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年怪圈"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针对农民工的公共培训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存在培训师资匮乏、培训教材不够通俗易懂、培训内容单一等问题。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整合培训师资,共享培训资源;完善教材,丰富教学资源;丰富培训内容,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多元化需求。  相似文献   

9.
娄伟 《农村教育》2004,(10):9-10
农村人才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希望所在。同时,随着限制农民工进城的制度性障碍的逐步消失,农民工能否在城市立足,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高低,把农村转移劳动力培养成各类技术型人才,是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结合铜仁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对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趋势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带动当地经济逐步发展的同时,也对当地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有待寻找到更切合实际的途径,应当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1.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关键。其动力主要源于:农村土地的承载容量不足、农业报酬率过低等内部推动作用和城乡之间利益差距及城市化发展对农村的外部拉动作用。而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户籍壁垒、城市化进程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农村非农产业,全面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才能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12.
"本地化打工"是浙江省嘉兴市农村社区青年就业的主要特点。对于农村社区的"城市融入"而言,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避免了农民"城市融入"所必须的心理震荡;二是避免了农民"城市融入"所付出的空间转移成本;三是避免了农民"城市融入"所导致的"乡村空离化"。它通过牢固保留住农村社区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避免了农民"城市融入"所导致的"离乡又离土"的城市化困境,维持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和动力,为中国农村社区发展走出了"离土不离乡"的一条值得探讨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具有中国城市化发展特色的农民工群体,即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对城乡劳动力市场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服务于劳动力市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但目前我国的农民工在社会保障体系下有较大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要实现唐山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多年来,唐山市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即县域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农村劳动力自我吸收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安康市汉滨区城区六所小学的农村借读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改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成绩是借读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家庭成员和借读生本人同意借读;绝大部分家长和借读生对借读学校的教学环境表示满意;借读生转学后的成绩排名相对靠后;借读加重了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同时部分借读生因借读出现了心理问题。要解决农村借读生问题,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就近入学;二是借读学校应对借读生开展针对性教育;三是借读生家长要理性对待借读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下,外导向型精英化农村学校教育不仅使农村少数精英人才流向城市,也造成了大部分农村人口走出乡土社会,进入城市务工生活,致使乡村社会治理和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以城市为导向的农村学校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生活的实际,未能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此外,农村教育也在破坏和消解着乡土社会生态环境。这一切都造成了乡村治理和发展的困境。农村教育惟有与乡土社会有机融合,以农村社会发展为导向,与地方自我治理相结合,方是解决乡村基层治理与发展困境的根本之举。  相似文献   

17.
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成功转移不仅对四川农民就业和增收、四川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四川农业发展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建议从加强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和管理、加速四川城镇化建设、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减少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消极影响,以此促进四川农业持续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温州城市的扩展,广大城郊地区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职责就是把握好经济转型的路径设计,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使农民成为城市经济中的积极生产者,融入城市经济,实现农民向市民的最终过渡。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素养,提升其工资性收入的重要途径。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对目前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智慧城市时代构建具双向互动、自主选择、海量资源特点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平台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台湾城乡差异日益加大,乡村与农业呈现边缘化的趋势,乡村人民的生活与生存面临社会面、经济面、文化面等困境。台湾未来必须倡导新的永续社区发展观,全盘检视问题的症结以进行社区永续发展的策略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