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T·S·艾略特与新批评派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S·艾略特可谓美国“新批派”的开山大师,他的文学整体论,非个性化理论和他的批评风格对新批评派的本体论和文本细读有直接影响,艾略特后期的批评重点转向社会文化批评,与新批评派趋向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不同  相似文献   

2.
文本深读(deep eading)不同于文本细读(close eading)。文本细读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为人所知。它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文本细读使文学批评的中心从文学的外部因素转移到内部要素,人们开始关注文学的审美性,关注文本的形式研究。  相似文献   

3.
雷纳.韦勒克是当代享誉国际的文学批评大师。他是"新批评派"(指英、美"新批评")成员,但与该学派的其他批评家相比,韦氏的文学批评特别是后期批评实践中较少囿于一家之见,而能以辩证、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问题。他的批评著述,往往既含有文学理论,又概括批评史,还有对于批评的批评。韦氏科学的批评理念和方法对于我们今日的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丁海燕 《考试周刊》2011,(67):38-39
作为重要的文本解读方法,文本细读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的勃兴而为人所知。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批评语境.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具有以文本为核心,以读者为主体.直接指向言语的特征。阅读对话过程中灵活应用文本细读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体的个人认知建构,还可以促进个体认知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深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特别是法朗士、雷梅托等人批评理论的影响,强调批评的主观印象,重视直觉感悟、主体介入和情感动力。同时,他又在较大程度上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文学批评一反19世纪盛行的实证主义,将批评重点转向文本并出现了文学批评观点多样化的局面。这一时期英国批评史上众多文学批评观点互为补充也互相冲突。早期的学院派、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等在文本分析领域做了很不错的基础性准备工作;到了艾略特,开始了几个流派之间的持久论争,他们的论争结果很难用胜负去形容,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新批评在众多前人的文学批评那里获得了启发,并在20世纪中期的英国发展至繁荣,英国文学批评也随之走向科学化、理论化。  相似文献   

7.
本事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传统方式,主张从文本的外部对文本进行阐释,认为作者的意图决定作品的本义,而新批评派的意图谬见论则主张完全从文本本身进行研究,摒弃一切外部因素。从理论主张和阐释方法两方面看,本事批评和意图谬见论各有短长。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是西方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空前活跃的时期。这其中,“新批评”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论流派中的重要现象之一。“新批评”理论的直接开拓者是英国诗人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代表作《批评的功能》)和英语语言学家I·A·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原作《实用批评》)。而“细读式”批评是新批评派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它在诗的分析中,确实取得了最出色的成果,它对于小说和戏剧的分析,也能给人以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9.
韦芳 《现代语文》2010,(7):59-60
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来的。它是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adequate reading),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吸收了新批评派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是对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活用,  相似文献   

10.
钱静 《文教资料》2010,(11):4-6
作为西方一个文学批评流派,英美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某些辩证法的因素。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英美新批评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他们的理论一般都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本文利用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法中的反讽与悖论两种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李商隐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瑞恰兹是英美新批评派成熟时期“南方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作“新批评之父”.研究他的文学批评方法和原则,对我们深刻认识文学的本质,进行文学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其语境理论、语义学理论和诗歌理论文学创作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批评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确在的,它是作者有意无意地植入叙述的内容和形式之中的,正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因此批评家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来以意逆志,发掘了作者本意(志)也就达成了批评的基本目的。20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发生了巨大变化,四五十年代盛行于美国的新批评派认为文本本身是意义的存在方式,也是批评家捕捉意义的唯一根据。意义是确在的,但仅仅存在于由语词构筑的文本之中,其他观点只不过是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而已,它不是混淆了诗和诗的来源就是混淆了诗和诗的结果。症候式阅读从根本上颠覆了文本具有确定意义的观念,它认…  相似文献   

13.
文本深读(deep reading)不同于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文本细读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为人所知。它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批评理论是现代英美文学批评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流派.新批评理论认为文学研究应该以作品为中心,其理论观点包括“文学本体论”、“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细读”模式等.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运用新批评理论的对策有:精选作品,适当细读;结合多种批评理论,提高分析能力;注重分析语境,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新批评家兰色姆的文学批评理论是教育权力的话语产物。他反对传统学者脱离文本的教学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在重视历史研究的前提下回归文本,是非形式主义的"回归文本论",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文学教育理论。他把文本分为"结构"和"肌质",两者彼此依存、交互影响,著名的"本体论批评"就是在结构之中进行肌质批评,找出诗歌言说。当下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严重脱离文本,实质上正处于美国新批评之前的历史阶段,因此补上兰色姆以及新批评这一课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印象主义批评代表李健吾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在中国传统批评和自身京派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世界。本文对他的批评理论渊源及其批评文章展开分析,认为"奇遇"、"表现"、"相对"正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精神、目的和追求。  相似文献   

17.
布鲁克斯和沃伦对海明威的《杀人者》做出批评的同时,也对新批评做了自我批评。他们首先通过批评,使"自我批评"成为一种显示自我的批评,对新批评的宗旨、思路、理论倾向做了梳理、应用和审视。其次,他们使"自我批评"成为一种反思自我的批评,对新批评以文本为中心的局限进行了反思和突破。在"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布鲁克斯和沃伦表现出了新批评基于"文本"理念所表现出的复杂性,并最终通过批评暗示了当中所蕴含的更根本的批评观念,即对社会、时代的关怀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常被人归诸印象主义批评。而事实上,印象主义充其量只是其文学批评的表层风貌。就其批评理论渊源而论,李健吾不仅接受了法朗士等人的印象主义批评尊崇批评主体直觉印象的理论主张,同时更吸收了以圣·佩韦为代表队的实证主义批评的科学求实精神。就其批评的特质而言,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既饱含着独特而富有灵性的艺术感悟,也表现着对批评对象准确而独特的理性分析。主体的直觉印象与理性分析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9.
“文本细读”法作为人们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最早是由英国文学理论家瑞恰兹在其“文学语义学”理论中提出的,这种“细读语义”的方法后来更成为英美新批评派贯穿始终、纵横捭阖30年之久的批评精神和方法,至今仍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本细读作为新批评派的重要理论,在今日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仍有重要的存在意义,理应成为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时,要注意避免新批评派的诟病,实现译文与原著、文本与语境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