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贵州石阡木偶戏是杖头傀儡在贵州民间的重要遗存,也是西南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从石阡木偶戏的"巫"特质和木偶戏艺人兼具巫者的双重身份来探究石阡木偶戏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这一表征是汉地文化进入石阡少数民族聚集区之后,与当地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一个不了解自己生前历史的人,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人。对贵州历史化名城——石阡,这个养育了我二十多年,现今又离开近二十年的地方,我了解多少呢?读《石阡县志》:“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县于今县境西部,是为石阡有行政建置之始。”为此,我踏上了石阡寻访古夜郎之路。  相似文献   

3.
在川渝至贵州之间,自古存在一条盐油古道。它以乌江航运为主,水陆并进,自川境涪陵(今属重庆)起运川盐,溯乌江经彭水、龚滩、沿河、新滩、潮砥,抵达思南、石阡,辐射铜仁、湘西等地,下载桐油等土特产品水运出黔。这条盐油古道涵盖川、渝、黔、湘,对贵州土家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堪与滇藏之间的荼马古道媲美。  相似文献   

4.
石阡木偶戏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它于2006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当下文化全球化的社会情境中,它的生存空间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文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石阡木偶戏的现状进行描述,并对其现状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石阡木偶戏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一种多元化的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5.
石阡木偶戏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它于2006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当下文化全球化语境中,其生存空间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石阡木偶戏的文化生态及其现状进行描述,并对其现状成因进行分析,从而为石阡木偶戏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一种多元化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石砫厅志》记: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之子马祥麟娶妻"马凤仪",即山西沁水窦庄忠烈公张铨之女"张凤仪"。然而张铨之侄孙张心至,曾在四川任职,却认为沁水窦庄张氏家族根本没有"张凤仪"其人,《石砫厅志》所记是捃摭采集清初戏曲家董榕《芝龛记》传奇中材料,附会杜撰作成。本文依次对《芝龛记》、吴伟业《绥冦纪略》与《明史》等信史、正史,刘景伯《蜀龟鉴》等野史、笔记进行了系统考证,认为"窦庄忠烈公张铨有女张凤仪",纯属戏曲家与野史家言,不可为"实录"。要解决张凤仪的真实性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张心至提出的问题,而张心至所言,是难以否定的铁证。  相似文献   

7.
《贵州教育》2011,(10):49-F0003
思南县板桥民族初级中学坐落于思南到石阡的交界处,学校创建于1993年3月,距县城40公里。学校占地面积1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900余平方米。现有教职工45人,学生800余名,教学班15个。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都是游记散文。但是,这两篇山水游记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它们不侧重写景抒情,而是借记游寓理言志,别具一格。《游褒禅山记》精辟地论述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作者指出:要知难而进,才能极尽"非常之观";还指出求学时"深思而慎取"的重要性。《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考辩性质的游记,强调对任何事物做判断,必须"目见耳闻",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思南闺秀清吟录》诗集,是清代咸同年间,以贵州思南城区土家族冉氏两代女性为主创作的意境高雅之作,有思郡山川灵秀之气,独具闺阁缠绵之情,曾在思南、印江城乡广为流传,颇有影响。笔者结合当时历史文化背景,从苦情、亲情、闺情和友情四方面来介绍分析诗集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人们历来认为《石钟山记》的主旨是提倡探索真理、亲身实践精神,但却忽视了它深层的影射含义。实际上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真实意图是直指"乌台诗案"的。《石钟山记》是苏轼遭贬后的含蓄反抗。"乌台诗案"中,苏轼因别人主观臆断其诗而蒙罪,《石钟山记》正是苏轼对主观臆断者的嘲讽。  相似文献   

11.
石阡木偶戏     
项玉 《初中生辅导》2007,(13):35-37
石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隶属铜仁地区,是一个深处贵州东北部腹地的山区小县。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多地下热泉,自然生态保存相当完好,亦有"热泉之乡"的美誉。这里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早在秦代即在县境内置夜郎县。石  相似文献   

12.
刘树芳 《天中学刊》2015,30(1):128-132
1931年后,由于日军侵华不断加剧,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朝野的边疆视阈随之扩大。此时,国人对沿海、西南边疆进行了重新估价和再认识,为推进贵州苗民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正是在"新边疆"观的推动下,战时贵州苗民教育在办学规模、教育投入、教学方法、民族教育的师资培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取得巨大进展。虽然由于"应急性"及诸多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贵州苗民现代教育问题丛生,然而其经验、教训对今天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仍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书》在体例上是断代史,而班固著书的自我期许却是横罗多重学术、纵贯古往今来,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具体表现就是十二帝纪为断代史,而八表、十志则充满通史精神。八表分为三类:第一类按封爵分有六表,以《异姓诸侯王表》居首,其中的异姓诸侯王皆为项羽主持下所封,故起点早于汉之统一,已溢出断代范围。表序在内容上与《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颇相似,综述由封建而郡县的发展大势,可看作六表的总序。第二类为《百官公卿表》,其上篇为序,述古代官制通史;下篇则记汉代之官,行文中往往交待某官由前代某官演化而来,可看作通史背景下的断代史。第三类为《古今人表》,所列皆为汉以前人,完全出乎断代汉史之外,实有酌古鉴今之意。至于十志,则都是专门学术通史,其框架大体由损益《史记》八书而来,而以《律历志》居首更寄有深意。《律历志》的重心在历法,涉及天时与农功之关系,引而伸之,则涉及天道与人事之关系,实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修订新版;历法的推阐本来就为古今之流提供了时间坐标,加之把刘歆以三统历与"三统"、"五德"之说相参伍而推演出的《世经》也吸收进来,便直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通史体系,这又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修订新版!《律历志》在原则上为《汉书》十志起着总导论的作用。作为断代史的《汉书》为什么会有通史精神?一个王朝,有头有尾,而作为其存在载体的文明,则是绵延不断的。《汉书》要呈现的是西汉时期文明的有机构成,所以才有通史精神,政治史只是其划段标志而已。  相似文献   

14.
《始得西山宴游记》和《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属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一、四两篇。二文的创作背景是完全相同的。“自然山水对于柳宗元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而仿佛是亲切的知己。因此,他笔下的自然山水便具有和他的性格相协调、相统一的美的特征:高洁、幽邃、澄鲜和凄清。这种自然美是通过对事物的洞察、幽微的细致刻画而表现出来的。”(《中华文学通史第二卷·古代文学编》)对于山水的描写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小石潭记》一文就侧重于客观描写。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对事物的多角度洞…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主要谈谈《石钟山记》一文在对石钟山的命名的考查时,苏轼侧重从声音方面来考查,所以用了大量的拟声词和其他表现听觉的词。汉语的拟声词自古就相当丰富,南北朝时文学理论家刘勰,对拟声词的作用的认识就非常之高,他在《文心雕龙·物色》篇里说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烁烁状桃花之鲜,依  相似文献   

16.
铜仁(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史前(新石器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几个时期,但分属邻近政区管辖,有时处于失管状态,由当地土著大姓管理,元明清时期,先有土司制,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贵州建省后,在今铜仁境设思南、铜仁、石阡、鸟罗四府,后清政府设松桃直隶厅专管苗务。1912—1914年各府、厅、州一律改设县,至1943年(民国二十二年),今铜仁行政区划基本固定。  相似文献   

17.
词序颠倒,是指词语相同、顺序颠倒的一种修辞现象.如词语"编选"与"选编", "洗白"与"白洗";成语"异曲同工"与"同工异曲","如日中天"与"中天如日":短语"知而行"(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与"行而知"(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得见人"与"见不得人";诗词"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颧雀楼》)与"黄河流入海","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犹记四十三年,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文章"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与"汝之不惠,甚矣","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鲁迅《药》)与"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广告"看《买卖世界》,做世界买卖"(.《买卖世界》),"是名家写的好看小说,非名家写的看好小说"(《上海小说》),等等.  相似文献   

18.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规划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通史。其居卷二十五的《律书》秉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记史精神,从“三分损益”生律法,十二律之律数、律长,作出了较《管子·地员》及《吕氏春秋·音律》更为精细和全面的论述,本文详言之。  相似文献   

19.
羌族是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贵州羌族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的江口和石阡两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贵州羌族人民创造了不同类型、功能多样、特点鲜明的羌族服饰。这些羌族服饰体现了贵州羌族厚重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相似文献   

20.
习凿齿所撰是《襄阳记》而不是《襄阳耆旧传》或《襄阳耆旧记》。《耆旧传》、《耆旧记》是《襄阳记》失传后,后人辑录时所用之名。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录《襄阳记》之文,可视为习氏原作。其它当视为疑似之文,宋玉传即属后者。有人主张删除,但欠缺道理。习凿齿为宋玉立传,天经地义;耆旧记所辑,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