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科建设是大学的核心工作,是立校之本,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的学科。在分析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经验及国际学科排名指标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一流学科的6个主要路径:明确教师科研定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选拔优秀学科带头人,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对接社会重大需求,提高服务功能及学科声誉;推进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发展特色学科,形成学科高峰;加强学科软实力建设,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双一流"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旨在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一流大学以一流学科为基础,根据我国高校整体情况、经济多元化以及政策扶持等,提出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和区域一流三个层次,形成我国不同层次高校差异化特色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评估的绩效导向使得国内一些高校弱势学科在不同程度上遭遇生存困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动态支持"的目的,并不意味着发展重点学科必须要弱势学科无条件价值让渡,而是要在"双一流"建设视野下正确、合理评估弱势学科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统筹学科生态系统的多元合作、协同发展,建构共生型、培育式、相互价值让渡的学科生态系统。弱势学科必须基于自身发展逻辑强化学科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学术生产能力与产出效率,从而生成自身存在的"生态合理性"与"生态现实性"。即在学科结构上,强化弱势学科与一流学科间的交叉、融通与共生;在学科发展策略上,探索弱势学科与高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所处区域经济、文化特色的内在关系;在学科人力资源建设上,注重学科的学术梯队建设,积累学术研究的群体,夯实学科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4.
2017年9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42所高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95所高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A类一流大学平均每校入选学科数要远远领先于B类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理工科入选学科数、入选总次数和平均每学科入选次数均明显高于人文社科,且分布差异较大。同时,"双一流"建设是对过去重点支持建设并取得良好建设的高校进行延续性支持。东部、华北与华东以及直辖市等入选高校数、学科数等较高,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5.
世界一流大学以拥有若干门一流学科为标志,而一流学科的形成往往以恰切的学科布局和发展战略为前提。基于学科功能和属性的分类标准,以10所全球顶尖年轻大学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学科分布结构、发展模式、特色战略和绩效特征四个方面,反映年轻顶尖大学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学术战略。研究表明,年轻大学有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学术上的跨越式发展,但前提是具有适切的学科布局及战略选择;促成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并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更可能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学术制度的创新是大学走向卓越的永恒理念;后发型国家切勿盲目模仿成功的学术制度,唯有扎根本土的制度环境才能探索出有效的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双一流”建设“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并列,凸显了学科建设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项国家的长期战略,“双一流”建设不只影响那些“一流建设学科”,也不只影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而是会对整个高校的学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作为对“双一流”建设的应对,很多高校围绕学科的增减、学科布局、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的分层与分类等对学科建设的方略进行了调整。为保障“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学科建设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对相关应对策略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理论审视。  相似文献   

7.
基于CSSCI数据库对"双一流"大学研究地图进行探讨,发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双一流"大学研究的关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大部分高产研究机构都表现出对"双一流"大学研究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将高产作者群中各位高产作者的"双一流"大学研究成果进行前十年(1998-2007年)和后十年(2008-2017年)数据相比,发现有减少趋势和有增加趋势的高产作者人数大致相当。为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相关建设高校可以考虑在校内组建"双一流"大学建设办公室或者"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心等机构,其专门为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与决策参考服务。基于CSSCI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呈现出八个研究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治理改革、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及其评价体系、"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此外,"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的四个研究热点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议从学科理论、方法路径和实践层面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进而不断完善"双一流"大学研究内容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国家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抓住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就抓住了研究型大学推进内涵建设的根本。基于波士顿矩阵对大学学科整体实力进行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有利于对研究型大学学科进行"择需布局"和"实力分层",运用整体观对学科进行全面审视,并选择"加快发展、评估考察、优化调整"三种学科发展战略,协同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的力量,推动研究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9.
高水平学科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标志。美国的一流学科群体高度集聚于一流大学,其地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当协调;我国的国家重点学科群体高度集聚于"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但其地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协调。我国在通过重点投入加快建设一批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同时,应支持和鼓励各省市自治区着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学科,增强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分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体现。分类建设"双一流"的难点在于合理分层定位难、体制机制突破难、学科特色凝练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难。让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争创不同的一流,有赖于政府、高校和社会和衷共济,建立分类引导、动态调整、特色发展、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