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践教学为"两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当前促进"两课"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一条根本途径.在"两课"教学改革中,能否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关系到"两课"教学质量和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应该紧紧围绕"两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特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四项核心要素;实践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处理好课内学时与课外学时、实践教学与文体活动、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等三对主要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拟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着手,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基本经验,以期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分化"、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内、校内、校外"立体化"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化"工作模式,旨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科学、规范、合理,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好地把握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效果等,用以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3.
周远  牧士钦 《江苏高教》2021,(10):104-108
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应树立精准化理念,以"目标导向精准、任务设计精准、人岗适配精准、指导保障精准、考核评价精准"为基本要求,以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为支撑,通过"定方向、定任务、定岗位、定导师、定要求"的运作机制,建构高校实践育人的精准化模式.高校实践育人精准化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精准衔接、学生需要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契合、评价体系与实践效果的精准匹配、多元参与与资源供给的精准协同,推动"高校-政府-社会-学生"四位一体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构,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善君 《考试周刊》2007,(37):30-31
"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个独特的问题,"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好,直接关系到广大"留守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探究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是当前教育界和社会刻不容缓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居继清 《文教资料》2014,(8):139-141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的科学化、特色化成为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能否面向市场、能否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能否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并为之服务的关键所在。因此。要不断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特色,从实践育人理念、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实践学时、实践考核等层面把学生培养成充满社会正能量,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能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科学、合理地理解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理清化学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利用学科课程或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在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很受重视,而普通高中相  相似文献   

7.
长江大学农学院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采用"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社会脱节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学生、学校、社会的一致认可.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谈话交流,但能否达到教育人、鼓励人的目的,却因谈话的内容、方式不同而效果相差甚远.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抓其"心"、创氛围、书信交流等方法,谈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体会和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是历史教学方法之一.它促进历史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和各种能力的提高,加强了学生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查阅与使用,提高了学生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并且借此可抢救一批珍贵的中国现代历史资料.通过多年组织学生进行口述访谈实践,总结了"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的教学经验与需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杨忠良 《华章》2007,(9):134-134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任,这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问题,然而我们在培养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融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等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小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有效途径.本文就实施策略粗浅地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依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实践的目标应定位于素质教育、提升职业技能和服务社会三个层次,并遵循立足专业特色、面向社会需求和增强学生认同三项基本原则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建立"三化"实践模式,即构建规范化的社会实践实施体系,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实施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确保高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长效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高职"两课"社会实践创新模式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课"教育模式的创新,特别是不断深入探索"两课"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创新,既是"两课"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两课"的教育研究方向.我们对高职"两课"的社会实践创新模式的探索经验主要有在内容上要体现社会性、时代性和职业性.在形式上依据不同学科特点确定不同的社会实践形式;创建"两课"自己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和提高实践技能的平台;与专业课实习相结合,利用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深入开展"两课"社会实践;借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创业激情;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主动、理性地管理自己.  相似文献   

14.
"药德"即药学职业道德,本文在阐述"药德"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药德"的重要性,提出了"药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探索并实践了药学专业学生"药德"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相适应,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处于蓬勃发展期.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必然带来内部结构的重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现状 1.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存在着学术与实践的"双重失落"现象 一方面,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很少有学生关注本专业的学术问题.仅有3.1%的学生经常阅读学术论文,60.4%的学生很少阅读,有36.5%的学生从来没有阅读过;另一方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很少.据调查得知,有23.4%学生几乎从来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有60.9%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够.上述情况表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在学术与实践上存在着"双重失落"现象,特别是实践类机会偏少与高职院校的预定目标要求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6.
陈文贵 《时代教育》2010,(6):186-186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主体性教学在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方面愈显重要.新课改给历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职责就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逐渐使学生由"学会"历史到"会学"历史.主体作用能否有效发挥,教师的设问是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7.
能否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 2 1世纪 ,关键是看能否做好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工作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本文试就社会实践对青年学生了解社会、培养综合能力的角度论证 ,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学好邓小平理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如何批改?又如何讲评?这是决定学生写作水平能否得到有效改进、写作能力能否得到有效提高的关键环节。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积极的尝试,形成了一套"师生共批、三批三评"的教学方法,从实践效果来看,不失为作文评改的一种有效路径。一、"师生共批、三批三评"的具体做法师生共批主要有两种方式。1.方式一:教师示范引领,学生依照标准批改教师先精批一组学生作文,梳理概括出这一组作  相似文献   

19.
三、关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果说形成猜想和假设是学生理解实验设计思想的入门环节,那么实践就是磨练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实验是不能靠"纸上谈兵"来替代的.通常教师指导实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使学生不犯错误并尽快地得到教师希望得到的正确结论上,这样做虽然可使实验顺利进行,但却使学生失去了许多机会.可以说,影响实验能否发挥最活跃的因素应该在实践过  相似文献   

20.
胡俊 《现代教学》2014,(3X):12-15
<正>"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普陀区积极建设"普陀大学堂",进一步深化"两纲"教育区本化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从"教室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教育过程的课内、课外对接,形成区域德育工作品牌,促进了区域资源的系统化、实践活动的课程化以及课内外德育的有效融合。一、整体设计,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内容体系1.理念—建立社会学习大课堂我们遵循教育工作和学生发展的科学规律,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