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 奇怪的现象 对比Na2CO3与NaHCO3性质时,必不可少的一个演示实验是向两者的溶液中分别滴加CaCl2溶液,根据他们的性质可以预期,前者应该出现白色沉淀,后者则没有明显现象.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却发现,向NaHCO3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也出现白色沉淀,现象非常明显,而且此沉淀能溶解于稀盐酸.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2.
以实验为基础的探讨和推理,容易为学生理解,如再配合运算,那么,学习效果尤为显著。今以氯化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互滴为例。 [实验]:取二支试管,一支中盛AlCl_3溶液。一支盛NaOH溶液,往盛AlCl_3溶液的甲试管中逐渐滴加NaOH溶液,往盛NaOH溶液的乙试管中逐渐滴加AlCl_3溶液。 (现象) 甲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逐渐消失变澄清。乙出现少许沉淀,很快消失,继续滴加,最后出现白色沉淀。  相似文献   

3.
1.SO2-4干扰离子:SO2-3、CO2-3、Ag+.试剂:稀盐酸、BaCl2溶液.检验方法: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无沉淀生成,滴加几滴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溶液中含有SO2-4.注意问题:针对未知溶液,稀盐酸和BaCl2溶液的滴加顺序不能调转,若先滴加BaCl2溶液再滴加盐酸,则生成的白色  相似文献   

4.
CaCl2能不能区分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我们认为是能区分的,但不能简单地认为;分别取试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入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试液为NaCO。溶液;无沉淀生成的原试液为NaHCO。溶液.因为CaCI。溶液也能与NaHCO。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0。:取In1L0.lmol/L的NaHCO。溶液于三支试管中,分别往其中一支加入0.lmol/L的CZC12溶液,仅加1~2滴就会产生白色沉淀;另一支加入稀释10倍的0lllol/L的CIC12溶液,滴加至8~9滴,产生了白色沉淀;第三支加入稀释100倍的0.lmol/L的CaC12溶液,滴加10…  相似文献   

5.
现行初中化学课本中,对硫酸及可溶性硫酸盐的检验,采用在试液中滴加 B_(?)Cl_2溶液的方法。大家知道,不仅 H_2SO_4溶液及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中滴加 B_(?)Cl_2溶液能产生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AgNO_3溶液中滴加 B_(?)Cl_2溶液同样能生成不  相似文献   

6.
试剂加入顺序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兰州电机厂教育处韦贵藻一、试剂加入顺序不同,实验现象相反在讨论Al(OH)3两性的实验中,试剂滴加顺序不同,实验现象相反。1.往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先得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NaOH溶液,沉淀消失。沉淀析出时沉...  相似文献   

7.
1 问题的来源 高一化学教材(人教版)136页关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是这样设计的,通过稀硫酸、硫酸钠、碳酸钠三种溶液分别与氯化钡溶液作用,均能生成白色沉淀,然后再分别滴加稀盐酸或稀硝酸,其中最后一个试管中的白色沉淀(即碳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的)溶解。由此得出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检验溶液中是否有SO4^2-,可通过在被检测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或稀盐酸酸化,再滴加氯化钡或硝酸钡的方法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8.
给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里慢慢滴加浓溴水,立即出现白色沉淀,振荡,沉淀消失。再继续滴加浓溴水,并不断振荡,沉淀物逐渐增加,直至沉淀不再增加为止。白色沉淀是2,4,6-三溴苯酚。如果再给上述沉淀中加入过量的浓溴水生成2,4,4,6-四溴环己二烯酮黄色沉淀。  相似文献   

9.
1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中常要求学生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对于上述两种溶液的鉴别方法是分别向两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或氯化钙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则所鉴别溶液为碳酸钠溶液,反之则为碳酸氢钠溶液.然而,实际操体时却发现两种溶液中均产生白色沉淀.  相似文献   

10.
除杂浅议     
如果有人问,怎样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少量的硫酸钠?很多同学会脱口而出地回答:加适量氯化钡溶液,过滤.乍听起来,这种做法无可非议,但仔细推敲,就发现此回答存在问题.为什么呢?问题出在“适量”二字上.氯化钡加少了当然不行,因为SO42-不能全部除尽.那么加多少才是适量呢?有人会说:加到白色沉淀不再增加为止.可是在溶液中已生成了较多白色沉淀后,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是否又生成了少量白色沉淀是很难观察出来的.采用取上层清液检验的办法也不实际,总不能每加入一滴试液就检验一次吧.  相似文献   

11.
SO42-的鉴定有它的一般规律性和特殊性。一般规律检验某化合物中是否含有SO42-时,取纯净物溶于水制成溶液,再取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由此可一般性的确定原化合物中含有SO42-(其中的白色沉淀为BaSO4)。特例当溶  相似文献   

12.
1.往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通入适量CO_2生成CaCO_3白色沉淀;再通入过量CO_2则沉淀溶解生成Ca(HCO_3)_2。 2.往澄清的石灰水中滴加磷酸:滴入一定量H_3PO_4生成Ca_3(PO_4)_2白色沉淀;再滴加足量H_3PO_4则沉淀溶解生成Ca(H_2PO4)_2。 3.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滴入一定量的NaOH生成白  相似文献   

13.
2007年7月第3版、2009年8月第7次印刷的鲁科版化学必修1教材第46页第二段有这样一段话:"利用某些离子反应可以检验某种(或某些)离子是否存在.例如,当向某溶液滴加BaCl2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产生,再滴加稀盐酸时白色沉淀不溶解.则可推断该溶液中含有SO42-".很明显,教材表述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SO42-的方法有些欠妥.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以下是笔者在处理该问题时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一、检验方法一般步骤:取样、滴加试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若是溶液,直接取样;若是固体,通常先取样溶解配成溶液,然后分别实验如下:1.CO23-:滴加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物质中含有CO23-.2.SO24-:滴加BaCl2溶液,并滴加稀硝酸,若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该物质中含有SO24-.3.Cl-:滴加AgNO3溶液,并滴加稀硝酸,若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该物质中含有Cl-.二、检验规律为了防止离子之间相互干扰,若样品中存在多种离子时,一般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检验:CO23-、…  相似文献   

15.
一般的资料都是这样介绍SO24-的检验方法的:先向试样中滴加BaCl2溶液,再滴加稀HNO3,如果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HNO3,则证明原试样中含SO24-.  相似文献   

16.
陷阱一:往往只考虑到硝酸中的酸性,而忽略硝酸中的氧化性 例1 往下列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 ).  相似文献   

17.
笨酚是中学阶段接触的一种重要的烂的衍生物,为了深入理解其性质,笔者就其取代、显色反应做了一系列实验,现象十分有趣.-.笨酚的取代反应:实验一:向苯酚浓溶液中,逐滴加入浓澳水.现象:开始产生白色沉淀,振荡,白色沉淀马上消失,继续滴加浓滨水,最终产生白色沉淀.解释:初始产生沉淀,说明反应:确已发生,但沉淀振荡后又消失,显然是难溶于水的三演苯酚溶于过量苯酚所致,随着演水的加入,笨酚不断被消耗,最终即可观察到三演苯酚的白色沉淀.实验二:向苯酚的稀溶液中,滴加稀澳水至过量二现象:无明显现象实验三:向苯酚的…  相似文献   

18.
例1 得分率38% 错因:思维将AgNO3、Cu(NO3)2、NaNO3的混合物完全溶于水配成溶液,再向此溶液中放入一定量的铁粉。当反应停止后,取出少量的溶液,滴加少许盐酸,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试推断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金属离子有;一定存在的固体有;可能存在的固体物质是。荟错因点评:学生易出错的主要原因有:①只知Fe能将Ag、Cu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Fe进入溶液形成了Fe2+,得出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金属离子有Fe2+,而忽视了Na+的存在;②对于题给信息“滴加少许盐酸,没有白色沉淀产生”理解不透,错误地认为溶液中不再存在Ag+的同时,Cu(NO3…  相似文献   

19.
一、Cl-的检验1.原理Cl-是盐酸及可溶性氯化物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它可与Ag+结合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Cl。2.所用试剂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3检验方法取少量未知溶液放于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银溶液和几滴稀硝酸,如果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凝乳状沉淀,就证明未知溶液中一定含有CI。4.注意事项在检验过程中摘加几滴稀硝酸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一些酸根离子的干扰,如PO3一、C032等,它们都能跟Ag“作用生成白色沉淀,但这些沉淀都能被硝酸所溶解。在检验时也可以先加入几滴稀硝酸后再淌加硝酸银溶液,其结…  相似文献   

20.
一般的资料都是这样介绍SO2-4的检验方法的:先向试样中滴加BaCl2溶液,再滴加稀HNO3,如果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HNO3,则证明原试样中含SO2-4。有人撰文认为,上述方法是不正确的。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再加入稀HNO3,只能排除CO2-3、PO3-4、SO2-3等离子的干扰,不能排除Ag+的干扰,即溶液中也可能含Ag+。鉴于此,有人提出:用Ba(NO3)2溶液和稀HNO3比用BaCl2溶液和稀HNO3检验SO2-4要好。因为它还可以排除Ag+的干扰。我认为,上述看法仍有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