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北宋知名的词人,秦观有着别具一格的创作个性,以其“词心”为集中代表。历来学界对秦观“词心”研究甚多。对于秦观词心的研究.一定要先从“词心”说出发。我认为,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出发,还是引进西方的文艺理论,对词心的阐释都不能不考虑到词这种文体的独特性,即词不同于传统文学形式的诗与文,乃心灵文学。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从人品论文品还是从文体论风格,风格研究都陷入陈陈相因或肤廓影响的困境。词学家詹安泰的研究论著蕴藏着丰富的风格论资源。詹安泰在其词学论集中提出了融苍质于重拙大的新词境,探讨了一条结合声情、词情从体式、章句、意格、修辞诸方面探究词之风格的研究路径。詹安泰词学风格研究,无论从词学研究还是风格研究而言,对文学研究者都具有...  相似文献   

3.
曹志平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3):63-65,104
李之仪首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视词为一种文体,在理论上把词提高到与诗、文等其他文学样式分庭抗礼的地位,强调了词体的独特性和词艺的特殊性,表现了他对含蓄深婉、韵高趣雅、精妙难能的词学理想境界的追求。李之仪“自有一种风格”的词学理论,在北宋词学批评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拟话本小说中的词的征引与创作虽然还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仍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的.拟话本小说创作中的叙述策略、明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词学观念,以及文体之间互动的一些规律,诸如此类,都是我们从对拟话本小说中词体文学的研究中可以窥见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及其词学观一直被人们研究着,成为宋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胡适曾称李清照为最负文学盛名的女文豪。从她的生平思想作品中可以窥见其词学观。本文主要从李清照的词学作品中探讨和研究,对她的词学观进行综述并结合其词作进行简要分析,进一步分析她的词学观及其创作。  相似文献   

6.
邓乔彬先生最近推出词学巨著《唐宋词艺术发展史》,洋洋百万言。此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把词的内容与音乐联系起来探究;第二,从文化学的角度对词学进行整体研究,而不单纯从文学角度研究;第三,文献学、文艺学、文化学相结合,对所引文献有所评论,谈出自己的看法。相信此书的出版对于词史研究、词学研究将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7.
废名是一位公认的文体大家,有着自己独特而具有强烈文体革新意识的文学观,对他后期在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对废名的文章观念进行梳理,指出20世纪“六朝文派”的文章观念(通过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被他转换为小说创作的文学理念和文学资源,形成了他注意表现“趣味”和“赤子之心”的“性情美学”。正是从这一美学理念出发,废名广泛吸取各家各派的文学营养,创造出谈话风、“乱写”、“写实”和用典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技术,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小说文体,成为小说文体的一大奇观。由此生发,文章对沈从文等人对废名后期小说的批评进行辨析和批驳,重新评价了废名的后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利用语料库技术对文体风格进行量化研究,是文体风格研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突破。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对《太阳照常升起》进行词语方面的计量分析,旨在论证词、搭配和词块的出现频率和分布状况的计量分析不仅可为公认的文学阐释提供文本细节支持,而且能使分析结果变得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9.
从人生经历和教育经历出发 ,分析启功先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以及启功先生在治学方法上打通传统文化各领域的特点。探讨启功先生对北京文学、民间文艺的研究 ,北京文化对启功先生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启功先生在文学、艺术创作与人格形象上与北京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 ,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 ,引起了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在中国各种矛盾迅速激化 ,民族生存危机和传统文化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 ,文学领域里出现了众多的思潮 ,如经世致用文学思潮、学习西方文学思潮、人文精神文学思潮、文学通俗化思潮以及文学复古思潮等。这些文学思潮对近现代的词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为词学批评的专业化开辟了道路 ,解放了人们的词学观念 ,更新了词学批评的研究方法 ,拓宽了词学研究的领域。从此 ,中国的词学批评由传统模式向“现代”转型。本文打破了就词学批评研究词学批评的传统格局 ,避免了词学批评研究方面的单一化和片面性 ;同时 ,把词学批评放在各种文学思潮中进行研究 ,也为中国词学批评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是一部以唐诗为主而旁及散文、传奇和词的文体研究的专著。该书把握核心命题,从共时性与历时性两方面展开唐诗与其他文体关系的研究,实现了通识与专精的很好融合,表现出独特的学术眼光,同时对唐诗与其他文体之间复杂的文学现象充分具备了解之同情,是唐代文学本位研究的一大推进,对于今后唐代文学研究的方向和缺陷,将会起到一定的引导和扭转之效。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深入,分类文学史、文学体裁史、文体发展史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仅仅从“大文学”的概念出发,常常容易忽略各类别文学的具体特点和独特的艺术规律。近几年,我们有幸读到不少关于现代小说发展史的专著,但在现代新诗发展史方面,却只能停留于某种期望之中。令人欣慰的是,最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奔星先生的《中国现代诗人论》,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这  相似文献   

13.
吴世昌先生在文学研究中一直坚持求真求实的态度,提出词的创作理论:前提是“说真话”,内容要明白自然,表达要切实诚恳。基于求真求实的理念,吴先生还提出词学研究方面的几个理论问题:其一,读词须“戒穿凿”;其二,对前代词话中的一些“本事”不能盲目信从,要辨别其真伪;其三,读词须有想象力等等。  相似文献   

14.
王文茜 《学语文》2013,(3):76-76
在讨论金圣叹的批评文体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对“文体”和“批评文体”的概念做简短陈述。首先,什么是“文体”?童庆炳先生将文体划分为“体裁”、“语体”、“风格”,认为文体是个大概念,并且是关于文学形式的大概念。我们再来看“批评文体”这个概念,蒋原伦先生曾提出,批评文体是体现在批评文本中的批评家的言说方式。知道了什么是“文体”和“批评文体”,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对金圣叹的批评文体做出分类。  相似文献   

15.
宋人文集有的是在作家的生前编定,大多数是在作家的身后编成。编排体例,主要有分体、系年和分地编排等三种形式,从文体的分类可透视宋人的文体和文学观念。文集收录的范围,相当广泛.北宋时唯有词作不入文集,南宋时编印的文集开始收词,从文集与词集的分合可考察宋人词体文学观念的变迁。文集的印刷出版,比较自由。宋代文集的自由印卖,表明宋代文学开始走向“商品化”,宋代文学的商品化,对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钟锦的《词学抉微》把词体美感特质作为词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以康德哲学作为基准,融会其他哲学之后,确定了一个关于美感研究的基础,认为“士大夫们在小词中迷恋的并不是言志载道不予许诺的色情魅力,而是言志载道不能给予的作为完全自由愉悦的超越性美感”。他以先验研究作为基础,尝试从关感的基本心灵机能出发对词体美感特质进行剖析,认为词体表现的是超越性的美感,在词中则具体表现为艺术关、自然美和德善之美,其中德善之美是《词学抉微》在词学上最重要的创获。作者不仅区分了“益善之美”和“德善之美”,在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善之美”,并且重新解读了“诗言志”的内涵,认为词上接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  相似文献   

17.
自1981年夏承焘先生等人选注了《域外词选》始,越南词学作为域外词学的一员就引起国内外学界关注1,此后相关研究论文相继出现,研究不断深入,其方向包括了词人词集整理研究、思想艺术内容的挖掘、词话研究以及越南词学未能兴盛的原因探讨等,但关于这些研究的整理工作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从"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立场出发,越南词学研究需要作一个小小的总结。应当指出,越南词学研究取得不少成绩,但研究的基础工作有待深入,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扩展,研究视野有待开拓。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在近代思想界的价值已经得到公认。本文试图从散文发展史的角度分析其文学价值。指出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几个明显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古代散文特点的继承和变异。梁启超把中国古代“杂文学”的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启迪了新文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文体的词,不应被认定为诗或诗的一类。词既不“出身”于诗,在“貌相”、“风神”、“性格”等方面亦与诗有质的区别。词是一种具有主体独立性的文体,以词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学科)——词学,同样具有独立自主的本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词学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的词学研究以辛亥革命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其词学观点主要承常州派,并与其“改造国民品质”的文学主张结合起来,侧重于词的社会批评,具有较为强烈的社会功利主义倾向。其女梁令娴所编《艺蘅馆词选》则推衍了这种词学观。后期,梁启超在使用社会批评方法的同时,还结合新的“审美趣味”采用情感分析,尤其是词学文献学等方法来进行词学研究。其弟梁启勋所著《稼轩词疏证》和《词学》对此作了梳纳补充。梁氏在词学研究的方法、思路、视角等方面多有开创,与王国维同为词学研究“现代化”之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