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央视曝光了一段教师体罚学生的视频:在不到两分钟的视频里,青海师大二附中英语张老师因为发现某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并说不出理由,盛怒之下打了学生多记耳光,并说着“你怎么这么没心没肺”等侮辱l生的言语,最后将书本用力砸在这名学生的脸上。  相似文献   

2.
<正>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利于语言建构发展的现象学习英语很重要的一点是用来和他人交流,但是真正能用英语流利交流的中国学生不多。不少学生用英语交流时,当遇到简单的问题时能对答如流,因为这些是书本中学过的句型,他们会流利背诵,但是当问题变化了,不完全是书本中的句型,很多时候学生们就不知怎样回答,因为他们只停留在记忆模仿阶段,对所学内容缺乏语言建构能力。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缺  相似文献   

3.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先生教两个学生 ,一个他非常厌恶 ,一个他非常喜欢。一天 ,两个学生都拿着书本睡觉了 ,老先生朝着自己厌恶的学生抽了一巴掌 ,教训说 :“看看你 ,一拿起书本就睡觉 ,你看看人家 ,睡觉了还拿着书本 !”这是一个笑话 ,可是我看了之后 ,怎么也笑不起来。我不知道这位被先生厌恶的学生当时怎么想 ,但我确为他愤愤不平 :这位先生太不公正了 !老先生之所以这样对待学生 ,除开他那师道尊严、偏爱等思想作怪之外 ,最重要的是他还不懂得怎样去批评学生。  批评也和表扬一样 ,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之一 ,也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4.
<正>音乐课堂上,只要让学生唱一唱歌谱,便常会出现以下几组镜头:镜头1:唱起谱来全班一下子只剩下几个人的声音,大部分是眼盯着乐谱,实则心不在焉,思绪狂飘。镜头2:学生有的唱谱,有的念谱,有的说笑,有的争吵……各做各的事儿。镜头3:教室里马上鸦雀无声,静得出奇,你看看我,我瞧瞧你,没人敢出声,简直像老鼠见了猫,恨不得拔腿就跑。以上镜头,不仅见于一些音乐教师的课堂,笔者也曾经常碰到,更让人痛心的是,个别学生因为害怕唱谱,甚至还会出现逃课  相似文献   

5.
离开学生,教师也就失去了角色意义。因为学生,教师又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在和学生长期的亲密接触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体会着萧伯纳所说的一段话:“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相似文献   

6.
菁灵姐姐:我是一个生性内向且爱走极端的男生,平时很少和其他同学说笑,整天沉湎于书本。但在我的内心里非常渴望友谊。为此,我阅读过不少有关交朋友的书籍,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可是许多同学和我相处了一段时间后,都无故变得陌生,因为我和他们之间好像没有共同语言。为什么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不能一直发展下去呢?你能帮我吗?刘琼旺虽然你阅读了不少关于交友的书籍,可看着容易做着难,可见交际是一门学问,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也不是仅靠书本所能言尽。为什么你和同学之间无共同语言,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经历、情趣爱好…  相似文献   

7.
对电视教材画面剪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电视片是由许许多多的镜头组成的,而每个镜头又是由一个或多个电视画面组成的,电视片的剪辑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对这些画面或镜头的组织编排过程。电视教材的剪辑虽说与其它种类电视片的剪辑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电视教材的画面表达的是教学内容,传递的是教学信息,它的传递对象是处在一定阶段的学生,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众,它的每个画面、每个镜头都承载着一定量的教学信息。画面与画面之间、镜头与镜头之间不仅存在着科学内容上的逻辑关系,而且还包含着视觉上和思维上的逻辑联系。所以,电…  相似文献   

8.
润物细无声     
下课钟刚响过,一位青年教师就连推带拉地把一名调皮学生带进了办公室,把书本往桌上猛地一拍,接着便是怒不可遏的长篇训斥。那学生呢,双手反剪,头歪向一边,满不在乎地站着。上课铃又响了,教师吼一声:“你站着!好好想一想!凭这副样子还能让你上课!”悻悻地拿起书本就出去了。可是学生并没有“好好想”,他顺手拿过  相似文献   

9.
每位学生都是一本书,仅仅看封而足不够的,因为你很可能看见的只是最好看的也是最表而的部分;仅仅看大家翻过的那几页也是不够的,因为很可能只看见手指翻动书页所留下的脏兮兮的痕迹。蔓想真正认识一个学生,就必须打开这本书.从第一页开始,一直仔细地看到最后一页。在书中除了精彩的段落和华美的辞藻。往往还存在着一些错词病句。对于它们,倘若读“书”的人视之为洪水猛兽,一味的删除丢弃。那只会破坏了书本的原意,适得其反。但若是稍稍开动脑筋,略施小计,则能轻轻松松地把这些局面扭转过来。  相似文献   

10.
一、学生课堂话语权的现状
  镜头一:语文课上,老师让小明读课文:“张浩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从此,他发奋学习……”因为不认识“奋”字,小明就读成了“他努力学习”。于是老师就说:“小明,你读错了,再读一遍。”结果小明看着拼音读成了“发疯”。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写作文,不缺写作素材,因为素材可以来源于教材,也可来源于生活;不缺写作技巧,因为教师平时差不多都在讲技巧;更不缺好词好句的积累,唐诗宋词都背诵了不少。他们写作文缺的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学生的作文重视技巧而忽视情感,堆砌华丽的词语而不懂得取舍,对素材的概括与加工运用能力更是欠佳。写作之事让他们即使满腹经纶,也不知从何处着笔,于是索然无味,文章写出来没有灵气,千篇一律。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如果有一天,你在你拍摄的录像或照片里发现了不知从何而来的奇异物体,先别忙着对外宣布掌握了“飞碟”的证据,因为有时候镜头也会欺骗你。  相似文献   

13.
镜头一:吴老师,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把‘给’字组词成‘给力’行吗?这个嘛……我们再探讨一下。吴老师的心里也没底,只能搪塞过去。镜头二:一位女生哭着走进了办公室,向班主任告状:老师,他们叫我‘恐龙’。班  相似文献   

14.
杨展业 《新读写》2012,(11):58-58
姚依嵩同学的两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少年学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向书本学习和向生活学习。 在《因为有了你》中,“你”是书本,用倾诉般的口吻写来,显得亲切、自然。“你”的称呼是脱1:2而出的,因为书像好友,像慈父,伴随他迄今的人生,给予他无穷的知识,打开新奇的世界,添注奋发的力量。从母亲的胎教说起,诉说了自己与书本的缘分,言辞中充满了感激。虽然比较概括,没有用特别的例子来说明,但款款深情溢于言表。看得出,姚同学读的是凝聚人类智慧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这是对的。如今各种浅薄的文本和信息充斥于世,迷惑人眼,然而两者的区别正如人与猴子。解剖高级的人与解剖低级的猴子,得到的收获当然截然不同,这很可能决定了一个人将来站立的高度。姚同学的体会,对同年龄的少年应该是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5.
小幽默     
老师:你的考试成绩不如你打篮球那么棒。学生:篮球场上有人合作,可考场上没人合作。学生:苹果为什么一边红一边青呢?老师:因为一边被太阳晒了,一边没有晒着。学生:我懂了,西瓜瓤里是红的,一定是太阳钻进西瓜啦!  相似文献   

16.
祖钦先 《中国培训》2009,(11):16-16
自从1996年与你结缘,已经十年有余,每目的工作总缺不了你,因为你已成为我工作中心灵相通的朋友:工作中有困难,找你探讨思路;工作中有疑惑,向你寻求答案;工作中有所得,送给你共享;甚至闲暇时,也总是不由自主地与你面对面进行心灵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镜头一:“宝宝,你快点,我们要迟到了!”年轻的妈妈一边说着,一边喂孩子吃饭,孩子到处跑,嘻嘻笑着不理妈妈的话。镜头二:“你怎么这么笨,上学了连个衣服也不会穿,你要让我给你穿一辈子衣服啊!”干练的妈妈一边埋怨着,一边快速地给孩子穿上衣服,孩子撅起嘴巴,悄悄地看了妈妈一眼。镜头三:“不要捣乱,快回你的房间看书去。你不会做就不要做,尽帮倒忙!”妈妈一边忙活着,一边把孩子推出厨房,不管孩子脸上的表情是委屈还是不满。镜头四:“我每天辛辛苦苦,希望你能成才,学习好,生活好。到头来学习不上进,什么也不会做,看你以后怎么办呀?”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关系到整个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实施自学能力的培养无疑要先从阅读书本做起,因为书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起始阶段,所以教给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书籍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  相似文献   

19.
学生荡漾着的笑容在数学课上慢慢消失,我的心里充满了焦急和困惑。课间,偶然翻开学生的书本,我发现这个小家伙居然把全书的内容都写完了。回想我的课堂为了统一的进度,统一的作业,我不允许学生写后面的作业。在课堂上学习已经熟悉的内容,缺  相似文献   

20.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很多地方的教学模式仍是比较陈旧,你讲我听,你划我背,学生死守书本,人云亦云,不知创新。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强打精神”而已。要打破这种局面,课堂上,就要跳出老师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老套路,努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把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为任何教育最终都要通过学生自身努力而内化为自我素质。正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预言:“未来学校与其说是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倒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