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广东武术历史悠久,拳派繁多.但众多南派拳在历史源流问题上仍是各抒己见,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观点。作为广东五大拳术之一的莫家拳,有史料记载以来,其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与其传承的悠久格格不入的是.该拳种的发展及其起源问题上亦是停留在相传、据传的层面上。对莫家拳历史渊源的考析可以从它的起源的时间、历史人物、使用的器械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进而得出:莫拳的产生与明时期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有很大关系;莫家拳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只是利用了众说纷纭的“南少林”这一主题,而与“南少林”并无直接联系;莫家拳在创拳初期及其流传过程中显然受“天地会”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2.
莫家拳诞生于岭南民间武术运动鼎盛的时期。它能够在众多武术门派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一是与创拳伊始莫氏家族辉煌长兴有关,文兼武备是家族实力的体现,"莫家拳"藉此开宗创派;二是莫家拳扬名海内外,广州林荫堂、林仲伟父子贡献不可磨灭。林荫堂先生是第一个将莫家拳传进广州的高手,林仲伟教授在此基础上将莫家拳进一步发扬光大。莫家拳传承人纵向传播的同时,继承者们利用所学的拳术同时糅合其他拳派在横向上进行了改造、创新,从这种层面讲,也是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对南少林太祖拳及广东洪拳渊源辨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两者的技术特点、风格特点及技击原则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讨广东洪拳之源。通过研究得出:南少林太祖拳与广东洪拳关系密切,应同宗属于南少林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4.
福建南少林文化研究现状与发展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少林文化"是"少林文化"的一个分支.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南少林寺"遗址"的问题至今没有定论,致使"南少林文化"处于起源不明,发展受阻的境地.认为应以发展为重,暂且摆脱"遗址"问题的争讨,以现存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给已建成的三处南少林寺确定一个统一的说法,并采取重整南少林武功、再续佛教禅宗渊源和开展交流活动等相应的措施,重新形成一个包涵有寺庙、武功、佛教、人物活动等方面内容的"南少林文化体系",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为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5.
夏旭峰 《考试周刊》2014,(66):108-109
畲家拳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担负着延续畲族文化的历史任务。然而通过调查表明,畲家拳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在学校的教育传承中基本处于空白。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畲族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发挥引导与桥梁作用,使传承人走进学校宣传与传授畲家拳;同时,福安市少数民族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传承的作用,把畲家拳、畲族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学活动中,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使畲家拳传承和学校体育教育双赢。  相似文献   

6.
"南少林"研究的检讨和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南少林”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同时也存在不少疑惑,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于“南少林”的确定标准并不科学,证据也缺乏说服力。本文从阐述少林寺以及佛教禅宗的发展的历史,以及少林寺在佛教禅宗发展中的地位入手,说明历史上所谓的“南少林”问题的提出可能是由于禅林中自我标榜领袖地位的产物。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可以断定历史上福建地区确实没有“少林寺”的存在。在检讨了这一研究过程之后,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出现地方利益的错误诱导和狭隘的地方情结给予批判,使之回归实事求是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莒县查拳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与历史生命记忆,充分体现了莒县民众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观念,如今其赖以生存的传承基础在现代化语境中不断遭受剥蚀,正处于凋敝之势。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等研究方法,从“非遗”视角出发,对莒县查拳的历史渊源、价值意蕴及传承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针对莒县查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社会化”“思想化”“边缘化”问题,即人群流失、代际萎缩、路径过窄等传承裂痕,提出具体消弭措施:创新传播途径,拓宽传承脉络;顺应时代需求,优化传承观念;开拓经济市场,推动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闽区域内的各地文化缺乏同质性和内聚力,而历史上多元的文化构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更使其呈现碎状的文化格局。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就闽碎状文化格局对南少林文化之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南少林文化缺乏坚强的内核,呈宽容又难融的发展态势;闽碎状文化格局是此态势的存在和持续的深层文化基础;南少林文化的发展不能背离“宗教是其本质、武术是其特质”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广东"客家拳"是广东近代拳种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客家拳派主要指清代中晚期传入梅州客家地区后所形成的武术流派。本文深入探析其传入时与"天地会"相关的社会时代背景、拳派关系特征以及区域生态、人文环境等内外影响因素,希望为客家武术发展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南少林武术传承存在的制约因素:行政体制因素、传统武术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针对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发展策略:强化政策力度,提升南少林武术的文化地位;搁置遗址争议,提倡和谐发展;制定推广的目标,丰富其内涵;定期举办赛事;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加强海外交流,扩大传播范围.为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庆东乡武术是别具一格的地域武术种类。在其传承过程中出现了特有的教“场子”和“破拳”的传习方式。“破拳”的传习方式在推动了东乡武术实战性的提高,促进了东乡武术技术体系的融合与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乡武术核心技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理解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有三种逻辑。从历史的逻辑看,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从现实的逻辑看,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标志着强国时代的文化自觉;从理论的逻辑看,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标志着基因符号的文化传承。在新时代,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本土化、大众化、课程化使其在广东高校的传播成为可能。推动文化自信广东高校传承模式需要构建广东高校文化自信传承的话语体系、广东高校"互联网+文化自信"的传播模式以及广东高校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方案。  相似文献   

13.
"南湖船拳"承载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承的使命。在政府、院校、"活态"传承人的努力下,将富含地域文化特色的项目"南湖船拳"列入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之中,不仅有利于优秀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承接与创新,更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文化的内涵。大学生通过地域体育特色项目的学习可以达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在社会生活中占居主导的地位。城市不是从来就有,而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产生的。对于中国城市起源问题的研究,在考古学与历史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着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同时,对城市起源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认识城市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助于对城市今后发展方向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生态保护视角出发,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永春白鹤拳的旅游开发的优势与机遇进行分析,从非遗传承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角度出发,在今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时应着眼于文化生态保护,充分发挥其发展历史具传奇性、对外联系广泛等优势,充分利用旅游需求转变、非遗保护传承重视等机遇,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做足"文化"文章、适度开发,使旅游业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传承岭南文化,感受幸福广东,首要的是必须解决文化认同的问题,然后才可能是文化传承的问题。只有了解了岭南文化,才会认同岭南文化,才可能热爱岭南文化,传承岭南文化。这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感受幸福广东,热爱幸福广东,建设幸福广东,是从不同维度去表述的同一件事情。一、认识历史主流边缘的岭南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岭南文  相似文献   

17.
客家拳是近代广东武术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广泛流传于粤东潮汕地区.通过调查发现,客家拳存在着潮汕脉络缺乏梳理等历史遗留问题,面临着竞技风格同化、理论研究滞后等诸多现实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武术观等理念下,提出客家拳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是重点,在教育重点发展过程中,新农村奖学金制度作为农村群众基层自发形成的奖学制度,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和乡风文明建设,有一定的推广意义。本文以广东汕头澄海地区为例,对于该地区部分地方自主新兴起的奖学金制度的起源、发展、意义及其完善等相关问题做了调研。  相似文献   

19.
传承人在可持续传承发展文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媒介,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都因为缺失传承人而最终导致失传。福建省屏屏南县漈下村虎尊拳属于非物质文化,也面临着即将消失的风险。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据统计法对虎尊拳进行调查,进而探讨传承人保护机制。通过虎尊拳调查得知:1、虎尊拳已传承8代,漈下村随着年龄的逐渐减小,学习虎尊拳的人数比例随之减少。2、加工神化传统武术,夸张难以置信,致使阻碍了传统武术传承人发展传承。3、现代表性传承人都处于老年化状态,传承形式单一,主要以武馆形式传承。4、问卷中150人中学习虎尊拳的人数有83人,经常锻炼的只有16人。5、漈下村虎尊拳代表拳师只有5名,传承人极具缺乏。  相似文献   

20.
《滁州学院学报》2016,(1):27-30
"华佗五禽戏"属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气功项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源远流长。但是,在"华佗五禽戏"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度不强,保护与扶持力度亟待加强等问题。因此,在实际中,传承发展"华佗五禽戏",必须合理定位,做好宣传,使其文化传承和商业功能有机结合;培养代表性的传承人;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发掘华佗五禽戏的"新潮"元素;同时注重发挥"学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