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V1来V2去”短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探讨了“V1来V2去”短语的语法意义,认为它表示相关动作的多次重复或持续。此意义是由趋向动词“来、去”词汇意义的虚化实现的,不过,“来、去”的虚化程度视动词的类型、意义而有别。“V1来V2去”短语对动词有一定的限制,只有表示可持续、重复义的动作动词、心理动词能出现在结构中。此外,本还讨论了“V1来V2去”短语的句法功能及限制条件、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用三个平面的理论对长治方言“来“字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指出长治方言的“来“有三种功能:一般动词、趋向动词、助词.由于所在位置不同,“来“所表达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各异.文章着重从历史和历时的角度,分析了“来“作为趋向动词的各种用法.  相似文献   

3.
§0、“去”与“来”是两个方向对立的趋向动词,它们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都常作补语或独立作谓语。因此,当它们用在其他动词性词语后究竟是补语还是连动式中的谓语动词之一往往不好分辨,例如: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说明“V+出+O”结构中“出”的隐现情况,把。出”分为动词的。出”和趋向动词的“出”,把表趋向的动结式核心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出”作动词则其为句子核心,“出”必须在场,“出”作趋向动词则其前面的动词为句子核心,“出”的隐现会造成意思上的差别,但不会影响语法结构。  相似文献   

5.
O.动词“出”有两个主要作用:一个是作主要动词用;另一个是跟在主要动词后边,作动词的补语,构成一种“V出”结构。通常把后一种用法的“出”叫做趋向动词。本文不讨论第一种用法,着重研究“V  相似文献   

6.
张志公先生主编的《汉语知识》里,把“趋向动词”归在“动词的附类”,理由是这类词具有动词的一部分特点,可是又有它们自己的不同于一般动词的特点”.这本书指出,“趋向动词”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作谓语.如:‘客人来了’,‘爸爸起来了,正在洗脸’.另一种是用在另一个主要动词后边,表示动作的趋向.这样用的时候,它们读轻声”.  相似文献   

7.
罗颖 《语文知识》2010,(2):86-88
文章选择了“来”、“去”、“上”、“下”几个趋向动词进行讨论,描述这几个趋向动词各自的语义特征及功能,并涉及了它们的结构关系,以及动词对它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V 过类”准动趋结构的自主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于某些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 ,把相应复合动词结构称为准动趋结构。在此基础上 ,举“V 过类”准动趋结构为观察和研究对象 ,讨论了这一特殊动词结构的自主性以及自主性的显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趋向动词“来”和“去”形成于哪一个时期,这是汉语史研究中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册中论述了“使成式”(即以形容词、动词作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及其发展,他认为:“依我们现在考察到的史料看来,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但对于以趋向动词“来”、“去”为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和发展,王力先生未作专门的论述。史存直先生认为“来”、“去”在其他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时是一种助动词,他在《汉语语法史  相似文献   

10.
一1.0《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中趋向动词大致有“出、入、来、去、上、下、过、起、回,进”十个。它们作为谓语动词的辅助成分,位于动词之后,总是以单音节形式出现,表示动词行为、动作的各种趋向。少许趋向动词也出现在形容词之后,表  相似文献   

11.
<正>"上、下、起、来、去、上来、下去"等20个用在句中主要动词之后的趋向动词是汉语动词大类中一个比较复杂的小类,由它引申出来的"动趋宾"结构的语序问题更是关于趋向补语问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吕叔湘(1999)在谈到"动词+复合趋向动词"构成的动趋式动词时说:"动趋式动词后面表事物的名词可以有三种位置:(1)在整个动趋式之后;(2)在趋向动词和趋向动词之间;(3)在主要动词之后,趋向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   

12.
趋向动词“上”可以用在动词后面构成“V+上”.也可以用在名词前面构成“上+N”。在“V+上”和“上+N”中“上”的语义有相同的地方,由于语法化进程和句式的影响,两个“上”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平时,我们常可接触这样的句子: ①衣服脏了,还不洗一洗? ②你的车子坏了,让我来修一修。 这些句子中的“洗一洗”“修一修”,即本文所说的动词“V一V”结构,这是种极常见的结构。 有人认为,“V一V”结构是动补结构,后一个动词“V”是借动词为量词。我们认为,这种结构中的“一”一般是用作语气助词,“V一V”结构是动词重叠的又一形式。  相似文献   

14.
0.动词“出”有两个主要作用:一个是作主要动词用;另一个是跟在主要动词后边,作动词的补语,构成一种“V出”结构.通常把后一种用法的“出”叫做趋向动词.本文不讨论第一种用法,着重研究“V出”结构及其句式.0.1 认定“V出”中的出表示趋向,这是一种笼统而模糊的说法,事实上,它有时并不表示严格意义上的动作趋向,如:(1)汽车开出了厂门.(2)信已经寄出了.(3)他认出是小李的笔迹.三句中的出,(1)的趋向意义比较明显,我们可以作一点变换:汽车开出了厂门  相似文献   

15.
“去来”的性质及其“来”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与方言用例的相互印证中讨论“去来”的性质 ,以历史语言学的视角考察“来”的历时演变。“去来”为两个词 ,“去”是动词或趋向动词 ,“来”是表祈使的语气词。“来”因其语法意义的抽象、概括程度弱化 ,在清代被适应性较强的“罢”所替代。  相似文献   

16.
趋向动词基本语义的共性是"移动性"和"目标性",这也是其语义虚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汉语趋向动词逐渐引申出非空间位移意义,从表示领属、占有等关系转变的一般趋向意义,到表示动作结果的意义,再到从空间领域引申到时间领域表示时间先后的时体意义,呈现出从实词到虚词演化的连续状态。而"来"和"去"的"主观性"主要突显了动词结果的主观感知性,表现出了汉语动词特别是趋向动词的主观范畴。  相似文献   

17.
“是时候+VP”是近年来出现并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兴结构,结构中的“是时候”一般整体使用,可以受到状语和情态动词的修饰。VP可以是具有祈使意味的趋向动词、心理动词、能愿动词和使令动词等,自主动词都可以进入“是时候+VP”结构,非自主动词只有一部分可以进入。“是时候+VP”与“VP+是时候”都可以对未发生的事情表示肯定或否定,但是“VP+是时候”可以肯定已经发生的事情,可以受情感类情态副词修饰,句中常使用停顿。  相似文献   

18.
动词后复合趋向动词带处所名词时,仅有“V Vq N处 来/去”一种语序,且对动词V和处所宾语N处有一定限制。不少留学生对这种不对称的语序难以理解。本文在分析了该格式的动词、处所名词后指出,受谓语动词V的强移动性、广义处所词的弱处所性及优先语势序列的强标记制约,“下来/下去”类复合趋向词与处所宾语共现时,只能存在“V Vq N处 来/去”一种语序。  相似文献   

19.
第3小题第①句标准答案为“云集”。《现代汉语词典》对“云集”的解释是: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这个解释表明,该词是一个描述性动词,“云”对“集”情态具有描述作用。描述性动词在句中往往充当描述性谓语,可带补语,不能带宾语。贾谊《过秦论》有这样的例子:“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该句“云集”的用法,正体现了其描述性的特点。“云集”还有“从各处来”这样的意思,决定了该词是趋向动词。而我们知道,趋向动词能用于动作的进行或完成,很少用于动作的持续。比如来、去,我们可以单说“来”、“去”,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20.
汉语句子中紧接动词后边的“到”的词性既不是介词,也不是趋向动词,也不是以语素的资格同它前边的动词构成一个整体动词,而是与动态助词“着、了、过”同类。动词后边连接“到”具有普遍性;“到”是动作行为状态的一种标志;“到”跟时间无必然联系;“到”的句式分布具有广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