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幸福生活的能力,目前,知识教学的种种弊端却离我们的教学目标越来越远。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和教学评价方面都赋予教学新的内涵和特征,使教学具有新的意义转向:教学思维从对象性思维转向关系型思维;教学价值取向由塑造“知识人”转向培养“生活人”;教师的角色由教书匠转向教育者。  相似文献   

2.
教学作为一种"人为的""为人的""人在其中"的意义世界,应该是促进人意义认知、意义选择与意义实现的实践过程,然而现实教学实践中意义失落现象比比皆是。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实体思维造成知识本身成为目的,人成为学习书本知识的手段;二是工具理性导致考试仅仅成为学生"谋生"的工具;三是知识拜物教导致了教学活动文化性的丧失。回归丰富的意义世界,需要教学由实体思维向实践思维转向,由事实立场向意义立场转向,由符号教学向文化教学转向。  相似文献   

3.
钟庆礼 《新疆教育》2012,(12):60-61
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由重教转向重学,重结果转向重过程,重继承转向重创新,重知识转向重能力,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这种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在物理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宁 《教育教学论坛》2012,(24):131-132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行,学生学习物理的理念,由偏重于获取知识转向于培养学习能力;由重在继承转向于重视创新和发展;由强调统一要求转向于关注不同需求。本质上来说,就是实现教育的个性化需求。本文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学"分离现象,探讨了克服教学弊端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构了师生交往的角色及方式。而关于教学交往的研究始终受缚于主体性等简单思维规限,并未因为信息技术的植入有新的认知和范式的颠覆。鉴于此,文章在对教学交往范式"复杂"转向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指出了简单化教学交往范式的实践症结。这些症结不断消解教学交往的关系性、非线性、自组织性等内在复杂特质,使之陷入教条化危机。真正教学交往更加稀少的现状亟须从学理层面明确教学交往范式的"复杂"转向:强化"反减法"意识、培养"自观察"思维、回归"生活化"理念,从而使复杂认识成为可能的范式结晶出来并得以扎根,冲破传统教学交往、简单知识传递的藩篱,以应对教育信息化的多元挑战。  相似文献   

6.
由于追逐时尚、"非此即彼"等思维方式,近年来的教学知识研究存在诸多偏失和学术泡沫。原因之一在于教学知识研究对教学事实表现出了偏离和不合理的批判。教学知识研究应该尊重教学事实,转向微观研究,踏实研究教育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曹丽华 《考试周刊》2011,(19):88-89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新的课程目标把教学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刘武德 《江西教育》2007,(18):16-17
"用教材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耀眼的光亮.这个崭新理念的确立,语文教学领域形成石破天惊、山呜谷应的态势,打破"教教材"的传统思维模式,扩大语文教学视野,由"知识"转向"人",转向"生命",转向"智慧".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已由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以探究为中心".小学科学教学同样如此,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索中走近科学,感受科学,认知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用科学思维获取知识的过程.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鲍春治 《家教世界》2013,(8):187-188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突破传统教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这对数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在新课程下,教师要"用活"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转变角色,由"师道尊严"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学模式,由"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在教学中要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能力,要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1.
"简易英语"主张教学从繁琐转向精练、由杂乱变成清晰有条理、从肤浅的知识学习过渡到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倡导简洁性、简明性、简易性和变易性教学原则。"简易英语"着力点在于阐明如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入手,寻求一种高效、简单、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2.
孙静 《快乐阅读》2012,(23):126
"问题"是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但"问什么"、"如何问"、"为什么问"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否则"提问"与"回答"就会流于形式,实现不了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从传统的满堂灌转向启发疏导,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思维素质,在这一  相似文献   

13.
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实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科学探究式"教学将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的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所获取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学的重心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的陶冶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现行大学教学模式存在着以知识性教学为主要目标,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单一,以传授为主;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师生关系不民主,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弘扬;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不够等弊端。依据新的人才观、教学目标观、教学过程本质观、师生观和教学评价观,大学教学模式应由教师讲授模式转向师生合作教学模式、导学模式与探究模式,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综合化,由智力教学模式转向非智力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开放的网络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技术》2018,(4):48-54
提升学习者计算思维能力成为计算机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计算思维教学经历了从"知识传递"、"工具操作"的后端"潜学"至"思维培养"的前端"显学"的发展过程。然而,实践环节中还存在"怎么教"和"如何学"的困惑。文章基于思维视域研究计算思维训练,认为计算思维训练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和技能练习,而是发展学习者认知结构、超越知识与技能的思维教学,并从知识、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维度构建思维能力发展模型;以应用"技术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思维技能训练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的载体,设计思维教学程序,提升学习者的计算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由原来的重教转向重学,由原来的重结果转向重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用教材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耀眼的光亮,这个崭新理念的确立,语文教学领域形成石破天惊,山鸣谷应的态势,打破“教教材”的传统思维模式,扩大语文教学视野,由“知识”转向“人,”转向“生命”,转向“智慧”。语文课堂异常活跃,在新理念关照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新的思考,新的追求,新的探究。  相似文献   

18.
"思辨缺席症"是英语专业教学急需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高年级语言教学阶段,语言教学的重心应由语言文化知识的讲授转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思辨性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笔者在探讨了批判性思维概念和英语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之上,指出英语专业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并以《高级英语》课程教学为例,将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以此激发学生进行质疑、反思、分析、推理、评判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促进其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相似文献   

19.
双向思维即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正向思维是指导思维活动按照事物发展的方向进行,而逆向思维是指思维活动从一个方向转向相反方向,在数学教学中双向思维比比皆是,运算与逆运算,定理与逆定理,分析与综合,以及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等,数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向思维,而且还能运用逆向思维解决相应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形成互逆联想,并不断提出“相反的思路”,重视双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可以克服由单向定势造成的解题方法的呆板,僵化,以及不善于在新的条件下独立发现新方法,新思路等弊端。如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双向思维,特别是进行逆向思维,往往会跨入一个新的知识领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呢?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的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在教学中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研究、发现,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兴趣,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品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