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滨江日报》作为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地区规模最大的报纸,记载着东北地区沦陷岁月的血与泪。虽然为宣传"日满协和",炫耀"王道乐土",该报纸站在讴歌伪满的立场上,但报纸公布的大量统计数字,却真实地反映了日本的战争企图,是对中国东北进行侵略和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铁证。尤其日伪统治后期(1941—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作为远距离作战必备武器的飞机成为第一需要。日伪统治者为筹措飞机及飞机献金,加速对东北人民的搜刮,强制推行所谓的"飞机献纳"运动。日伪统治者极尽搜刮、盘剥东北人民之能事,采用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掠夺方式,盘剥东北地区人民,体现出"飞机献纳"运动的本质是对东北地区极其疯狂、野蛮和丑陋的掠夺。  相似文献   

2.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为了维护其殖民统治,建立了严密的文化管制机构;通过新闻、发行报刊、宗教等各种宣传渠道,对其"王道政治"进行了广泛的宣传;用"王道乐土"、"民族协和"等口号泯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蓄意篡改、伪造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欺骗东北人民,以达到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柳条湖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70年后的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通过了一本"新版历史教科书",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说成是"自卫"--中国反日活动才是战争的起因.这种歪曲历史的说法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曾经饱受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蹂躏的中国,及其他日本周边国家的强烈愤慨和斥责.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铁"),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在我国东北进行殖民掠夺而建立的日本官办企业,但同时它又代表日本政府掌管着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殖民大权."满铁"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历史是帝国主义侵华史的一个部分.另外,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说,"满铁"的若干特点也正是日本资本帝国主义若干历史特点的反映.一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沙俄手中夺取了中东铁路南端支线.为了利用这一铁路进行殖民掠夺,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以经管南满铁路成了当时日本统治阶级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日据东北时期,为了在伪满境内营造出一个万民崇奉的"国家信仰",从而达到钳制民众思想,操控傀儡政权,实现将东北地区在文化上与中国母体彻底剥离等政治目的,日伪当局先后颁布了大量相关法令并辅之以各种行政手段,  相似文献   

6.
刘雅军 《历史教学》2005,(12):28-34
世界历史观念不仅与民族文化反省密切相连,更直接影响着该国民的自我定位及前瞻未来的方向与行动力.明治时代,日本人的世界历史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以"万国史为世界史";二是"以欧洲史为世界史";三是通过"东洋史的构建",赋予世界历史观念新的内涵.在前两个阶段中,日本人侧重民族文化反省及进取精神;后一阶段则表明日本企图在亚洲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为自己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北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开发较晚,资源丰富,且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近代以后逐渐成为列强角逐的重要区域。其中日本先后通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逐次夺取在东北的侵略利益,不断地辐射侵略东北,其目的就是最后吞并整个东北。东北地方当局崛起后,力图改变这种危机局面,在经济上采取措施对日本侵略进行抵制,力图用经济方法把日本经济侵略赶出东北,逐渐摆脱日本的经济控制。  相似文献   

8.
论“满铁”对中国“明暗双轨”的经济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铁”对中国东北物产的经济掠夺,其手段一是以大连港、南满铁路和安奉铁路为主要交通,疯狂掠夺中国东北的煤、大豆、玉米等物产的“明轨”;二是以开采东北矿产、利用东北的农副产品发展加工业为主的“暗轨”,给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民族工业的破坏异常严重  相似文献   

9.
明治维新后,日本便开始积极谋求向外扩张势力。在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满蒙"始终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攫取"满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届日本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满蒙政策",以达到独占"满蒙",进一步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目的。研究日本"满蒙政策"的演变过程,不仅有利于对"大陆政策"问题的探讨,同时对深入研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地区史,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统治者为了造成大和民族人口的绝对优势,达到其永远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开始推行“武装移民”政策,并于1936年将其确立为日本的重要国策。在移民侵略政策下,来到中国东北的10万日本“青少年义勇军”全部加入了日军的作战部队,沦为日本军国主义和侵略战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1.
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东亚第一个近代"文明"国家。在明治时代,日本为了证明自己是文明国家,一方面向西方学习,一方面向世界输出其"文明"。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日本将明治维新作为"文明"输出到中国,既有学界的作用,也有官方的背景;既有输出方面的动力,也有接受方面的需要。重野安绎的《大日本维新史》和大隈重信的《开国五十年史》就是很好的例证。只要以文明的手段输出"文明",客观上还是能够起到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的作用。从"文明"输出的视角来看明治维新,可以加深对明治维新及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右翼分子自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80年代和 1997年以来 ,围绕历史教科书问题共掀起过三次篡改历史的逆流。他们的目的是企图否定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历史。篡改的主要问题是 :将日本描绘为神国 ;认为战争无正义与侵略之别 ;掩饰日军侵华的暴行 ;歪曲慰安妇问题 ;否定日本的细菌战和化学战 ;把发动太平洋战争美化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用德国和意大利对侵略战争认罪的实例 ,对比日本 ,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除通过军事侵略中国外,还发动了文化侵略,实行语文奴化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其基本策略是删改占领区的国语教科书和编写日、满政府的国文教科书。在其所编的国文教科书中,企图通过课文的选编以建立满族认同、消解异族反抗、宣扬日本亲善,并最终达到全面实行奴化教育、统治中国的目的。虽然这种企图最终失败,但仍值得中日两国人民反思,以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相似文献   

14.
习总书记提出"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要强化大学生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该课程以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为载体去阐述"民族精神",对于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极大优势。本文重点论述如何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来推进"民族精神"融入课堂,从而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实质,并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民族危亡之际,面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傅斯年深刻意识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因此,针对日本"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的谬论,他联合史界学人撰写《东北史纲》一书。《东北史纲》是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后,中国史学界出版的第一部东北地区史,用铁的史实证明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之一,为民族和国家的完整与独立做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16.
日本式的"拉面",是近代日本的产物,源于中国的汤面而最后演变成了具有浓郁日本风味的面类食物,是一种结合了中国和日本诸多食文化元素后形成的独特的食品,是日本将外来食物日本化的一个典型。从"拉面"形成的历史以及它的现状可以看出日本人对食物的嗜好倾向和近代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后,日本不断进行对外扩张,推行"大陆政策",期间新造了政治地理名词--"满蒙"。诸多日本女性作家旅行、旅居"满蒙"并以纤细笔触创作了众多相关文学作品。一些作品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丑化中国,渲染"五族协和",为日本的殖民统治服务,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对外扩张政策在文艺领域的渗透。同时亦有作品对战争及殖民具有清醒的认识,批判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呈现中国人的善良与大爱,并表达了对日本民众战争认知及日本历史教育的忧虑。女性作家战争记忆中的"满蒙"叙事,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与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沦陷区的工矿业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在东北,在"日满经济一体化"的口号下,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的统制;"满铁"、"满业"两大会社对工矿业实行了高度的垄断。在华北和华中:日本政府把经济划分为统制事业和自由事业两种,统制事业由两大"国策会社"经营,自由事业通过"军管理"、"委托经营"、"中日合办"、"租赁"、"收买"等五种方式占有。日本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造成了中国工矿业的畸形发展,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绝境,也截断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亚洲主义"(Asianism)无疑占有一席之地。近代中国人对日本"亚洲主义"的反应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思想凭依的不单纯是民族、领土、主权等民族主义或国民主义的意识形态,还有种族、文明、地域、道德(公理、王道)等超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并不是缔造近代国家的唯一的意识形态要素。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从民族主义的"想像"(fiction)和"本原"(origin)两个维度重新审视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的近代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文章在继承了众多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将重点考察近代中国语境里的亚洲主义话语,试图对亚洲主义与中国的近代性的关系作一概观。  相似文献   

2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下,闪电式地侵占了我国的领土东北。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这一侵略战争的目的并非只限于侵占东北,而是企图进一步灭亡中国。日本帝国主义的这一侵略行动,促使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相对地下降为次要矛盾了;而国内各阶级间的关系,也因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无不激愤,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立即谴责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揭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