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平仄是就汉字的声调说的,声调也叫字调,就是汉字的四声。古代的四声分为平、上、去、入,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入声字已消失,四声就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半仄这两个概念,是格律中的术语。“平”就是四声中的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不平的意思,除去平声都是仄声(上声、去声)。要弄清律诗的平仄规则可以五言律诗着手。例如: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国诗”的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格律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也说明了平仄对格律诗之重要。所谓平仄,就是把汉语发音的四声,根据诗词需要分为平仄两类。古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就是平声,即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声、去声和入声,即现代汉语里的上声和去声。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汉语的入声字已经消失,分别归入了现代汉语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陕西方言对知照两系及日母逢入声薛药觉韵有关字的读音问题,其中牵扯“说(~话)”字以及“卓戳硕若”等北京翘舌音声拼[uo]韵母字的读音问题。“说”字在米脂等处读作入声,关中以及陕南山阳等处读作阴平调,陕南的西南官话读作阳平调,白河方言读作去声调,商南读作阴去调。“说”字的声韵组合很复杂,例如关中方言区西安等。“设摄涉赊奢”等字同音。陕北晋语以及宜川等处亦如读本文所讨论的“卓戳硕若”等字,关中多数方言点读这些字为平舌音声母拼以[Ц]为介音的音节。蓝田等处“卓戳硕”等字读作平舌音声母。  相似文献   

4.
陈卫兰 《语文知识》2001,(11):64-67
“特别急促”四字在中古时期声调都是入声,普通话声调是去声、阳平、阳平、去声。这说明古今声调发生了变化,中古的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分别归入其他声调。入声字在构成古典诗词的音律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如果不了解入声字知识,就会影响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入声是古代的一个调类,在今官话方言中都已消失,分派到平、上、去声中去了.就《方言调查字表》所列入声字对照兰银官话、中原官话陇中片方言、东北方言做了穷尽性的统计,比较了这些入声字在上述方言中的分派情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调查了《广韵》的入声字在聊城方言中韵母和声调的变化情况,其特点是:入声韵尾全部消失,几乎全部变成阴声韵;入声派入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相似文献   

7.
掌握四声的难点在于入声.特别是已归到平声中去的那部分入声字,因为它混淆了平仄阵线,而诗词格律正是以平仄来定谱的.所以这里突出地谈谈如何辨别入声与平声.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的声调,在中古时期,可以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平仄也是对古代汉语声调的分类,平,是指的古平声字,仄,则是古代上声、去声和入声三个调类的总括。今四声是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古今声调之间的关系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旧体诗词所采用的平水韵与唐宋的实际语音大体上是一致的.到公元十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十二首菊花诗全是七言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严谨。押韵严格,大多处对仗比较工整,个别对仗稍嫌欠工,平仄的使用也比较讲究。用普通话语音分析菊花诗,有90个字平仄不合。其中62个字属于"一三五不论",26个字是古代入声字,两个字在平水韵中有两读。  相似文献   

10.
语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发展到今天却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声分成了阴平、阳平,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及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已经中消失。这个变化给北方人识别古代(上古、中古)入声字造成困难。但语音的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规律可寻的,只要仔细分析研究是可以寻出一些规律。下面从语音的  相似文献   

11.
从调类、调值、韵母等角度对下花园入声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对比了下花园入声与太原入声以及下花园青老年入声的差异。结果表明,下花园入声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舒化的;与入声保留相对完整的太原入声不同,下花园入声字舒化现象较多,说明入声的淡化与消失呈包围状,即入声的消失是由边缘地带依次向中心地带进行的;青老年入声的差异说明入声的消失在青年人身上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普通话中,古入声字旱已消失,分别归八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中去了。历史久远,这些入声字原是怎样的读音,今天恐怕谁也难以讲清,所谓“入声短促急收藏”的古诀运用起来,有时也似乎不那么灵验。究竟如何辨认古入声字呢?我觉得可试行以下四法。一、排除法:即弄清现代汉语中入声字的分布情况,找到某些非人声字区,进而排除它们,以缩小辨认八声字的范围。我们知道,在普通话中,凡是鼻韵尾(an、en、ang、eng、ong、ian、in、iang、ing、iong、uan、uen、uang、ueog、uan、nn)的字都不是入声字。同时,我们还发现除ae、ie外,所有复韵母的字,入声字也比较  相似文献   

13.
入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然而入声有着非常独特的发音方式,在表情达意上有别样的作用,故被大量运用于古诗词中。入声的消失使得许多古诗词读起来平仄不相对、不押韵,其蕴含着的特殊声情也很难从诵读中体会出来。本文将从辛弃疾的词作入手,探究其中入声韵所传达出的特殊声情,分析入声韵对情感抒发所产生的独特作用,从那些反复回环的入声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感受其作品的美感。  相似文献   

14.
一、识别古人声字的意义唐宋六、七百年间,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高峰,而律诗(又称近体诗)则是唐宋诗歌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种近体诗的格律,是以句型整齐、用韵严格、注重平仄、讲求对仗为其基本特征的.在六朝声律之学基础上形成的律诗,以其声情并茂的独特艺术形式赢得了人们的特殊喜爱,影响了后世以至现代的诗歌创作,可谓源远而流长.近体诗的格律,是以平(平声)仄(上、去、入声)相间、相对、相粘的丰富变化所形成的音乐旋律来表情达意的,因而区分平仄就成为格律研究和欣赏中最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5.
入声辨析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声对于北方人,尤其是对五方杂居、共操新疆“雅言”的汉族人来说,真有神秘莫猜之感。在古汉语教学中,如何认识入声,引导学生正确划分诗词平仄,是古音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辨析入声,似乎还没有一个好的方法。有的人说:“这部分字不多,一是靠记忆,一是靠查韵书。”王力先生也说:“占代的入声字,……,只有从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字是有限的,”“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由此看来,死记是唯一的稳妥方法,因为除了死记,学生们一般还没有十分方便的韵书去查。  相似文献   

16.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关于该书编写方法的说明中有两条涉及“本声外来”的问题:一、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如“鞞”字次本韵后,使黑白分明,以别本声外来,庶使(便)学者,有才者本韵自足矣.二、平声如尤侯韵“浮”字、“否”字、“阜”字等类,亦如“鞞”字收入各韵平、上、去字下,以别本声外来,更不别立名头.研究此书的学者们对这两条,特别是第一条,都十分重视,但是对于“本声外来”却很少讨论,惟有杨耐思先生释之最详.他说:所谓“本声”指该字本来的读音,所谓“外来”是指临时协入某音……入声本来就是入声,与平、上、去声“黑白分明”,因此,派入平、上、去三声就是“外来”.“浮、否、阜”等字属尤侯韵,不属鱼模韵,叶入鱼模,所以是“外来”.(杨耐思,1981年)这段解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声和外来是对同一个字或同一类字说的,所指是同一个对象.第二,入声仍然是入声,跟平、上、去声不同音;“浮、否、阜”仍然属尤侯韵,跟鱼模韵不同音.  相似文献   

17.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齐微韵入作去中收一“剧”字,当是入作平声阳而误收。今河北容城县“剧村”之“剧[ki ]”正是阳平声。剧村与元大都(今北京市)两地语言相同或相近。讨论入声的消失与否,笼统地说“广大北方地区”或“中原之音”,极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失误。可以容城方言为基础和《中原音韵》、早期杂剧作家的用的以及现代北京话相比较,从彼此异同了解中古入声消失的时、地。周德清与早期杂剧作家用的根据的是不同方音。容城方音与《中原音韵》清入声作上声是一致的。容城方言是《中原音韵》语音系统的基础。《中原雅音》同样反映了中古入产消失的实际。容城口语中一些清入作上声字的现象,其年代早于《中原音韵》。入声的消失,由大都往南的保定地区应该是较早的,大约是在13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18.
“做”和“作”本来是一个字。古代只有“作”字,是个入声字。后来在说话中变成去声,可是读书音还是入声,就有人造出一个“做”字来代表说话的去声字音。“做”也不短,宋朝已经有了。这种“文白异读”的现象,现在许多方言里都很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一定听别人说过张三李四,奇怪,为什么人们不是说张四李三李三张四呢?大诗人余光中说:那是因为张三李四符合汉语平平仄仄的规律(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一般是仄声),平平仄仄才好听、顺口。如果变成张四李三音调就变成了平仄仄平,这样就不好听。哎,猴子虽然比其他动物聪明一点,终究还是不如人啊,你看,古代有群猴子,他们就不喜欢很好听的朝三暮四(音调  相似文献   

20.
用“三二原则”(即无变格的五律平仄律构成须是三平二仄或三仄二平、且尾部不能是三平或三仄 )及部分传统方法可简便地判断出近体诗的平仄律 ,并可分析出“一三五不论”和“二四六分明”的确切条件。讨论“二四六分明”也具有判断古代入声字转化为今平声字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