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法律语言学是一门语言学与法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以法律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立法语言作为法律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一切用文字表达的法律条文.宪法作为一国之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条文的制定依据,其有关条文从语言风格、核心语词、句式特点等方面更为直观的体现了立法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宗炎,1913年出生,广西合浦县人,现任中山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副教授、教授,广州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教授。主要著作有:《回楼谈英语》(1983)、《语言问题探索》(1985)、《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1988)、《汉英语文研究纵横谈》(1997)、《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1998)。现在兼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现代语言学丛书》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外国语与外国文化丛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学英语实用技能教程丛书》主编。  相似文献   

3.
二战以后,受哲学语言学转向和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人们认识到模糊语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法律领域中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修辞学、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模糊法律语言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4.
叙述现代语言学大家索绪尔的生平、著作,阐述其学术地位与评价。将索绪尔的生命历程分为出身与青少年时期、德国求学时期、巴黎时期和日内瓦大学任教时期四个时期,介绍给索绪尔带来世界影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研究状况,认为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不是对先哲和时贤学术观点的整合,而是以任意性为第一原则、以相互关系为基础构建的语言符号学。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它大体经历了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现代语言学和当代各种接缘性学科建立的繁荣时期。当代语言学研究,冲出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狭窄天地,建立了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艺术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等接缘性语言学分支学科。语言的接缘性研究摆脱了语言研究仅限于语言结构本身的束缚,开辟了语言研究的广阔天地,促使了语言学转向和修辞学转向的进程,为语言研究带来了艳阳天  相似文献   

6.
二战以后,受哲学语言学转向和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人们认识到模糊语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法律领域中的语言现象.从认知语言学、修辞学、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模糊法律语言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7.
在语言的棋盘上纵横捭阖——索绪尔语言学理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包含了他几乎所有的语言学思想,他提出的“语言和言语”、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语言的系统性、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共时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理论、原则和概念,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开辟了语言学研究的新时期,索绪尔是当之无愧的现代语言学之父。  相似文献   

8.
一、本书的概要 2008年3月出版的《三一语言学导论》(以下称《导论》),是由北方民族大学教授聂炎主编的一部介绍王希杰先生三一语言学的理论著作。可以说《导论》是第一个三一语言学的样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介绍了三一语言学学说。  相似文献   

9.
二十多年来中国法律语言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多年来我国法律语言研究可分三个阶段:酝酿期、草创期、深化期。研究的特色是重视构建法律语言学理论体系,潘庆云的《跨世纪的中国法律语言》等的理论及体系各具特色。法律语言研究的成绩主要是: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力和发展前景的学术队伍;初步构建了法律语言理论与体系;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重视为现实服务。不足之处是:法律语言各部分研究不平衡;学术争论不够;科学性、系统性不够,紧扣法律语言特殊规律的力作不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察知网中法律语用研究期刊论文及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问题,为法律语用研究描绘出宏观研究现状。法律语用研究集中于法律语言模糊性,法律翻译等纯语言研究,且研究人员多为语言学专业,法律推理与逻辑语用研究有待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语言伴随着人类行为不断丰富发展的时候,它作力一门学问,其研究的触角逐步伸向许多领域,与多种学科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由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各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表达成为学说,都离不开语言的记录.所以,语言在边缘科学的研究中表现出广泛接缘性,形成一系列交叉和综合性学科,如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等。现在语言学又与文化学接缘,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即“文化语言学”,而这门学科理论的系统化和结构的模式化.最先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邢福义先生主编的《文化语言学》著作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降,认知语言学从诞生之日起,不断反思和批判生成语言学理论,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日趋走向成熟.对语言的语音、音位、词汇、句法、语篇、语义、语用等各个层面进行了研究,展示了其强大的解释力.以《认知语言学》期刊2009年刊载的论文和评论为数据,综述认知语言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阐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现状,探析当下的研究热点问题,展望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关于语言哲学的思想奠定之后语言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从偶值思维入手,研究其著作中的三对关系,从而探讨索绪尔的语言哲学观。其语言学理论中体现出的偶值思维对以后的语言学家产生较大影响,而且对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具有理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聂焱主编的《三一语言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出版发行之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江苏省修辞学会部分会员曾就该书及相关的语言学、修辞学及语言学流派等问题,在南京召开研讨会,一致认为王希杰先生作为“三一语言学”理论的开创者称得上是一面旗帜。聂炎主编的《导论》是一部对三一语言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难得之作,是汉语修辞学学史和汉语语言学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笔者认真研读之后发现,这本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别开生面、特色鲜明,体现了对三一语言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毕节学院学报》2006,24(3):F0002-F0002
王希杰,男,汉族,1940年10月13日生,江苏淮安人。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现为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两篇论文,走上语言学研究之路。《有物、真实、切题、适量》一文选入了国家教委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1980年,与吴士文等创建中国修辞学会,为第一任秘书长。主要著作存《汉语修辞学》(1983)、《修辞学新论》(1993)、《修辞学通论》(1996)、《修辞学导论》(2000)、《数词、量词、代词》、《动物文化小品集》、《说写的学问和情趣》、《说话的情理法》、《语言学在您身边》、《语林漫步》、《语法、修辞、文章》、《汉语释疑辨难集》、《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语言随笔精品——王希杰特辑》、《王希杰语言随笔集》(日本)等。王希杰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教学与研究,主要讲授《语言观和方法论》、《现代汉语学》、《语法学》和《修辞学》等课程。2005年11月,王希杰教授受聘为我校学报修辞学专栏主持人。  相似文献   

16.
聂焱主编的《三一语言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出版发行之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江苏省修辞学会部分会员曾就该书及相关的语言学、修辞学及语言学流派等问题,在南京召开研讨会,一致认为王希杰先生作为“三一语言学”理论的开创者称得上是一面旗帜。聂炎主编的《导论》是一部对三一语言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难得之作,是汉语修辞学学史和汉语语言学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笔者认真研读之后发现,这本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别开生面、特色鲜明,体现了对三一语言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法律语言是法律的载体,从立法到执法,整个过程是语言构建以及互动交流的过程。因此法律语言的研究发展关系我国法制体系的构建。本文从法律语言学的发展背景,探讨了法律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进一步阐述了我国法律语言学的基本特点以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传播法律的工具,法律的形成及其社会效果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语言的参与。法与语言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已经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学科——法律语言学或法学语言学。法律语言学研究法律规则极其运用解释的语言,侧重共时性;法学语言学研究法律规则形成背后的思想基础以及各种因素,侧重历时性。广义的法学语言学包括法律语言学。  相似文献   

19.
索绪尔在1906年开始讲授普通语言学,到1911年连续讲了三个教程。这三个教程都没有完整的讲稿。1913年索绪尔逝世后,他的学生巴利和塞什艾根据很多同学的笔记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文章拟从"下棋"的比喻及其所关涉的诸如语言与言语、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共时态与历史态的二元对立思想以及语言价值论的思想等方面来探讨索绪尔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20.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5):F0002-F0002
钟玖英,女,1964年生,江西兴国人,南京晓庄学院语言学教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华东修辞学会理事,江苏省修辞学会副秘书长。钟玖英教授长期从事汉语修辞学、词汇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及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近五十篇,出版《修辞学:理论新探与现象分析》著作一部,主编《语言学新思维》等著作六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