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品德素质教育水平,教育部门加大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规划。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做出探讨,并就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进行了详细总结。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小学教育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成为了重要手段。考虑到小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阶段,如何在小学阶段积极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针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努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成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考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应结合小学生特点,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书育人的课程,也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重视,并且正确引导小学生,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这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大有裨益的。主要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重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与态度,塑造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情感。本文介绍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小学德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作为小学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比较系统地进行了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本文将基于现状,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对于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指出: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要结合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及社会技能为教学目标。从小学阶段学生道德和品质发展的特点来看,品德与社会课在小学阶段的开设,是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生活的良好培养。教师将以新课标为大背景,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思考如何提高这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的角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点。品德与社会教学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为根本,探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课程教学的具体策略,希望给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于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因此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至关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小学品德和社会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品德和社会课程的设置目的是把学生的社会行为向正确方向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一般都是从德、智、体、美、劳进行教育,在这其中把品德教育排在教学的首位。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品德,二是社会品德。本文先介绍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不足,从不足方面逐步找到更适合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的教学策略,为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以社会生活作为基础,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教师在进行品德教学时,要想方设法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考虑充分去开发、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小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以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小学品德课堂变成富有生活化的多彩课堂。  相似文献   

11.
由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较不成熟,思维素质正处在发育和培养的阶段,所以小学品德课程和社会教学是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学科。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趣味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2.
正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小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情商最为有效的方式。美国教育家杜威"做中学"的观念给我们启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为特征的主体性活动是该课程教学的有效载体,应贯穿于小学品德学科课堂教  相似文献   

13.
陈镇海 《考试周刊》2013,(82):135-135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种新型课程为小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学会分辨是非,丰富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培养道德的奠基石。因此研究《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是小学思品教师的重要课题,文章探讨了“三动”教学法,即巧妙激趣,让学生心动;激发诱导,让学生情动:引导实践.让学生行动。  相似文献   

14.
改革经济的发展促使教育事业逐渐走向智能化人才培养之路,作为教育发展基础的小学教学课程的要求和标准也逐步得到提高。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观的综合课程,对小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经验结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达到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促进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但是,目前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却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悟得少"、"情感引导多,实践活动少"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把原本活动性很强的品德课上成了理论引导课,学生品德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实施新课程以来,课程校本化被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联系学生  相似文献   

16.
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实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在小学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是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性课程。根据品德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应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实践这一基本策略,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与行为的主人。一、实践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基础影响人品德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代心理  相似文献   

17.
傅彩霞 《教师》2010,(15):14-14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最终目的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与热爱生活的儿童。担任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根据小学生特点将内容的知识、观点及行为编成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歌舞、故事、竞赛等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让小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得到教育。  相似文献   

18.
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提高小学生教育的重要课程。素质教育即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能力。因此,研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育方式,旨在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专门针对小学生开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新课标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更接近生活,更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帮助儿童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老师,作者对这门课程提出教学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是以小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其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和社会性发展是该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对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一、注重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