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今社会各国教育追求的培养目标和根本任务.我国创新型教师的创新特质包括以下要素: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强列的社会责任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职业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和个性修养.  相似文献   

2.
<正>在生存与学习方式迅速变革的当今时代,社会强烈地呼唤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索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给发展创新教育带来空间与活力。从以下两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3.
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七点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新教育观念;创设创新教育的环境;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顽强的创新意志;养成良好科学的态度;学会学习,培养终身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时代强烈呼唤我国教育和大学创新,而教育和大学创新的关键是理论创新,关注当代我国高等教育前沿问题已成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工作、加强学科建设和进行理论创新的关键所在。关注当代我国高等教育前沿问题既要勇于创新又要严谨求实;要密切关注当代我国大学文化问题研究;提倡和树立一个好的学风。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创新潜能,当前温州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创新处于融合期,校企合作的模式还需不断创新,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企业对于高职教育创新有着强烈的需求。温州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创新的策略有: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引导;企业应积极参与,塑造形象;院校需主动出击,争取资源;社会得聚合众力,创建环境。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新生在心理上有着强烈的发展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正是创新心理素质包含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培养的动力.因此,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最佳对象,是大学新生;最佳培养时期,则是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伊始,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大学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 ,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 ,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将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付诸实施 ,使大学真正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场所 ,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 ,并将他们引向真正的学科创新行动 ,应当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一、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我们认为 ,2 1世纪的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强烈的学业进取心与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和科学精神 ;既能接受挑战、参与竞争 ,又能…  相似文献   

8.
<正>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们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学》2013,(5):6
创新载体是创新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丰富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我校充分依托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资源,建立了励志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理想教育。励志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促进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多样化的方式推进励志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试论创新教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创新教育呼唤创新教学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教育贵在创新,它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者通过组织创新性的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第一,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  相似文献   

11.
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新世纪高等师范院校急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主要分为创新教育基础、创新教育能力、创新教育精神.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数十年创造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深入了解和正确解释陶行知肯定儿童创造潜能的普遍性与开发的必要性,以及“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儿童“六大解放”和满足“三个需要”等创造教育思想的脑科学原理,对今天开发儿童创造潜能,培养创造性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高师院校声乐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音乐教育人才的必然选择。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旧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创新学习心理素质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学习心理素质是由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进取心三部分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是从事创新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开展创新学习心理素质教育有赖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创新学习活动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实施创新教育,需要大量的创新型教师。高师地理专业是培养创新型地理师资的摇篮。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对师范生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certain strategies and conditions that should be used by teachers in kindergarten so as to foster creative thinking and creative behaviours to children. We used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 for 6 months in a public kindergarten in a suburban area of Greece, and we developed a creative music and movement programme. The programme was based on the 4Ps of MacKinnon (press, product, process and personalit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rticipated in the creative programme 2–3 times a week,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participated in the unstructured free-play setting. A total of 16 interventions were applied of 45–60 min each. The intervention was conducted by an external teacher, specialised in music and movement education, who was also the observer of the intervention. Double evaluation was applied in both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based on MacKinnon's approach.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following MacKinnon's approach during the design of an educational programme could foster children's creativity.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因人因事 ,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崇尚创造精神,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创造教育思想。追寻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创造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具体方法和原则等,对我国目前创造教育的实践有很大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即相关学科知识拓展素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质、教育科学研究素质、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才能成为大有作为的创新型教师。  相似文献   

20.
创新精神、创造性人格及其培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创新精神由创新意识,质疑与批判,探索与求实,冒险与牺牲,紧韧与宽容等成分构成;创造性人格由创造性个性倾向,创造性自我意识,创造性心理特征所构成。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必须营造有利于创造的社会氛围,学校组织氛围和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