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1904年末,在上海公共租界内发生的"警世钟案"实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制造的冤案,其实质是列强针对中国人排外情绪的惩戒。它的发生是《警世钟》一书所传递的"文明排外"主张与列强在华利益发生冲突的结果,而此时蔓延在华人社会中的排外情绪则将二者的冲突放大了。清末此起彼伏的排外运动给列强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列强处理"警世钟"一案时格外强硬。清政府在本案中态度暧昧、抗议无力,很大程度上迁就了列强。  相似文献   

2.
维新时期,湖南有识之士面对列强的侵略,开始逐步摆脱过去的盲目排外思想,主张"文明排外"。"文明排外"是维新时期湖南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一种新式的反帝武器。从其思想内容上看,主要体现在宗教、对外交涉、经济、思想意识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3.
江浙铁路风潮中代表入京问题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浙铁路风潮中,绅商代表入京是官商矛盾得到缓解的转折点。代表入京前后态度的变化,是江浙绅商排拒外债、自办铁路所面临的困境的真实体现。江浙铁路风潮充分表现了文明排外的巨大声势,同时也暴露了经济民族主义的双重性,一是形式上过于偏执,二是本质上存在着潜在的妥协倾向。  相似文献   

4.
拒俄运动期间,上海的绅商士民以“文明排外”相号召,通过集会演说、组织社团、发行报刊等方式,引导舆论,聚集力量,造成声势,形成了有效的社会动员。由此,在民间社会的对外交涉和斗争中,确立并凸显了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和政治取向,提示了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可能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5.
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排外是20世纪初中国收回铁路利权的基本口号,它较集中地体现了近代国人的赎路情结。赎路情结虽然使政府和民间一度呈现出激进的排拒外债态势,然而,文明排外却并未形成对铁路外债全面的抵制,主要是通过一些"合法"的手段并付出高昂代价收回部分路权。这种言行之间的差异导致清季的收回利权渐失其光芒,文明排外不能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维持国权与引进外资的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因外交事件的刺激而导致的集体性民众抗议运动,其中,上海是最重要的中心之一,运动中当地民众反应甚烈,包括许多下层民众都有不少集体性举动。然而,这些举动未必反映了他们的爱国认知,却更多地与当时上海广泛流传的日人放毒谣言密不可分。“日人置毒”风潮伴随着五四运动在上海的爆发而产生,风潮中,民众对一些有下毒嫌疑的日人乃至华人实施暴力攻击,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勾结,为中国社会的前进设置了更大障碍,中国只有通过斗争摆脱殖民主义统治,才能走上历史发展的正常轨道.中国在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的失败,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在于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对"和"、"战"问题,应当具体分析.但在外国已经大举入侵的情况下,"主和"实际上就是投降卖国.把"主和"说成"明智"、"爱国"是对历史的曲解.近代中国农民的自发反帝斗争是以笼统排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带有原始、落后的色彩,但它本质上是爱国的、正义的、进步的,把他们的排外与封建顽固派的排外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同样,对"反排外"也应具体分析,"反排外"的既有积极学习西方,谋求救国自强的先进人物,也有甘心受列强奴役的惧外、媚外之徒,绝不应一概予以肯定.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真正的出路.认为"向西方学习"是中国"唯一的出路"的观点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8.
18世纪末,荷兰殖民地巴达维亚的华人社会事务主要由当地华人建立的吧国公堂进行处理。整理、归纳吧国公堂的审案记录《公案簿》,发现吧国公堂审案具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受审案官个人阅历影响,同时在特定领域学习参考荷兰法律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杜晨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2):144-146,149
北洋政府时期,江西先后发生3次金融风潮,即"取消九三八平市银"风潮、"官票"风潮和"江钞"风潮,每次风潮均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社会动荡等后果,还有不少金融机构在风潮中关门倒闭,给刚刚起步的江西金融业以沉重的打击.仔细考察上述3次金融风潮的基本史实和前因后果,对当前的金融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24年天津北洋大学的学生,由于对该校的学制和校长冯熙运不满,为了自身的前途,以罢课、请愿等方式,掀起了一次抗议风潮。这次风波的起因与当时学校的隶属权责关系、政治与文化的相互作用、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不合时宜的学制等四个方面有很大的关系。从这次风潮可以看出政治系统应减少对社会组织的干预,以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尤其是北洋大学原来残酷的淘汰制与新学制相比,北洋学生们更加欢迎新学制的实行。  相似文献   

11.
"宋教仁案"引发了一场国民党反袁舆论风潮,对当时的政治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舆论风潮中国民党由于过于愤慨,出现了过激的言行,使其声誉受损,而袁世凯政府以其较为纯熟以及表面上看似理性的言行,改变了其在争取民意方面的被动局面,威信见涨,使中间势力转而倾向于他。由此,民初政治格局彻底改变,民主共和向独裁专制转变。  相似文献   

12.
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风潮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05年,由于中国留日学生基数的猛增大大超出了日本留学教育的接收能力,日本文部省出台限制政策,颁布<收容清国人留学之公私立学校章程>.对此中国留日学生掀起了剧烈的抗议风潮.这不但是中国人留日史上的大事,更是中日两国交流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3.
1929年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场十分激烈的商会存废之争;随后又发生上海总商会会所被打砸、职员被殴伤,愤而"闭门"停止办公的风潮,使得上海商人团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更趋尖锐;国民党中央不得不对整个上海商人团体进行整顿,最终作出取消商民协会的决定.从商民运动兴起之初即延续不断的商民协会与商会之间的矛盾冲突,至此终于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4.
今年6月25日,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文明在我脚下--上海母亲行动日"启动仪式在徐家汇绿地进行.在启动仪式上,上海母亲的代表、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饱蘸母爱浓情宣读了一封"上海母亲的公开信".信中寄语:"亲爱的孩子,儿行千里母担忧.人生的路可以有千条万条,文明出行、平安回家,却是你要做到的第一条!"这饱含着母亲无限牵挂的深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市民.  相似文献   

15.
徐润作为特定时代的买办在1883年金融风潮中扮演了一个悲剧角色,他靠借贷投机房地产却被连锁的钱庄倒账风潮和股票投机等风潮所累,以至破产免官,成为1883年上海金融风潮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上海历史高考第32题以"苏格拉底案"为依托,把中学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三有关古代希腊的课程内容联系在一起.题目的最后设问"通过苏格拉底案,你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答案直指"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这一雅典民主制的弊端,对此,许多人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7.
<正>老虎经常捕食兔子,兔子很苦恼。它们和老虎经过艰苦的谈判,达成一项协议:"双方按照各自的方式生存的权利必须得到保证,任何一方不得侵犯另一方享有的这种权利。"双方对这一协议都表示满意。然而,老虎照常捕食兔子。兔子向老虎抗议:"你们破坏了协议。你们的捕食行为,侵犯了兔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的权利!"老虎不认同这一抗议。"你们的生存方式,就是吃树叶、啃青草,我们一贯理解并给予充分的保证。"老虎说,"但是不要忘记,老虎的生存方式就是捕食兔子。你们的非法抗议,严重侵犯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文明"意味着面向未来的运动、变化和进步;"文化"则意味着面向过去的落后、保守与封闭。1920年代以后,"文化"被赋予道德与价值层面的涵义;"文明"则蜕变为贪婪与物质享受与欲望的象征。近代上海在渐进引入西方物质文明的过程中,被自然地赋予了"文明"的城市想象;同时期的北京则因努力摆脱被视作传统与守旧形象的烙印,迈向"文明"的时代坐标而不得不隐匿在上海的阴影之下。1928年后,国民政府赋予北平以"文化"的都市想象,并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同,上海"文明"因此让位于北平"文化"。北京与上海通过将对方视作"他者"的互构,形成各自的都市想象。  相似文献   

19.
以“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不够解放,有明显排外倾向,为顽固派为首的封建学旧势力.因步自封,盲目排斥资本主义文明,使洋务运用举步艰难.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期开始的美国排华运动发展到20世纪初,成为席卷全美的排华风潮.寓美华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和损失,激发了他们对入籍归化权利的争取;国内的人民听闻华侨在美遭遇之后,在民族资产阶级的带领下爆发了全国性的抵制美货运动.国人借助媒体,发动舆论,表现了逐渐增强的国家、民族、合群、文明等近代意识.由排华风潮引发的这一系列事件在中国人的近代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