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圆的认识”这节课,华应龙、张齐华和朱乐平等著名特级教师都上过,教学刊物上关于这节课的文章更是不可胜数。在一次市级研讨活动中,笔者确定要上这节课,面对各种“设计”,彷徨迷离。我们的数学教育怎样才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这节课该如何定位?是模仿,还是另辟蹊径?2011年版课标最大的变化是变“双基”为“四基”,变“两能”为“四能”。这节课能否从“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人手来设计呢?  相似文献   

2.
三年前.在一次研讨活动中,我校的一位教师作了研讨课“认识图形”(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节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组织都受到了大家的好评,而且大家认为.这节课较好地解决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合作学习”这个一直困惑教师们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住新房”这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第二节课。本学期,我校三年级的数学教师围绕这一内容上了一节研讨课,并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1998年12月湖北省第四届小学自然优质课评选决赛在宜昌举行,共16节参赛课,展示了全省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成果。但从某些课的一些教学环节看,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研讨前,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不让学生说,而让学生“画”成了这次赛课的“热门”,16节课有8节均采用了这种方法。有不少听课教师如获至宝,认为这是可仿效的一种好方法。但我认为这8节课至少有4节课  相似文献   

5.
这节课是王昌胜老师在2007年3月“中美小学数学交流会”上作的一节研讨课。这节课与同台展示的其他课相比。进行得并不十分顺畅,其间甚至有些“磕绊”.但这节课成了参会中美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2008年8月,在墨西哥举行的“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这节课中的精彩片段作为我国课例代表向大会作了展示。  相似文献   

6.
不同版本的新课程教材在第二学段都增加了“负数”这一教学内容。这些教材在引出“负数”时,往往都利用“温度计”这一素材。笔者最近听了一节北师大版四年级“温度”一课.在研讨时不少教师就这节课如何由生活中的“温度”上出数学的“温度”.如何用“温度计”沟通正负数之间的联系等.都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上午第二节课,根据教务处统一安排,全体语文教师在三(5)班听语文研讨课。上课铃声已经结束,还有几位匆忙赶来。其中一位悄悄问旁边的听课者:“这节课上的什么内容啊?”“呵呵,我也是刚来,还不太清楚。”显然他们对于今天的研讨课都是匆匆忙忙无备而来的。这种不做任何准备、糊里糊涂听课的现象在许多学校的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中是屡见不鲜的。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节研讨课。内容源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这个单元教材还安排有“综合陛学习”——开展一次活动,回忆、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说(写)具体、抒真情。执教者为李华明老师。  相似文献   

9.
这是去年的新学年第一学期发生的事。那时,我们学校的“重头戏”——“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即将拉开帷幕。按照课程的进度,到研讨活动进行中,我正好要上到《对称》(人教版课标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这一课。恰好,这时我看了与这节课配套的一位优秀教师的录像课光盘(人教版),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建立“对称”概念时所创设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于是,我决定来个“模仿秀”,这就有了后来我在上述研讨活动中所执教的这一课(公开课),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0.
工作接近二十年之际,居然有幸成为了特级教师张齐华“三门问题”数学课堂中的一名学生。在这次教师和学生角色置换的过程中,我产生了诸多感受,这使我对理解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张老师的这节课中,所有学生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这些学生产生的途径非常奇妙。活动当天签到时,每位教师都领了一张号码牌,我猜想:互动环节时多半是要抽号回答问题了。当第一节课结束后,张老师在做第二节课的教学准备,却迟迟未见学生来,正在纳闷时,张老师说话了:“今天这节课的学生有点特别,请大家取出号码牌,号码牌上打有星号的老师请起立。”  相似文献   

11.
【现场对话】●靳老师点评《盘古开天地》我们刚刚听了一节非常有特色的课,这是刘颖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的一篇阅读课《盘古开天地》。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成功、非常精彩的课。我们参加这样一个研讨活动,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四个问题。第一,她的课是什么;第二,她为什么这样上;第三,我们学什么;第四,我们回去做什么、改什么。我刚才在下面听课,向年轻的老师学了很多东西。现场听课的老师们不断发来手机短信,提了很多问题,我觉得问得都很有深度,很有思想。让我们来看一看刘颖老师的课。在让学生读“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  相似文献   

12.
一、别人“怎么教”——经典案例聚焦 “圆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几乎所有的小学数学名师都用过这节课来展现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后起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因此,有关这一内容的课例可谓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3.
雪芬 《科学课》2009,(2):40-41
《下雨了》一课(见本刊上一期)是黄山市一次市级教研活动观摩研讨课,为了上好这节课,许老师反复试教多次,每次课后几位老师都一起进行研讨,然后修改、再上。下面从几个大的方面来回顾这节课的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14.
“确定位置(一)”是新世纪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1课时,这节课也是第八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系列研讨会衢州会场周保芳老师和岑新尚老师所做的研究课。在网络研讨的时候,我和广大网友参与了周老师课例的研讨。对这节课的内容我有以下的想法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5.
《下雨了》一课(见本刊上一期)是黄山市一次市级教研活动观摩研讨课,为了上好这节课,许老师反复试教多次,每次课后几位老师都一起进行研讨,然后修改、再上。下面从几个大的方面来回顾这节课的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设计思路 本课结合第一课时学过的短语,教学“Are you helpful?”“What can you do?”“I can…”“You’re helpful!”并能在情景中运用。这几个句子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如果把该课上成一个简单的会话课则会显得非常单调。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结合本学期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短剧化?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将这节课设计成一节短剧课:以“田螺姑娘”这个故事为模板,把对话融入其中,拓展本课教学内容为The Granny& The Fairy。通过学习和表演短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语言、运用语言,让对话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想象、更富有意义,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学理念。下面是本人编写的短剧材料:  相似文献   

17.
在市教研中心组织的小学数学课例大教研活动中,五年级的研讨课题定为“一个数除以分数”。这是一节枯燥乏味、算理难究的计算课,在以往的公开课、优质课中很少被触及。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方法,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算理.因而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何让学生既理解算理。又掌握算法”便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相似文献   

18.
王宏玉 《教育文汇》2014,(24):22-23
前段时间,两次执教一节二年级的同题识字研讨课,我对低段学生识字写字教学有了新的感悟。 这一课的内容是要求认识“亭、停、耳、闻、鸣”五个生字。第一次研讨课上,我分别就五个字的音、形、义进行讲解,并安排几位同学当小老师,但课堂气氛依然沉闷。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我读,或听我和小老师讲。  相似文献   

19.
时下,每一所学校都十分重视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每学期都要举行一些示范课、研讨课、观摩课、实验课、汇报课等活动。我校的“一人一节好课”校本研修活动已成为沿袭多年的保留项目,这一活动的开展为所有老师提供了一个  相似文献   

20.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在一次小数名师新理念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所上的一节五年级数学自编教材课。本节课通过“观察——发现——归纳——解决数学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与自主发现的学习能力,对老师们很有启发,值得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