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根据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 ,把创新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 ,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也含有大量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一、创设情境 ,营造民主气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 ,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从而有利于学生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有利于激励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要达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这赋予了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素质教育需要创新型的学生,这决定了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型学生的职责。教育改革强调创新教学,这无疑促使语文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可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让课堂充盈探究之乐,让学生闪耀创新之光。如果教师利用好课堂学习这一主阵地,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学生构建开放的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无疑是成功的。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3.
阅览课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阅览课的课型模式分为基本模式和扩展模式。扩展课型模式有效互讨论型、知识扩展型、复合读书型和交流反馈型等类型。各类型模式的教学过程的方式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阅读教材和教学目的加以选择。阅览课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造能力;重视交流反馈。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写字(书法)教学,不能上成说明书,要张显祖国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拓展写字(书法)教育、思想的美丽空间,营造自由语文情趣教学的人文氛围。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精神和新课标要求。中国语文教学写字(书法)课可以那样上,也可以这样上,创造各个不同的课型,像下围棋,千古无同局,每一堂语文课力求课的结构与节奏让人耳目一新,有很浓的中国味。学生学习语文练习写字,不仅仅是在课文或写字本身,她是让学生在完成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焕发中国学生的中国心,学生在中国语文的旗帜下诗意地发育、升华。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创新精神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显著特征。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心。让创新精神走进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把创新意识有效地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创新精神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显著特征。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心。让创新精神走进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把创新意识有效地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7.
包颖 《语文天地》2012,(24):20-2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注意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  相似文献   

8.
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内容的数学教学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潜力 ,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总结出几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做法 ,借此与同行们交流。一、培养创新精神 ,诱发创造动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精神和动机都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 ,能力属于智力因素。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可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一定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动机为前提。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 :1.讲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活动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忱。例如 ,我给学生讲述小高斯计算1 2 3 …… …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创造的园地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  相似文献   

10.
冯杰 《中学文科》2009,(16):34-35
随着社会的进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心。让创新精神走进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就应该把创新精神意识有效地融入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实践课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样的课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实践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在语文教学中,让我们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的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开展是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以及审美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因此,为了更好地让新《课标》得到落实,还需要进一步对语文作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思考,更好地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本文在研究中也将结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课标》背景下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为学生带来更加高质量的作文课堂,不断地促进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进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心。让创新精神走进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就应该把创新精神意识有效地融入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让创新型人才辈出,就要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一、巧妙激疑问难,诱发创造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  相似文献   

15.
正实现有效的课堂评价,要抓住两个重要的节点:一是即时性,二是延时性。即时性强调的是对教学情境和状况的快速反应,延时性则表现为对某一教学情形的适度等待,看似相互矛盾,但是它们指向两种不同的教育智慧,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多方位思考和衡量。一、课堂评价要给学生发展的方向通过课堂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及怎样去做。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前是这样进行师生交流的:师:猜猜我是从哪儿来的?生:您从北京来。师:你真有礼貌,加上一个"您",心字在底,把我放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小学教育十分重要的问题。广大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 :只有在基础教育中千方百计地注入创造教育的内容 ,才能为未来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而良好的基础。这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个人的明天 ,更关系到2 1世纪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从多年的小学高年级语文科教研工作实践看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实施创新精神的培养 ,就必须在宏观上和微观上同时下功夫。这样才能把创造教育落到实处。一、在教学重点、难点上挖掘创造因素 ,让学生展开想象把握课…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从小进行培养。本文认为,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二是启发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长期的训练就会取得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8.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改善师生关系,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 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唯师是从”的师生关系的观念。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而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可能得到…  相似文献   

19.
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科学和人文素养是21世纪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目标。当前素质教育推进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成为适合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如何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理念与方法、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进行简单的论述。一、创新语文教学设计,打造互动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的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从这种表述中,我们受到了启示: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即着眼于生活写作;写作与语言的关系即引导从读学写;写作与创造的关系即重视语文素养。如何依据课标精神改进作文教学,让学生轻松地拿起笔,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老师对所从事的作文教学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