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党员身份感和归属感的问题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中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分析大学生党员身份感与归属感欠缺的原因,并提出了丰富党员教育内容、创新党员活动载体、实施关爱党员措施、加强"党员之家"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党员归属感现状及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高校学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归属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多数大学生党员有强烈的归属感,也有少部分学生党员归属感迷失,表现为对党的距离感、生疏感和游离感的产生,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认同感的淡化和党员角色意识的弱化。要建构当代大学生党员归属感,可从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突出和强化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加强对党员的使命感教育和增进对党的感情等方面入手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3.
党员强烈的组织归属感是党强大政治生命力的坚实保障。如何培育和增强大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心理接受通道假说为视角,分析当前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减弱现象的心理原因,探讨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培育和增强路径。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是人们对政治体系的归属感,群体政治认同教育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命题.大学生党员具有特殊政治身份,其政治认同教育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大学生党员政治认同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认识其政治角色差异,关键在于培育政治角色意识,教育内容在于党员角色规范,最终实现大学生党员主动担当政治责任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与感恩及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感恩、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及生命意义感量表对41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感恩、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以及生命意义感两两显著正相关;感恩不但能直接正向预测个体的生命意义感,还通过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间接预测个体的生命意义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在感恩与生命意义感间起链式多重中介作用。结论:加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不仅要从社会支持入手,培养其归属感,也要重视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党员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其对党组织归属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大学生党员管理中植入党组织群体意识,让他们对党组织形成较强的群体意识、归属感和认同感对我国建立坚强的政治后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陕南某地方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人际关系困扰和校园归属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究三者各自的特点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关系困扰对校园归属感的影响,为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在深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这一背景下,高校获得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特别是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提供了宝贵契机。本文分析了加强大学生党员身份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大学生党员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发展、教育、长效化三方面强化党员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9.
王婷 《家教世界》2013,(4):239-240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总体的、稳定的评价和接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重要感是大学生自尊发展的基础,胜任感和外表感是自尊获得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归属感是大学生自尊的最高表现形式。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支持、情感温暖与理解、严慈相济和严慈分明等正向引导将有助于大学生重要感、胜任感、外表感和归属感的获得,从而促进大学生自尊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对371名中医院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探讨中医院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医院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呈中等水平,在学校归属感总分和情感—精神归属感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身份归属感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学校归属感总分及各维度均与学校环境、师资教学和学生管理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这三个因素对学校归属感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学校环境预测力最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形式对4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社团参与对学校归属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人际关系困扰对学校归属感有负向预测作用;社团参与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人际关系困扰在社团参与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社团参与、人际关系困扰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素质现状,探析高校学生党支部和党员的深层次关系,强化高校学生党支部对于党员的归属感,改善大学生党员的心理认识和主观态度,提升组织承诺的水平,尤其是情感承诺的水平,推进组织承诺的持续性,从而形成对学生党员有效的教育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90后大学生,在高校这一具有时间和空间隐喻性的场域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逻辑和理念;在大学校园的独特文化中形成了具有区隔性的审美方式和趣味倾向;在获得文化资本的过程中培养了同质性的象征符号与文化习性,而作为行为的主体,在接受高校一连串模式化的灌输中,他们完成了群我的内化,对自己所属的大学生群体身份接纳、认可,并由此建构了群体身份的认同,产生了价值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引进及修订大学生被看重感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使用UniversityMatteringScale(uMS)的中文译本,对61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该量表的构念效度,使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交适当担忧量表、中文版学校归属感量表检验其效标效度。结果:中文版大学生被看重感量表是一个3因素结构,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分别为觉察0.73、重要0.83、依赖0.70;大学生被看重感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校归属感呈正相关,与社交适当担忧呈负相关(p〈0.01)。结论:中文版大学生被看重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6,(95):140-141
本文通过对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形象、品德形象、生理形象、业务形象、礼仪形象五个方面的调查,分析大学生党员形象与身份出现落差的原因,提出提升大学生党员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学生校园归属感包含认可学校、接受身份、愿意投身其中三层意思。构建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电大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电大要采取方方面面对策措施,打造优质的导学文化,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塑造优秀的管理文化,使学生产生敬重感;锻造优良的服务文化,使学生产生满意感。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认同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用一份半开放式问卷对221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多处于积极状态;(2)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归属感、客观身份、自豪感、政治与政策、历史和地域等;(3)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客观身份、自豪感、地域、习俗、文化、历史和归属感等;(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重身份的认同在某些维度上符合线性两极模型.而在其他维度上则更符合二维模型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屡有发生。基于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内在动机分析,我们发现安全感、归属感、自尊感、自我实现感被剥夺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在动因,进而提出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自尊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对大学生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建构了大学生自尊结构的理论模型,编制了大学生自尊评定问卷;通过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编制的大学生自尊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适用性;(2)大学生自尊结构由重要感、胜任感、归属感和外表感构成。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编的组织认同调查问卷表,对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学生党员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党员对高校党组织的组织认同状况总体上较好,但同时也发现少数学生党员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存在"组织认知度不高、情感归属感不强、价值评价不高、自主行为不积极"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党员的整体形象。注重党员再教育和管理工作,增进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情感认同;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形象认知;组织广涉及面、高参与度、深影响力的党员活动,促进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认同;注重党员自我教育的引导,提高党员对党组织的行为认同,从总体上提升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组织认同,是永葆党员先进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